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傷秘旨續刻》 |
輕重損傷按穴治法:﹝計三十四穴﹞ |
天關穴:﹝在百會前一寸五分。即前頂穴﹞督脈。與湧泉通,屬脾肺二經。 |
紅花、當歸、劉寄奴、赤芍、陳皮、蘇術、續斷、川芎、威靈仙、乳香、沒藥。 |
如皮傷輕者,頭上浮腫,其勢反重。 用:原方治之,膏貼穴內,自癒。 傷重者,穴內血有一塊,反不浮腫,其勢似輕。 其血一阻,周身之血不通。 傷血入脾經:一二日遍身如刀刺之,六七日轉入肺經,腹即腫脹,十日後肺漸斃,至十五日准斃其內。 醫治用原方。 將膏貼湧泉穴,約半月,其血流通即癒。 打破者以象皮湯抹淨,不可惹頭髮在內,摻藥紅玉膏收之,煎藥原方加骨碎補。 |
百會穴:﹝在天關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陷中﹞乃天關頂門交界之所,受傷時看近何穴,照何穴治之。 |
頂門穴:﹝在百會後一寸五分,即後頂穴﹞。督脈,屬心脾二經。 |
當歸、紅花、威靈仙、枳殼、烏藥、陳皮、赤芍、澤蘭、五加皮、傷輕者,將膏貼穴內,煎藥用原方。 傷重者,傷血即入心經,眼脹頭痛,口發譫語,第三日轉入脾經:遍身赤脹,原方加三棱、莪術。 不可用破血藥,第七日還入心經,則無救矣。 若打破出血,仍噴不止,用四生湯治之。 後用摻藥紅玉膏貼之,血止後,用附子、肉桂等熱藥敷之。 |
天星穴:﹝在入後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即風府穴﹞。督脈。 |
澤蘭、紅花、歸尾、三棱、川芎、桃仁、續斷、烏藥、陳皮、莪術、五加皮、骨碎補、赤芍、蘇木、薑黃、紫蘇、木香;看傷輕重,以此方減用之,若打破出血不止,急用四生湯止,用象皮湯抹,摻藥以紅玉膏蓋之。 |
眉心穴:﹝在兩眉頭陷中,即攢竹二穴,一名員柱,一名始光,一名光明﹞。足太陽,屬心肺二經。 |
澤蘭、紅花、歸尾、草決明、烏藥、銀花、續斷、三棱、莪術;受傷不論輕重損破,若不醫治,一百二十日即眼前清盲。 |
耳後穴:﹝在耳後青脈中,即瘛脈二穴﹞手少陽三焦經。 |
川芎、薄荷、當歸、薑黃、澤蘭、五加皮、烏藥、莪術、三棱、肉桂、骨碎補、陳皮; 傷輕者,七日耳內流血死,; 傷重者,三日七竅流血死,其藥宜重劑。 二三分傷者,不醫後必發毒,左為夭毒,右為脫疽。 先用原方清理,出毒之後,以十全大補湯調治,外用腫毒藥治之,其毒由損傷發者,其色紫黑,不由損傷發者,其色紅白。 |
骨枕穴:﹝在後頂後三寸,強間後一寸五分,即腦戶穴﹞。督脈,屬心肺二經。 |
當歸、骨碎補、陳皮、銀花、烏藥、澤蘭、赤芍、紅花、威靈仙、續斷、五加皮、川芎; 傷重者,七日頭顱脹而死,甚者爆碎而死,傷六七分者,滿頭脹痛,用原方治之。 三四分傷者,不醫發毒,名為玉枕疽。 其色初起白,有膿反紅,切不可用刀,須用巴豆半粒,搗爛,安膏上貼之。 半刻自穿,若不出膿,用火罐拔之,有鮮血流出可救。 無鮮血再用火罐,有血則生,無血不治之症。 可救者,出毒之後,服八珍湯數劑,後服十全大補湯。 膿黃者脾經,膿清者肺經。 |
