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小關節紊亂,是指因脊椎小關節的解剖位置改變,而導致脊柱機能失常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候群。本病多由脊柱小關節滑膜嵌頓和因部分韌帶、關節囊緊張引起反射性肌肉痙攣,致使關節面交鎖在不正常或扭轉的位置上而致。本病屬中醫學「錯縫」範疇,多見於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

 

【生理解剖】:

脊柱由椎體、椎間盤及椎旁韌帶所組成,三者共同維持脊柱的形態,並構成其功能活動的解剖基礎。前、後縱韌帶對椎間盤和椎體起保護作用,並對其運動範圍加以約束;棘上韌帶對棘突的活動有限制作用,保証各小關節活動於正常的範圍之內。同時脊柱的正常運動又依賴於肌力的平衡作用。脊柱小關節即關節突關節,由上椎體的下關節突和下椎體的上關節突及關節囊所組成。具有穩定脊柱、引導脊柱運動方向的功能。

 

頸椎小關節的排列接近水準位,因此比較容易發生錯位。胸椎間關節面呈額狀位,故胸部脊柱只能做側屈運動而不能伸屈。腰椎間關節面呈矢狀位,因此其活動範圍較大,可側屈和前後屈伸。腰骶關節的小關節面呈斜位,即介於冠狀和矢狀位之間,關節囊較為鬆弛,可做屈伸和旋轉各種運動。腰骶關節是先天性生理變異的好發部位。

 

【病因病機】:

因姿勢不良或突然改變體位引起腰背肌肉拉傷或脊柱小關節錯位,滑膜嵌頓從而破壞了脊柱的力平衡和脊柱運動的協調性。同時,各種損傷刺激可刺激感覺神經末梢而引起疼痛並反射性地引起肌肉痙攣,肌肉痙攣進而可引起關節解剖位置的改變、發生交鎖或扭轉。長期的交鎖及各種炎性反應的刺激均可導致小關節粘連而影響其功能。


 

【臨床表現】:

(一)頸椎小關節紊亂:此病多由外傷引起,故起病較急,傷後頸部疼痛,轉動不便,活動時疼痛加劇,頸部酸痛無力,肌力減退,持物落地。

(二)胸椎小關節紊亂:患者在突然外力作用下有過度前屈或後伸肩背運動的受傷史,傷後即出現胸背疼痛,痛連胸前,有背負重物之感,坐臥不寧,走路震動、咳嗽、噴嚏、深呼吸等均可引起疼痛加重。常可出現膽囊、闌尾、胃區的疼痛。

(三)腰椎小關節紊亂:患者大都有腰部扭挫、閃傷的病史。傷後即發生難以忍耐的劇烈腰痛,表情痛苦,不敢活動,懼怕別人搬動,輕輕移動下肢則疼痛無法忍受。全部腰肌處於緊張僵硬狀態,腰部活動功能幾乎完全喪失。待嵌頓解除後,劇痛可自行緩解或轉為一般扭傷性腰痛。

 

【檢查】:

(一)頸椎小關節紊亂

1、頸部僵硬,頸部肌肉痙攣,頭歪向健側或略有前傾。病變頸椎棘突旁有壓痛或頸椎棘突有輕度偏移。

2、X光檢查,正位片可見頸椎側彎,棘突偏離中線,椎間隙左右不等寬;側位片可見頸椎正常生理弧度前凸變小或反弓;斜位片可見病變節段椎間孔形態改變。

 

(二)胸椎小關節紊亂

1、患椎相應小關節處深壓痛。患椎棘突略高或偏歪,在棘突上或棘間韌帶處壓痛,並可摸到患椎處有筋結或條索狀物等軟組織異常改變。關節滑膜嵌頓者可見胸椎後凸或側傾的強迫體位。

2、X光檢查,部分患者有患椎棘突偏歪改變。

 

(三)腰椎小關節紊亂

l.患者腰部呈僵硬屈曲位,後仰活動明顯受限,損傷的關節突關節及其同節段上的棘突偏左或偏右,並伴有壓痛。嚴重疼痛者可出現保護性腰脊柱的側彎體徵。

2、X光檢查,可見腰椎後關節排列方向不對稱,腰椎側彎和後突,椎間隙左右寬窄不等。

 

【診斷】:本病多有明顯的外傷史,根據症狀、體徵及X光檢查等即可確診。


 

【鑒別診斷】:

