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面部:

 經絡:

 諸陽皆會於面,統其所屬,惟胃脈起鼻交頞中,入上齒中,俠口環唇,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穴,故人之面,陽明之屬也,從鼻直上至額屬督脈經,目內眦而上足太陽經,而下足陽明經,目瞳子而上足少陽經,而下足陽明經,目銳眦而上手足少陽經,承漿屬任脈經足陽明經

 

 顴疽:

 疽之初起如松子,微腫微赤微癢,漸大如痰核,如結毒如瘤,由陽明積熱所致。

 宜蟾酥丸,及衛生散加膽製南星。

 

 《靈樞經》云:病則顴赤。宜隆心火,如黃連安神丸。

 又曰:腎病則顴與顏黑。宜滋腎水,如地黃丸,是顴之為症,不可專委於陽明也。

 

 顴疔:

 初起如粟,麻癢堅痛,色白而陷,寒熱交作。

 宜用挑法,塗拔疔散,腫處搗鮮菊花葉敷之,內服蟾酥丸,或灸偏歷穴二七壯。

 

 面發毒:

 面上癤腫痛,由風熱客於陽明也。

 宜涼膈散加羌活、荊芥、升麻,敷清涼消毒散,不腫痛者宜托裏消毒散。

 

 面遊風:

 初發微癢,次如蟻行,面目俱浮,更兼痛楚,由陽明壅熱所致。

 宜涼膈散加升麻、葛根、羌活、防風、白芷、牛蒡子之類。

 外敷袪風潤肌之藥。

 

 痄腮:

 腫尖而色赤者風熱,腫平而色淡者濕熱,皆屬於胃。

 壯者黑牛散下之,或加味消毒飲散之。

 忌用:敷藥,恐毒攻喉。

 

 頰瘍:

 生於耳下頰車之上,一名金腮,初生如粟,漸大如豆,亦由熱。

 壯者貴金丸下之,或犀角升麻湯,已成者內托散加羌活、獨活,潰則難以收口,多有附骨,久必成漏。

 宜用蒸法,一灸四犢穴三七壯。

 

 毒:

 生頰瘍之前半寸許,形如雞子,堅硬難潰,膿水常流,經年不癒,內服托裏潰堅之劑,或灸天井穴三七壯。

 

 骨槽風:

 生牙叉接骨之處,一名牙叉發,起於耳前,連及腮項,筋骨隱痛,久則漫腫,牙關緊急,寒熱如瘧,此由鬱怒傷,思慮傷所致。

 初則堅硬難消,久則瘡口難合,初宜艾灸腫項及耳垂下五分,各灸七壯,膏蓋之,腫處塗離宮錠子,牙關內腫,用線針刺去惡血,搽冰硼散,使內外毒氣得解,服清陽散火湯,如潰後,於托裏藥中加麥門冬、五味子、藿香之類,使水升火降,健金清乃愈,若誤用寒涼,則非理中湯佐以薑附不能收功,外腐用絳珠膏

 忌用:刀針蝕藥,若堅腫不消,外腐不合,虛熱不退,形焦體削者為逆,不治。

 

 


 

 發頤:

 生顴骨之下,顋頷之上,耳前一寸三分,由手足陽明經客熱,或傷寒發表未盡所致。

 初宜貴金丸、紺珠丹,或衛生散加升麻、桔浭、黃連,如腫痛不減,用托裏消毒散。

 

 如膿出反痛,惡寒發熱晡熱者,皆氣血虛也。宜十全大補湯補之。

 

 頤腫而連及耳後者。宜補之虛火。

 《經》云:熱,頤先赤也,頤腫而連及耳下者,當清疏其肝火,是耳下則屬手足少陽經也。

 

 時毒:

 初起狀類傷寒,一二日間,面鼻耳目赤腫痛,甚則咽喉頸項俱腫,由感四時不正之氣所致,或結核有根,咽喉閉塞,至五七日間,神昏喉閉,不食不出聲者,不治,若延至十日外者,即不治而赤自能癒矣。

 

 症有陰陽,治有汗下,慎用寒涼,兼用嚏法。

 脈浮數者,邪在表也,宜葛根牛蒡子湯。

 脈沉實者,邪在裏也,宜內疏黃連湯。

 脈沉濇者,邪入深也,宜漏蘆湯。

 

 又自

 少陽經出者,腫連耳下,引以柴胡;

 自陽明經出者,首面大腫,引以升麻、葛根;

 自太陽經出者,腫連耳上,引以羌活、荊芥、防風;

 

 表裏俱實者,宜貴金丸,然此症與膏梁積熱不同,硝黃非大便秘實者勿用;

 脈洪數浮數者,治宜內消衛生散,

 脈滑數者欲作膿也,治宜內托,如托裏消毒散;

 腫痛熱者宜砭去惡血,敷以消毒等藥;

 如冬月患此,其脈浮緊按之洪緩者,乃寒氣鬱熱也,宜以苦發之辛散之;

 如托裏溫經湯,慎用針砭,所謂冬月閉藏,用藥多而少針石也。

 

 鳳眉疽:

 生于眉,一名眉發,形長如瓜,赤痛引腦,二目合腫,甚則堅痛色黑,嘔逆悶亂者危。屬手足太陽少陽四經。

 宜灸陽谷穴七壯。六日可刺,得膿則減,否則女子七日死,男子二十四日死。

 