轉喉穴:﹝在頸直人迎俠天突陷中,梭子骨尖上橫左一寸,再直下一寸﹞。足陽明氣舍穴,屬心肺二經。 |
紅花、烏藥、藿香、石斛、當歸、薑黃、陳皮、五加皮、丹參、赤芍、續斷; 受傷如刀刺,有時痛,有時不痛,重者七日喉閉而死,治法當用蔥薑熨數次,煎藥加肉桂、石蠶即好,輕者不醫,後喉必痛,用清涼藥治之。 |
閉氣穴:﹝與轉喉同,亦即氣舍穴。左為轉喉,右為閉氣耳﹞。足陽明,屬心經。 |
澤蘭、枳殼、紅花、烏藥、生地、丹參、陳皮、木通、赤芍、續斷、木香; 傷重者,即刻悶倒,周時內用原方易治,過期難治。 先將枳殼煎湯,磨金沉香服之,後用原方,照前法蔥薑熨之。 |
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六分﹞、屬心肝二經。 |
紅花、當歸、續斷、赤芍、元胡索、烏藥、澤蘭、陳皮、秦艽、丹參、茯神、遠志; 傷重者,即時發喘,十一日死。 輕者不喘,二十八日亡。當日醫用原方。 二三日醫加破血藥,緩治之,外亦以蔥薑熨六七次,病稍退輕後,用養血行血藥服之即好。 |
心井穴:﹝在心窩內軟骨上。即鳩尾穴﹞。任脈,屬五臟。 |
木香、半夏、澤蘭、紅花、當歸、陳皮、骨碎補、銀花、烏藥、赤芍、肉桂、石斛傷時不論輕重,積血皆重,; 傷重者三日死,輕者七日死,俱用原方加五加皮,外照前法蔥薑熨之。 極輕者不醫傷血積入臟腑,後必發出,傷入心經,則成心痛,用心痛方治之。 入肝經:渾身發瘡,用枳殼、雞子煎紅玉膏抹。 入脾經:則成痢疾,用枳殼、蘇葉、查肉各五錢煎,將砂糖沖入服。 入肺經,則成痰火,用蘇子、蘿蔔子、菠菜子﹝各一兩﹞,白芥子三錢去殼,共為末,以米糖在飯鍋上蒸化,將藥末三錢調入糖內候冷,白湯送下,每日一服,連服數日而好。 凡久年者皆效。 入腎經:則成白濁,用三聖丸治之即癒。 凡遺精夢泄者皆效。 |
對門穴:﹝在蔽骨下一寸五分,巨闕旁各開二寸,即不容穴﹞。足陽明,屬心肺二經。 |
木香、當歸、赤芍、澤蘭、陳皮、烏藥、秦艽、紅花、肉桂、薑黃、藿香、元胡索; 傷重者五日死,輕者四十九日死。 俱用原方,若呼吸稍痛,加蘇木、生地﹝各三錢﹞。 |
扇門穴:﹝與對門對,男人左對門,右扇門,女人左扇門,右對門﹞。足陽明,屬肺經。 |
澤蘭、紅花、當歸、五加皮、烏藥、陳皮、薑黃、續斷、赤芍、威靈仙; 傷重者,渾身發熱氣斷,口齒皆焦黑發臭,七日死,口舌必爛,不爛用原方,若爛加門冬、萆薢、射干、玄參。 輕者,四十九日,咽喉閉塞,飲食不能進而死。 |
血浪穴:﹝在乳直上二寸,即膺窗穴﹞。足陽明胃經。 |
紅花、劉寄奴、歸尾、陳皮、赤芍、薑黃、烏藥、銀花、五加皮、續斷、骨碎補; 傷重者浮腫。輕者但痛不腫。俱六十日死。 重者原方加桃仁、蘇木,或加大黃。輕者止用原方。 |
