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嘔吐是因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引起食物從胃中沖逆而出的一種病症。有聲有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統稱嘔吐。現代醫學中神經性嘔吐,以及胃腸炎、幽門梗阻、肝膽疾病等均可見嘔吐。
【病因病機】:
胃主受納,其氣以下降為順,若胃氣不降而上逆,則胃內容物必隨逆上行,導致嘔吐,故嘔吐之根本在於胃,治療嘔吐重點於降胃氣,一旦胃氣下行,嘔乃停止。但胃氣之逆卻與肝、脾等有關,脾與胃互為表裏,升降相因,共同調節氣機的順暢;肝主疏泄,肝氣橫逆,常克脾犯胃,致胃氣上逆而病。
(一)、外邪侵襲:
外邪直犯胃腑,以至胃失和降,水穀隨邪氣上逆,導致本病的發生,尤其以寒邪凝閉中阻,擾動胃腸多見。
(二)、飲食不節:
飲食過飽,或進食生冷、油膩、不潔食物,停積不化,致宿食、痰濁上逆而發生嘔吐。
(三)、肝胃不和:
鬱怒憂思,情志不遂,肝氣不暢,橫逆犯胃,胃腑失於和降,胃氣上逆,可引起嘔吐。
(四)、脾胃虛弱:
脾胃虛弱,胃腑失養,升降無序,發為嘔吐。脾胃素虛者,運化失司,痰飲中阻,胃氣挾痰飲上逆,亦發本病。
現代醫學認為嘔吐受延髓嘔吐中樞的控制。引起嘔吐的原因很多,其中,反射性嘔吐最常見,其病因有胃腸炎、幽門梗阻、肝膽疾病、急性中毒、劇烈咳嗽之後及咽部異物刺激等。其次腦血管疾病及內耳前庭疾病均伴嘔吐。部分患者可因嘔吐中樞興奮閾值的降低而導致,稱為神經性嘔吐。
【臨床表現】:
本病以嘔吐為主要臨床表現。嘔吐前可有胃脘嘈雜、噯氣吞酸、惡心頻作等先兆症狀。多伴胃脘疼痛、脹滿,吐後始覺輕鬆。部分患者可伴有頭暈、汗出、面色蒼白、脈緩等症狀。嚴重嘔吐者,可出現血壓下降、脫水、甚至食管賁門粘膜撕裂等。
(一)、外邪犯胃:
突然嘔吐,急驟劇烈,有六淫所傷病史,伴發熱、惡寒、身痛,嘔吐前胸脘滿悶,惡心,吐後諸症減輕,舌苔白膩;脈滑。
(二)、飲食內傷:
飲食後嘔吐宿食痰涎,吐後舒適,嘔吐物酸臭,噯腐吞酸,胃脘脹滿疼痛,大便幹結臭穢,舌苔白膩,脈滑。
(三)、肝胃不和:
嘔吐清水痰涎或食物,每因情志刺激而誘發,胸脅脹滿,攻撐作痛,煩悶易怒,舌紅苔薄,脈滑或弦。
(四)、脾胃虛弱:
嘔吐反復發作,稍有不慎即惡心欲吐,脘痞納呆,消瘦乏力,面色蒼白,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濡弱無力。
【治療】:
(一)、治療原則:和胃降逆
(二)、取穴及部位:中脘、脾俞、胃俞、內關、足三裏。
(三)、主要手法:一指禪推法、摩法、指揉法
(四)、操作方法:
一、基本操作:患者屈膝仰臥。一指禪推沿任脈從上而下往返治療,重點在中脘穴,時間約10分鐘;掌摩上腹部,時間約5分鐘;點按中脘、內關、足三裏,每穴2-3分鐘。俯臥位。用一指禪推法沿背部兩側膀胱經往返操作5遍。用點按法在脾俞、胃俞治療,以有酸脹感為度。
二、辨証加減
1、外邪犯胃
(1)、掌揉上腹部5分鐘。
(2)、運脘腹部,以胃腑有熱感為度。
2、飲食停滯
(1)、用掌揉法揉上腹部5分鐘。
(2)、用按揉法在足三裏、豐隆等穴處操作3分鐘。
3、肝胃不和
(1)、用手掌沿胸骨正中自上而下,向左右順序推梳至脅肋部,往返操作15分鐘,並按壓章門穴1分鐘。
(2)、按壓肝俞穴2分鐘。
4、脾胃虛弱
(1)、按揉關元、氣海穴2分鐘。
(2)、按揉三焦俞、脾俞、胃俞諸穴各2分鐘。
【注意事項】:
(1)推拿治療嘔吐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一般在嘔吐緩解後,尚需堅持治療3~5天,以鞏固療效,防止複發。推拿操作應於嘔吐基本控制後,或於飯前操作,術前給患者服用少量姜汁效果更佳。
(2)、嘔吐劇烈者應臥床休息。對於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及腦水腫引起的嘔吐,應迅速採取其他搶救措施,以防貽誤病情。
(3)病人應少食多餐,忌食生冷不潔及肥甘厚味,飲食以清淡易於消化為主,避免風寒暑濕之邪或穢濁之氣的侵襲,避免精神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