 龍泉疽:

 生于人中,形小而異,麻癢不時,寒熱交作,由伏陽攻於心,虛熱注於三焦也。

 治如疔法,或灸百會穴七小壯。

 

 虎髭毒:

 生于地角,一名承漿疽,一名頦癰,由陽明胃經積熱所致。

 壯者貴丸下之,涼膈散加升麻、葛根、羌活、防風清之。或灸百會穴七小壯。

 


 

 

 面部主治方:

犀角升麻湯:

 治頰瘍,并治唇口、頰車、鬚髮、鼻頞等處腫痛諸症。

 犀角(二錢五分)、升麻(一錢七分)、羌活(一錢二分)、防風、芎藭、白芷、白附子、黃芩(各八分)、甘草(生五分);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清陽散火湯:

 治骨槽風。

 牛蒡子、防風、荊芥、薄荷、黃芩、龍膽草、黃連、貝母;

 水煎,食遠服。

 

升桔湯:

 治骨槽風,并咽喉耳痛。

 升麻、桔梗、昆布、連翹、射干、甘草(等分);

 水煎,食遠溫服。

 

葛根牛蒡子湯:

 治時毒,脈浮數者邪在表也。

升麻、葛根、牛蒡子、麻黃、連翹、玄參、桔梗、甘草(等分);

 水二鐘,生薑二片,煎八分,食遠熱服。一加貫仲、淡豆豉。

 

雙解消毒散:

 治大頭風脖子腫。

 黃芩、梔子、連翹、薄荷、甘草、大黃、麻黃、羌活、白芷、防風、荊芥、射干、蒼朮、當歸、川芎;

 用生薑三片,水二鐘,煎一鐘,食遠熱服。

 

托裏溫經湯:

 治時毒,在冬月脈浮緊者宜服。

 麻黃(二錢)、防風(二錢)、升麻(四錢)、葛根(二錢)、歸身(二錢)、蒼朮(一錢)、人參(一錢)、白芍(一錢五分)、甘草(一錢五分);

 水二鐘,先煎麻黃,令沸去沫,再下餘藥,煎一鐘,溫服蓋被,俟汗出,則腫自消。

 

立消散:

 治大頭風,頭面虛腫如泡。

草烏(一兩)、白芨、甘遂(各一兩)、小良薑(三錢)、甘草(三錢)、麝香(一錢);

 為末,用蒼耳搗汁,加醋調勻,雞翎蘸掃腫處,立消。

 

搐鼻通氣散:

 治時毒腫,咽喉不利者,用此取嚏以瀉其毒。

 玄胡索、玄參(各三錢)、牙皂、川芎(各二錢)、細辛、藜蘆、草烏(各一錢)、鬧羊花(六分);

 為末,用紙撚蘸藥,送入鼻內,取嚏為度,每日三次,以嚏出膿者必癒,無嚏者不治。

 

清涼消毒散:

 治面發毒。

 天花粉、白芨、黃柏、山茨菇、烏藥、雄黃、乳香、麝香;

 右為末,用雞子清和蜜水調敷。

 

火醋錠子:

 治面上熱瘡,身上熱癤。

 大黃用醋浸晒九次,和為錠,不酒磨塗。

 

黑牛散:

 治痄腮初起壯實者。

 黑牽牛(一兩);

 搥碎,米醋二鐘,煎一鐘,露一宿,空心溫服。

 

二金散:

 治金腮,瘡蝕透腮頰者。鬱金、雞內金(等分);

 為末,先用鹽湯盥漱淨,摻之。

 

蒸法:

 治金腮毒痄腮,久不合口而成漏者。用麵作井圈,圍粒瘡口,勿令漏洩,次摻護心散於瘡口內,再次入藥油於井內,令滿,用紙條做捻燃之,初用一條,加至三四條,頂用絹帕朦臉,以防油爆,蒸至好肉方痛,根有幾處則痛有幾處,至大痛時,以水濕紙滅燈,勿令口吹,俟痛稍止,再燃如前,以油乾為度,去麵井,地骨皮煎湯一碗,布蘸湯滴於瘡口內,以滴湯盡為度,用敷藥敷四圍,以珍珠散摻瘡口內,黑膏蓋之,俟膿乾時加象皮,未收口,內服托裏等藥。

 

護心散:

 雄黃(三錢)、珍珠(二錢)、血竭(二錢)、乳香、沒藥、兒茶、象皮、龍骨、赤石脂(各一錢)、麝香、冰片(各五分);

 共為末聽用,又於蒸洗時服三五分,立能止痛。

 

藥油方:

 黃連、黃柏、連翹、當歸、芍藥、生地(各五分);

 用香油一杯,文火煎枯,絹濾渣聽用。

 

敷藥方:

 薑黃、雄黃、大黃、黃柏、黃連(等分);

 為末,米醋調敷四圍。

 

 面部應用方:

 衛生散、紺珠丹、托裏消毒散、內疏黃連湯、十全大補湯、貴金丸(俱見首卷)、蟾酥丸、拔疔散(俱見疔門)、冰硼散(見咽喉門)、漏蘆湯(見腫毒門)、灸法(見首卷灸門)、黃連救苦湯(見項部)。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