丹田穴:﹝在臍下一寸五分,即氣海穴﹞。任脈,屬腎經。 |
紅花、當歸、澤蘭、續斷、威靈仙、赤芍、木通、豬苓、澤瀉、烏藥、陳皮、薑黃; 受傷痛如刀刺,積血甚重,小便不通,用原方治之,過九日者不效。 |
期門穴:﹝在乳下第二肋端蔽骨下一寸五分,巨闕旁三寸五分,不容旁一寸五分﹞。足厥陰,屬心腎二經。 |
紅花、當歸、骨碎補、烏藥、陳皮、威靈仙、薑黃、肉桂、劉寄奴、五加皮、三棱、莪術、赤芍; 重者三日即死。輕者二十二日死。當日即醫用原方。 第二日原方加半夏。 第三日外用蔥薑搗爛鋪傷處,用火熨七次,原方去三棱、莪術,加歸尾,桃仁,破血為主,破之仍痛,用大黃下之自癒。 |
章門穴:﹝在期門下五寸五分,直臍端﹞。足厥陰,屬肝、肺、心三經。 |
紅花、當歸、續斷、澤蘭、赤芍、骨碎補、烏藥、陳皮、銀花、五加皮、薑黃、威靈仙、三棱、莪術; 傷重者五日死,輕者九日亡。 二三日醫用原方,四五日醫原方去三棱、莪術,加肉桂、附子,然附子看人稟氣,濃者可用,薄者不可用。 若腫痛不住,加破血藥破之,仍痛用蔥薑照法熨六七次,再加升降之藥服之。 |
七勞穴:﹝在期門下二寸,即腹哀穴﹞。足太陰,屬肝經。 |
赤芍、澤蘭、當歸、紅花、烏藥、五加皮、陳皮、骨碎補、薑黃、威靈仙、銀花、肉桂; 傷重者七竅流血,輕者發狂,傷左邊者左臂不能動,右邊者亦然,重者用原方治之。 不退加三棱、川芎、香附、元胡索,去威靈仙;輕者原方加桔梗、蘇木,再輕者只加蘇木,俱照前法蔥薑熨之,七孔流血者,一日即死,初流時用四生湯止之,緩用原方。 |
京門穴:﹝在監骨腰中季肋,本俠脊也。期門穴下三寸二分﹞。足少陽,屬心肝二經。 |
歸尾、紅花、續斷、威靈仙、赤芍、五加皮、骨碎補、陳皮、烏藥、澤蘭; 傷重者日半死,輕者三日亡。當日即醫,原方加破血之藥。 二三日加大黃下之。 |
五定穴:﹝在京門下四寸八分,即五樞穴﹞。足少陽,屬脾肝二經。 |
當歸、紅花、澤蘭、赤芍、五加皮、烏藥、銀花、骨碎補、三棱、莪術、陳皮、桂枝; 傷重者立發寒熱,三次即死。一次者照前法蔥薑熨之。 原方去三棱、莪術、桂枝,加肉桂、草烏。 二次除肉桂、草烏,加大黃、神曲。三次去大黃、神曲,加桃仁、升麻;其血稍松,去桃仁、桂枝,仍以大黃下之。輕者竟用原方。 |
伯勞穴:﹝在大椎下二椎上節間陷中,即陶道穴﹞。督脈,屬五臟。 |
劉寄奴、紅花、當歸、薑黃、五加皮、烏藥、續斷、川芎、赤芍、骨碎補、陳皮、銀花; 傷重發腫,其首俱不能動,用原方,膏上刺數孔貼之。 傷輕不醫,其傷反要傳入臟腑。 |
傳入心經:嘔血甚多。 一方:梨﹝十斤﹞,藕節﹝十斤﹞,搗爛,水煎成膏,白糖霜攪勻,每清晨服一鐘,自癒。 傳入肝經:渾身發熱,不能行動,兩目昏花,口齒出血,先將熱血藥服數劑,後用涼藥。 傳入脾經:身似蛇皮,發瘋病,用蘄蛇一條,童雞一隻,乾捋毛腸,不可見水,將蛇入雞肚內蒸熟,去蛇淡吃雞肉,即癒。 傳入肺經:似痰火而無痰,微有紫血嘔出,先服四生湯數劑,後用六味丸自好。 傳入腎經:似怯症,腎水阻滯使然,先用原方四劑,後服六味丸。 |
