辨瘡疽癤腫證候法: |
夫瘡疽癤腫,其名甚多,載之紛紜,方書百緒,及之臨疾,治之無據,不知所以。 《內經》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 愚雖不才,姑揣其要而言之。 熱發於皮膚之間,是以浮腫根小,至大不過二三寸者癤也;六腑積熱,騰出於外,肌肉之間,其發甚,腫反光緛,侵展廣大者癰也;五臟風積熱攻,焮於肌骨,風毒猛暴,初生一頭如痞㿔、白焦枯,觸之應心者疽也。 夫癰疽發於六腑,若燎原之火,外潰膚肉。 疽生五臟,沉澀難療,若陶室之燧,內消骨髓。 癰則易療,惟難將息而遲瘥;疽則難療,易得痊複。 夫癤與瘡,初生並宜灸之,謂其氣本浮達,以導其熱,令速暢也;疽則烙不宜灸,謂其氣本深沉,須達其原也。 凡瘡疽生於外,皆由熱毒蘊於內。 明乎三者,腫毒丹疹,可以類推矣。 蓋皮膚微高起而肌濃,或痛或癢,移走無常者,謂之腫。 有因風而得之者,有因風熱相搏而得之者。 腫硬色白,因熱而得之者,腫焮色赤;因風熱相搏而得之者,久久而不消。 熱勝於風,若不即治,血不流通,與氣乘之以成膿也。 又曰:風多則癢,熱多則痛,此為驗也。 又有丹毒者,謂人身忽然變赤,如塗丹之狀,故謂之丹毒,世俗有云赤瘤;或因有瘡,誤而相觸,四畔焮赤,謂之瘡瘤。 凡丹毒之疾,皆遊走不定,狀如云氣者是也,小兒得之,最忌百日之內,謂之胎瘤,以其氣血嫩弱,臟腑柔脆,難任鐮鍼,所以忌也。 又頸腋之間而生結核,初如豆粒,或如梅李核,累累相連,歷歷三五枚,久久不消,以漸長大,或發寒熱者,謂之瘰癧。 有風毒者得之於風,熱毒者得之於熱,氣毒者得之於氣,悉由風熱邪氣蘊經所成,證候不同,治之者亦各異矣。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