(一)頸椎病:有慢性勞損或外傷史,頸部板硬,頸、肩背疼痛,上肢麻木,頭暈。頸部活動功能受限,可有上肢肌力減弱和肌肉萎縮;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X光檢查示頸椎退行性病變。

(二)落枕:一般無外傷史,多因睡眠姿勢不良或感受風寒而致。頸部疼痛、酸脹,活動不靈,在肌肉緊張處可觸及腫塊和條索狀物。

(三)肋間神經痛:疼痛沿肋間神經分佈區出現,疼痛性質為針刺樣、刀割樣,疼痛表現為走竄,時發時止,伴有胸部挫傷者多見。

(四)肋間關節與胸肋關節半脫位:主來表現是局部明顯腫脹,呼吸受限,痛連胸脅,呈放射性。

(五)急性腰肌筋膜扭傷:腰部各方向的活動均受限,並引起疼痛加劇,在棘突旁骶棘肌處,腰椎橫突或髂脊後部有壓痛,壓痛點較表淺。

 

【治療】:

(一)治療原則:舒筋活絡,行氣止痛,整復錯位。

(二)取穴與部位:

頸椎:風池、風府、肩井、天宗等;胸椎:華佗夾脊穴及背部膀胱經第1、2條線;腰椎:腎俞、命門、環跳、八髎、委中、秩邊等。

(三)主要手法:推、按、拿、滾、揉、斜扳法等。

(四)操作方法:

1、頸椎小關節紊亂:

(1)患者取坐位,頸部自然放鬆,術者先用(扌袞)法施術於頸椎兩旁及肩部3分鐘左右,以解除肌肉痙攣。

(2)接著,讓患者頭部處於中立位,醫者用拇指指腹按揉風池、風府、肩井、天宗及局部阿是穴,以酸脹為度。

(3)然後,醫者站立於患者身後,用左手拇指指腹頂推高起之棘突,其餘四指扶持於頸部。右前臂掌側緊貼下頜體,手掌環繞過下頜抱住後枕部,向上牽提並向受限側旋轉頭顱至最大角度,與此同時,左手拇指向頸前輕輕頂推棘突高隆處,在指下有獲突輕度移位感時,多可聽到「哢嗒」聲響,表示復位成功。

(4)最後,再用(扌袞)法施術於頸椎兩旁及肩部2分鐘。

2、胸椎小關節紊亂:

(1)患者取坐位,醫者立於患者身後,先用(扌袞)法施術患椎兩旁肌肉3分鐘左右。

(2)指按揉偏歪棘突旁的壓痛點和上下的阿是穴,以局部酸脹為度。

(3)感到患處緊張的肌肉放鬆一些後,令患者兩手交叉扣住,置於項部;然後,兩手從患者腋部伸入其上臂之前、前臂之後,並握住其前臂下段,同時用一側膝部頂住患部脊柱,同時膝部前頂。若聽到「哢嗒」聲響,則復位成功。

(4)最後,用魚際擦熱患處。

3、腰椎小關節紊亂:

(1)患者取端坐位,腰部自然放鬆。一助手夾住並固定患者的雙腿。醫者立於其後外側,一手拇指按壓在棘突的偏向側旁以定位,另一手穿過腋下夾住對側的肩部,做腰前屈、旋轉側屈、逐漸伸直的複合動作,這時可以聽到一彈響聲,同時按在棘突旁的指下有腰椎鬆動的移位感。

(2)最後,用拇指在患椎的棘突兩旁自上而下做理筋手法10次。

 

【其他方法】:針灸、小針刀、封閉、理療和內服中藥。

" "

 

【注意事項】:

(一)在採用活動關節類手法治療時,要使患者身心放鬆,術者手下做到穩、準、巧。

(二)症狀緩解或消失後,應適當休息,避免勞累,以鞏固療效。

(三)局部注意保暖,防止風寒濕邪侵犯而加重病情。

(四)適當進行功能鍛煉,以加強的背、腰背肌的力量,增強保護機制。

 

【按語】:

脊柱小關節紊亂,多發於腰椎間關節和腰骶關節,其次為頸椎小關節,胸椎小關節最為少見。新鮮錯縫者易於復位而痊癒快,陳舊性錯縫者復位較困難,病程越久,恢復越慢。

 

【經筋思考】:

脊柱小面關節紊亂:考量足三陰問題;手三陰與三陽;若只針對脊柱考量恐效果不彰。

 

 

 

 

A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