肺使穴:﹝在第三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即肺俞穴﹞。足太陽,膀胱經。 |
紅花、當歸、薑黃、三棱、莪術、肉桂、陳皮、烏藥、威靈仙、赤芍、五加皮; 傷時不疼不腫,渾身酸癢者無救,三日死。 腫疼者可救,用原方,重者加桃仁,改歸尾,甚者再加蘇木。 |
膏肓腧穴:﹝在第四椎下,近第五椎上,兩旁各開三寸﹞。足太陽,膀胱經。 |
防風、赤芍、當歸、威靈仙、薑黃、銀花、陳皮、桔梗、肉桂、烏藥、柴胡; 此穴平素負重肩挑,俱不能傷。 倘或受傷,手臂不能舉動,如脫樣。 須用膏藥二張,一貼穴內,一貼肋下,用原方加升麻。 |
對心穴:﹝在第七椎下節間,伯勞下六寸,即至陽穴﹞。督脈,屬心經。 |
陳皮、烏藥、骨碎補、當歸、紅花、威靈仙、薑黃、肉蔻、五加皮、赤芍、三棱、莪術、木香、藿香; 傷時頃刻悶死,不醒,微有氣息。 救法:在百會穴內,用艾火灸之,以醒為度,不可再灸,重灸頭要爆開,醒時用原方加桔梗。 |
命門穴:﹝在十四椎下,對心下八寸﹞。督脈,屬心腎二經。 |
歸尾、杜仲、紅花、澤蘭、肉桂、赤芍、骨碎補、續斷、五加皮、烏藥、薑黃、陳皮; 傷重者九日死,以原方治之即癒。輕者不醫,後必發毒,名為腎癰。 先去其傷血,後以腫毒藥托之,稍松易治,不松難治,後必腎水耗盡自死。 |
鸛口穴:﹝在尾骶骨上脊骨盡處﹞。督脈,屬肺腎二經。 |
歸尾、劉寄奴、紅花、赤芍、陳皮、木通、續斷、骨碎補、五加皮、五靈脂、烏藥、澤蘭; 傷重者立時軟癱,不痛者凶,痛者次之。 凶者須在伯勞穴灸三壯,後以原方治之。不醫五日死。 輕者不醫,後發毒名鸛口疽,用黃耆湯治之。若出毒入內不救。 |
海底穴:﹝在糞門前陰囊後,即會陰穴,一名屏翳﹞。任脈,屬心經。 |
紅花、當歸、澤蘭、續斷、威靈仙、赤芍、豬苓、木通、澤瀉、骨碎補、乳香、沒藥; 傷處虛腫,積血甚重,小便不通,龜頭腫脹,用銀絲打通六寸,離龜頭一寸上,用艾火灸,灸一壯;將銀絲取出一寸,再灸一壯,再出一寸,如是四次,取出銀絲,其血即出,再以原方治之。 |
環跳穴:﹝在髀樞中大腿上骱﹞。足少陽,屬肝脾二經。 |
歸尾、銀花、續斷、生地、骨碎補、陳皮、五加皮、紅花、木瓜、石斛、烏藥、牛膝; 傷重者不能行動,酸痛非常,腿足皆縮,用原方先服一劑,後熨九次,再以原方服之即癒。 如傷輕不醫,後必發骨疽。 先用黃耆加之,後加香附,又以白術湯服之。 |
蓋膝穴:﹝在蓋骨﹞ |
元胡索、丹皮、赤芍、續斷、歸尾、紅花、骨碎補、銀花、牛膝、烏藥、五加皮、蘇木; 傷重者立刻坐倒,腿不能伸直,筋縮酸痛,用原方加升麻服之。一帖後,去升麻,加桃仁破血為主,數劑即癒。 |
膝眼穴:﹝在膝臏上內、白肉陷中,即血海穴﹞。足太陰,屬心經。 |
