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瘍敷貼類方:
初起腫高赤痛者。宜敷涼藥,乃撲火之義也,然亦不可太過,過則恐變為陰,漫腫不紅熱。
似有頭而不痛者。宜敷溫藥,乃引火就燥之義也。
《經》云:發表不遠熱,敷熱藥亦發表之意。
凡調敷藥,須多攪則藥稠粘,敷後貼紙,必須揌碎,則不崩裂,不時用原汁潤之,蓋借濕以通竅,乾則藥氣不入,更添拘急之苦。
凡去敷藥,必看毛孔有汗,意者為血脈通熱氣散也,反此者逆。
如意金黃散:
治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跌撲損傷,濕痰流毒,凡頭時腫,漆瘡火丹,風熱天泡,肌膚赤腫,乾濕腳氣,婦女乳癰,小兒丹毒,凡外科一切諸般頑惡腫毒,隨手用之,無不應效,誠為瘡家良便方也。
黃柏(色重者)、大黃、黃薑(各五斤)、天花粉(上白十斤)、白芷(三斤)、紫厚朴、陳皮、甘草、蒼朮、天南星(各二斤);
以上共為咀片,曬極乾燥,用大驢磨連磨三次,方用密絹羅廚篩出,磁收貯,勿令泄氣,凡遇紅赤腫痛,發熱未成膿者,及夏月火令時,俱用茶湯同蜜調敷,如微熱微腫,及大瘡已成欲作膿者,俱用葱湯同蜜調敷。
如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濕痰流毒,附骨癰疽,鶴膝風症等病,俱用葱酒煎調,
如風熱惡毒所生,患必皮膚亢熱,紅色光亮,形狀游走不定者,俱用蜜水調敷,
如天泡火丹赤遊丹,黃水漆瘡,惡血攻注等症,俱用大藍根葉搗汁調敷,加蜜亦可,湯潑火燒,皮膚破爛,麻油調敷,具此諸引,理取寒熱溫涼,製之又在臨用之際,順合天時,洞窺病勢,使引為當也。
二青散:
治一切焮熱紅腫,熱痛陽毒,未成者即消。
青黛、白芨、白蘝、白薇、白芷、白鮮皮、朴硝、水龍骨、黃柏(各一兩)、天花粉(三兩)、大黃(四兩)、青露(即芙蓉葉三兩);
為末,用醋蜜調敷,如已成者則敷四圍,留頂,貼替針膏。
回陽玉龍膏:
治背疽陰病,不腫高,不發熱,不作膿,及寒濕流注,鼓風久損,冷痛痺風,諸濕腳氣,手足頑麻,筋骨疼痛,及一切皮色不變,漫腫無頭,鶴膝風等,但無皮紅肌熱者,一概用之,俱有功效。
草烏(三兩炒)、軍薑(三兩煨)、赤芍(炒)、白芷、南星(煨各一兩)、肉桂(五錢);
右製畢,共為細末,熱酒調敷,此藥有軍薑、肉桂,熱血生血,既生既熱,恐不能散而為害,故有草烏、南星,可以破惡氣,祛風毒,活死肌,除骨痛,消結塊,回陽氣,又有赤芍、白芷,足以散滯血,住痛苦,加以酒行藥性,攻痛氣血,雖十分冷症,未有不癒者,誠為寒灰之焰,枯木之春,大抵病冷則肌肉陰爛,不知痛癢,其有痛者,又多附骨之痛,設若不除,則寒根透髓,尋之藥,固莫能及矣。
坎宮錠子:
治焮赤紅熱腫痛諸毒,并痔。
京墨(一兩)、熊胆(三錢)、胡黃連、兒茶(各二錢)、冰片(一錢)、麝香(五分)、牛黃(三分);
右為末,用為主,加生薑汁、大黃水浸取汁、釅醋各少許相兌,和藥成錠,用涼水磨如墨,以筆蘸藥塗之。
離宮錠子:
治一切皮肉不變,漫腫無頭,腫毒疔毒。
京墨(一兩)、蟾酥、胆礬、血竭(各三錢)、硃砂(二錢)、麝香(一錢五分);
右為末,用涼水調成錠,涼水磨如墨,照前法塗之。
絳紅膏:
治一切腫毒已成,悉效。
先用加味神燈捻照畢。
次用真銀硃為末,以真生桐油調攤如膏,貼之。
二味消毒散:
治熱癤疿痤疥疹,風濕癢瘡。
白礬(一兩)、明雄黃(二錢);
右為末,茶清調化,鵝翎蘸掃,患之癢痛自止,疿粟自消。
鐵桶膏:
治將潰已潰時,根腳走散不收束者。
文蛤(微炒一兩)、白芨(五錢)、銅綠(五錢)、明礬(四錢)、膽礬(三錢)、輕粉(二錢)、鬱金(二錢)、麝香(三分);
右為末,收之聽用,用陳米醋一碗,杓內文火煎至一小鐘,起金色黃泡為度,待溫入藥一錢,攪勻炖溫,用新筆蘸塗根上,綿紙蓋之,自生皺紋,漸收漸緊,再不開大。
用,石青(一兩)、銅綠(五錢)、硼砂(五錢)、白靈藥(五錢)。
右為末,次用阿膠一兩,以黑鉛三斤碎,水四碗,煎半碗,入阿膠再煎成膏,入藥成錠,重二錢,用人乳磨塗。
用,銅綠(一兩)、硼砂(一兩);以阿膠膏成錠,用乳香煎湯磨濃,新筆蘸塗,初起者塗一圈,消一圈,已潰者先用椒茶湯洗,如瘡口已完,皮肉未老,燒艾薰之。
馬齒莧膏:
發背諸毒。莧一握,酒煎或水煮,冷服,自能出汗,一服退熱去腐,三服良愈,再杵莧敷之。
楊梅癒後,遍身如癩,喉硬如管者,取莧碗粗一握,酒水煎服出汗。
多年頑瘡瘡,頑痛不收口者,杵莧敷之,取蟲,一日一換,三日後腐肉盡,見紅肉珠,換生肌藥收口。
婦人臍下生瘡,痛癢流水,連及二陰者,用莧(四兩)、青黛一兩,研勻敷之。丹毒,加藍根搗敷。唇緊面腫者,搗汁塗之。
濕癬白禿,取石灰末炒紅,用莧汁熬膏,調勻塗之。三十六種風瘡,取莧一石、水二石,一釜煮之,澄清,納黃蠟三兩,再煎成膏,塗之服之。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