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癰:
便癰生小腹之下,夾縫之間,乃精氣所出之道路,屬足厥陰肝經之分野,又為衝任督三經之隧道,其經多血,故名血疝,俗呼便毒,為不便處而生毒也,破為魚口,為行動開合,如魚口也,若橫痃則生於夾縫之上伏矣。此症必由男女野合,陰器不潔,淫火傳染所致,或有云:因勞倦虛火沖動,精氣移外,交滯而成者,若因勞倦而得者,則行立作痛,坐臥則止為異耳,雖然,勞倦者百中一二而已,由野合者。宜先散膚所感之邪,透骨搜風散,次去肝腎經絡之毒,加味神授散,外以陽燧錠子灸之,紺珠膏貼之,如已成者托之,芙蓉內托散,或補中益氣湯加射干,潰而不穿者,加味透膿散,潰而不歛者,加味大補湯,因勞倦而得者,補中益氣湯加川山甲,因房勞不節者,六味地黃湯加桃仁倍牛膝,因強固其精者,五苓散(白朮茯苓猪苓澤瀉肉桂各一錢)加牛膝(二兩),水煎,加酒服。
脾血痛者,婦人之症也,其狀則小腹結塊,或如所梗,或兩拗與人門俱腫,小便淋漓者是也。宜雙解散,如經脈不調,內熱口渴,食少肋脹,盜汗白帶,寒熱往來,脈細而數者,虛也,加味逍遙,加味歸脾湯調理,小腹重墜者,補中益氣湯加青皮、梔子、茯苓、車前子。
便毒主治方:
透骨搜風散:
散肌膚所感之邪。
透骨草(白花者陰乾更佳)、羌活、獨活、牛膝、紫葡萄、胡桃肉、生芝、六安茶、小黑豆、白糖(各一錢五分)、紅棗(三枚)、天茄(二分);
水(三鐘),煎一鐘,露一宿,空心熱服,出汗避風,一加槐子一錢,生薑一錢。
加味衛生散:
清肝腎經絡之毒。每服五錢,加螌貓一個,蜈蚣一條,用當歸引,內加桃仁(二錢),牛膝(二錢)。前服如法,外貼紺珠膏,多加阿魏、麝香。(俱見首卷)
芙蓉內托散:
治便毒已成,元氣弱者。
芙蓉花(二錢)、人參、當歸、芎藭、白芷、川山甲、杏仁、連翹、木鱉子(各一錢);
用生薑三片,酒、水各一鐘煎,食遠服。
加味透膿散:
依原方(見首卷)加金銀花(三錢),牛膝(二錢),酒、水煎服。
加味十全大補湯:
依原方(見首卷)加丹皮(一錢),澤瀉(一錢),煎服如法。
一用:珍珠、象牙各二錢為末,空心生酒調服,再飲至醉為度,出臭汗即癒。
灸法:
用陽燧錠子於患處,灸五七壯,以紺珠膏蓋之,已成者出水些須而消,已潰者易於穿破,更易於收歛。
一法:隨患之左右,量手中指為則,次自手掌盡處橫變量起,自臂當中以則子盡處,是穴,麥子大艾灸三壯,腫消痛止。
一法:灸足大指之端。
雙解散:
治婦脾血痛,能令毒從大便出,熱從小便出。
黑丑(炒頭末)、大黃(各一錢五分)、官桂、白芍、澤瀉、桃仁(各一錢)、甘草(七分);
用生薑七片,水煎,空心服。
便毒應用方:
陽燧錠子、紺珠膏、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湯(俱見首卷)、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俱見瘰門)。
橫痃:
橫痃生於小腹之下,夾縫之上些,初起者用葫蘆巴一兩,酒水各一鐘煎服,再飲至醉為度,出汗立消,已成者宜壺公妙劑散(見腫毒門)。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