歸尾、紅花、萆薢澤蘭、牛膝、五加皮、骨碎補、石斛、續斷、烏藥、陳皮、威靈仙; 傷重者周身紫脹,周時即死。立刻就醫,原方加蘇木、桃仁。 輕者三日嚼碎舌頭而死。期內再加升麻、桂枝,照前法蔥薑熨之。 |
膝底穴:﹝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即陰陵泉穴﹞。足太陰經。 |
紅花、烏藥、歸尾、骨碎補、木瓜、陳皮、銀花、續斷、牛膝、五加皮、赤芍、肉桂澤蘭、丹皮; 傷重者,三日內不腫不疼,三日後其色發紫,已在內作膿,用原方治之。 傷左用左方。傷右用右方。 二三分傷者,人不知覺,雖其傷自癒,後傷血上行攻心,主一百六十日後中焦必發背,其毒先痛久,然後成形,其色胭脂,見形之後,反不疼,皆因傷血內凝之故。 【治法】:先用內傷藥一二劑,破血為主,後用腫毒藥治之。 但毒癒後,其腿無小肚子,不能行動,終成廢人矣。 |
竹柳穴:﹝在內踝上二寸,即交信穴﹞。足少陰,屬五臟。 |
歸尾、澤蘭、紅花、赤芍、廣皮、銀花、續斷、牛膝、木瓜、威靈仙、烏藥、丹皮; 傷重者原方治之。輕者不醫。病有五種。 傷入心經,癡呆發癇症,不省人事,治法于原穴內灸三壯,後在百會穴內灸三壯,先以原方服數劑,後以天王補心丹服之即好。 入肝經膽經者,遍身虛黃浮腫。﹝治法未詳﹞ 入脾經者:遍身筋骨縮,酸麻。治法:用舒筋養血方。 入肺經者:發佛頂疽,用上部活血藥,服一二劑。再用:腫毒藥治之。 入腎經者:小便流血。治法:治法原方去續斷、牛膝、木瓜、靈仙、烏藥、丹皮,加澤瀉、木通、連翹、黃芩、豬苓、甘草治之。 |
腳住穴:﹝在腳面上,有骨高起似豆之旁﹞ |
元胡索、當歸尾、丹皮、赤芍、續斷、紅花、骨碎補、牛膝、生地、澤蘭、陳皮、五加皮; 傷重者立時痛倒,七日後入經絡。 七日先用原方,七日後加升麻、桂枝。 傷輕者不醫,變為腳發背,若用腫毒藥治之,腐爛不能收功。 須用補為妙,當用人參,在身邊窩燥為末,摻上即好。 不爛者,用養血藥治之。 |
湧泉穴:﹝在足底心陷中﹞。足少陰腎經,屬五臟。 |
澤蘭、紅花、當歸、骨碎補、烏藥、陳皮、生地、牛膝、肉桂、五加皮、赤芍羌活、傷輕重者俱不知覺,頂重者其血不能流通大關,一周時遍身猶蟲鑽,原方加川芎即癒。 若不醫,傷入心經,則眼紅鼻內流血。 以生芥子煎湯先服。後以原方治之。 入肝經:則半身軟癱,猶如半身不遂,用原方加香附、元胡索治之。 入脾經:則渾身發瘡,猶如水泡,其泡穿作爛臭不可聞。先用活血藥,加脾經引藥治之;外以水龍衣﹝即螺螄殼﹞、煨灰研末,生鵝油調敷瘡上即癒。 入肺經,肺氣脹痛,十五日轉入脾經:即發流注。﹝治法未詳﹞ 入腎經:則小便不利,小腹作痛,用原方去牛膝、羌活、骨碎補,加木通、豬苓、澤瀉,小腹上用蔥薑,照前法熨之立癒。 |
萬應紅玉膏:治破傷潰爛,不得收斂者。瘡瘍並治。 |
麻油﹝二十三兩﹞、雞子黃﹝十個﹞、血餘﹝三錢﹞、黃蠟、樟冰﹝各五兩﹞、黃丹﹝六兩﹞; |
