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腹部:

 經絡:與胸部同。

 

 幽癰:

 生臍上七寸,形如鵝子,痛引兩膈,發戰咬牙。

 灸築賓穴二七壯。

 

 嚇癰:

 生臍上四寸。一名胃疽,微腫不赤,內堅如石,先寒後熱,走痛引臍,欲吐不吐,甚則咳嗽膿痰,脈浮大面赤者,不治。

 灸曲池穴七壯,毒偏左灸右,毒偏右灸左。

 

 衝疽:

 生臍上二寸,由心火熾盛,流入腎經

 宜大補,不應者,不治。

 

 臍癰:

 生于臍,如瓜,突如瘤,屬任脈經。

 此由心經積熱流入大、小腸也,然臍為神間,禁用針灸,矧癰舍於內,惟藥攻之,勿膿為上。

 宜會膿散,痛加孔香,更宜蠟礬丸多服之。

 臍內出膿,四圍堅硬,出血水者,不治。

 灸陰谷穴七壯,賓穴二七壯。

 

 小腹疽:

 生臍下,一寸五分為氣海,二寸為丹田,三寸為關元,俱為小腹疽,橫廣腫痛引背,由七情火鬱而成。

 灸箕門穴七壯。

 

 腹癰:

 生于腹,隱於皮裏膜外,由膏粱火鬱所致。

 其右關脈洪數而腹痛甚是也,也壯者貴金丸下之。

 

 發肚:

 生于肚,及手肚足肚。

 宜內托散加檳榔,木瓜,蒼朮,腫甚者加桑白皮,薑皮,茯苓皮,五加皮,大腹皮,喘者加蘇子,蘿蔔子,白芥子,葶藶子,車前子。

 

 緩疽:

 生小腹之側,堅硬如石,數月不潰,寒熱食少,肌體羸,由脾經積滯而成,亦寒癰例也。

 

 論胸腹:

 

 

 按:

 右諸症,始終宜固氣,壯元氣,使根本堅固,以行經活血藥佐之,令諸臟腑有所稟而邪自退矣。

 

 如初起腫硬,皮肉不變,心煩嘔噦,脈沈而實者,當疏其內以絕其源,用疏黃湯利之,腫作痛,邪氣實也。

 宜衛生散,外以隔蒜灸之,次用托裏散。

 

 脈遲緊,其膿未成,用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枳殼,白芷,或托裏散。

 

 脈洪數,其膿已成,用托裏消毒散,膿成而不潰者,氣血虛也,十全大補湯溫之。

 

 膿成脹痛者,臥針取之。

 

 因誤行汗下,以致腫而不潰,潰而不歛者,十全大補湯,加乾薑,大附子以救之。

 

 已潰而朝寒暮熱,氣血虛也,食少作瀉,脾腎虛也,胸痞痰湧,脾肺虛也,俱用六君子湯,加當歸,黃,候諸症退,換十全大補湯調理。

 

 針孔膿不利,毒氣內攻也,唇舌青黑,臟腑壞也,不治。

 

 瘡口微膿如蟹吐沫者,此內潰透膜也,不治。

 

 臍腹小腫大痛者,乃下焦畜血症也,脈在左手,以四物湯加川山甲酒煎,加童便服之。

 

 壯實者,用桃仁承氣湯下之自癒,慎用乾漆砂等藥。

 

 一人腹患流注,腫硬不潰,脈弱時嘔,此陽氣虛弱,氣虛寒也,法當溫補,反用敗毒等藥,以致身熱脈微。

 予曰:身熱而脈靜,脫血而脈實,汗後而脈燥者,皆逆候也,不治,後果歿。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