先將油煎極滾,下雞子一枚,熬枯去之,又下又去,十枚盡後,下血餘煎烊,以棉濾淨;再入黃蠟,待沫淨離火,用槐枝攪,入黃丹樟冰;稍冷,入水浸一夜,出火毒,備用。 |
不拘破傷瘡毒爛孔,以舊棉攤貼,加細藥末,臨用摻之。 |
乳香、沒藥、兒茶﹝各一錢﹞;珍珠﹝五分﹞、冰片﹝三分﹞;共為細末,摻膏內貼。 |
又紅玉膏:治同。黃蠟、白蠟、乳香、沒藥﹝各五錢﹞;樟冰、血竭、輕粉、象皮﹝各四錢﹞、兒茶﹝二錢﹞、熟豬油﹝四兩﹞; |
將二蠟化去渣,取起入前藥末攪勻,先以蔥白湯洗淨患處,拭乾後,敷藥,以紙蓋,勿令見風。 |
白玉膏:治一切破傷極效。 |
冬熟豬油燉烊濾清,每油七兩,配白蠟﹝三錢﹞,攪勻聽用。 鉛粉﹝四錢﹞、輕粉﹝二錢﹞、冰片﹝二分,制﹞、油﹝二錢五分﹞;擂勻,作膏貼之。 |
神效內傷丸:治瘀血內凝,煩悶疼痛者。 |
巴豆霜、甘草粉﹝各三錢﹞; |
以飲糊為丸,如麻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七丸,茶酒送下。 |
尋痛丸:治損傷疼痛難禁者,服之神效。 |
生草烏、﹝去皮尖﹞、乳香、沒藥、五靈脂﹝各五錢﹞;麝香﹝少許﹞; |
共為細末,酒糊為丸,如芡實大,硃砂為衣,薄荷湯生薑汁磨化服。 |
尋傷丸:治筋骨碎斷者。 |
乳香、沒藥、蘇木、川烏、松節、自然銅﹝醋煅﹞、降香、地龍﹝炒去油﹞、水蛭﹝各五錢,香油炒炙﹞、血竭﹝三錢﹞、龍骨﹝五錢﹞、土狗﹝十二個,焙乾﹞;各為細末,每服三錢,熱酒下。 |
順風散:治損傷後,惡氣上升,嘔吐不止者。 |
大黃﹝三錢﹞、生地、熟地、川芎﹝各五錢﹞; |
共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送下立效。 |
保命丹: |
治筋骨損傷,無分經絡,定痛散血,立見神效。 |
白頭地龍﹝二十四條,童便制﹞、石蟹﹝三隻,酒制﹞、土狗﹝十二個,蔥汁制﹞、水蛭﹝六條,醋制﹞、地鱉蟲﹝三百六十個,薑汁制﹞; |
上各浸制為末,加乳香、沒藥、血竭﹝各一兩﹞;天雷石﹝一兩﹞,醋制七次,須預製去火毒﹞;米糊為丸,彈子大。 |
作三十丸,每丸可救一人,胡桃、紅花煎酒磨化送下。 |
又方:治傷後瘀血攻心,垂危欲死者,服之神效。 血竭、當歸、百草霜、乳香、沒藥、官桂、大黃、好酒煎服。 |
保安萬靈丹: |
治破傷風,寒熱發噤,入裏內陷者。 |
茅蒼術﹝八兩﹞、全蠍、石斛、明天麻、當歸、炙甘草、川芎、羌活、荊芥、防風麻黃、細辛、川烏﹝湯泡去皮﹞、草烏﹝湯泡,去皮尖﹞、何首烏﹝各一兩﹞;明雄黃、硃砂﹝各六錢﹞; |
上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每丸五六錢,硃砂為衣,蔥白煎湯,乘熱化開,通口服盡,被蓋出汗為效。如無汗再服如前。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