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推拿的治療原則,是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整體觀和辨証論治原則的指導下,對臨床病症制訂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治療規則。與中醫的治療原則相同,但又具有自身特點。

 

治療原則和具體的治療方法不同,任何具體的治療方法總是由治療原則所規定,並從屬於一定的治療原則。如各種病症以邪正關系來講,離不開邪正鬥爭、消長盛衰的變化。因此,扶正祛邪即為治療原則,而在此原則指導下,採取的補腎、健脾、壯陽等法,就是扶正的具體方法;發汗、湧吐、通下等法,就屬於祛邪的具體方法。

 

由於疾病的証候表現多種多樣,病理變化極為複雜,且病情又有輕重緩急的差別。不同的時間、地點,不同的個體差異,體質、年齡狀況等不同,其病理變化和病情轉化不盡相同,故推拿手法亦隨之千變萬化。有成人推拿手法、小兒推拿手法,有單式手法、複式手法,有興奮性手法、抑制性手法,有溫熱法、寒涼法,各具特色和特性。因此,在複雜多變的疾病現象中,必須抓住疾病的本質,並根據正邪虛實、陰陽盛衰、病變的輕重緩急、個體發病時間和地域的不同,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並且選擇正確的手法操作,辨証論治,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

 

一、推拿治療原則

(一)治未病

治未病的原則是推拿的治療原則之一,早在《內經》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論述。《五十二病方》中載藥巾按摩法,即先秦時期運用的養生保健和性保健法。華佗創五禽戲,並提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的觀點。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將膏摩、導引、吐納、針灸一並列入養生保健方法。葛洪《抱樸子》提出固齒聰耳法。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有熨眼、搔目……等養生保健按摩法。巢元方力主摩腹療病養生。孫思邈注重日常保健,「每日必須調氣補瀉,按摩導引為佳,勿以康健,便為常然;常須安不忘危,預防諸病也」。《千金要方》指出「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風」。將膏摩列為小兒保健方法。

 

《諸病源候論》中所載自我推拿內容,多是關於養生保健的,說明按摩療法重視預防,注意發揮病人與疾病作鬥爭的主觀能動性。《金匱要略》「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提出醫生治病首先要考慮臟腑傳變的疾病變化規律,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臨床上多運用五官保健、五臟保健和肢體保健等,以及自我保健推拿以預防疾病。

 

(二)治病求本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醫推拿辨証施治的基本原則之一。求本,是指治病要瞭解並正確辨別疾病的本質、主要矛盾,針對其最根本的病因病理進行治療。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總是通過若干症狀顯現出來的,但這些症狀只是疾病的現象,並不都是反映疾病的本質,有的甚至是假像,只有在充分瞭解疾病的各個方面,包括症狀表現在內的全部情況的前提下,通過綜合分析,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找出病之所在,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如腰腿痛可由椎骨錯縫、腰腿風濕及腰椎間盤突出等原因引起,治療時就不能簡單地採取對症止痛的方法,而應通過病史、症狀、體徵,綜合檢查結果,全面分析,找出最基本的病理變化,分別採用不同手法進行治療。如運用扳法糾正錯縫,用疏經通絡擦、摩等手法祛除風濕,及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相宜牽扳手法進行治療,方能取得滿意的療效。這就是「治病必求其本」的意義所在。

 

在臨床運用治病求本這一原則的同時,必須正確處理「正治與反治」、「治標與治本」之間的關系。

 


 

1、正治與反治

所謂「正治」,就是通過對証侯的分析,辨明寒熱虛實後,採用「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等不同的治療方法。正治法是推拿臨床中最常用的治法之一。如寒邪所致胃痛,臨床常採用擦法、摩法以達溫陽散寒的作用;而胃火熾盛所致的胃痛,即採用擠壓類、擺動類手法以達瀉熱通腑的作用。

 

所謂「反治」,是順從証候而治的方法,也稱「從治法」。這一治法常應用於複雜的、嚴重的疾病。臨床中有些疾病往往表現出來的証候與病變的性質不相符合,出現假像,如傷食所致的腹瀉,治療時不能用止瀉的方法,而必須用消導通下的方法去除積滯才能止瀉,此便是「通因通用」的反治法。又如氣虛所致的便秘,雖然症狀表現的是「實証」,但在治療中卻不能單用攻下法,必須採用補氣瀉下的方法治療,才能使症狀徹底消除。因此,臨床辨証非常重要,不但要觀察疾病的外在表現,而且要認清疾病的本質,在治病求本原則指導下,有針對性地治療。

 

2、治標與治本

在複雜多變的病証中,常有標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治療上就應有先後緩急之分。一般情況下,治本是根本原則。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旅遊中或不具備完善的醫療設施時,標症甚急,不及時解決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可引起其他嚴重並發症等,就應該貫徹「急則治標」的原則,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或為其他療法爭取時間,這是推拿治療急症中的基本原則。如急性膽絞痛發作,在沒有確定是急性膽囊炎,或是膽石症時,首先應以止痛為主,採用抑制性手法,以短時、重刺激點按右側背部痛點及膽囊穴,或用胸椎定位扳法以止痛,為其他治療爭取時間。又如小兒驚風,是中醫兒科四大証之一,屬來勢迅猛的一種危重急症,應治以開竅醒神、鎮靜止驚的方法,發作時,急則治標,當掐人中、掐老龍、掐十宣、掐威靈等,待緩解後,再審証求因,辨証施治。

 

綜上所述,治標只是在應急情況下,或是為治本創造必要條件的權宜之計,而治本才是治病的根本之圖。所以說標本緩急,從屬於治病求本這一根本原則,並與之相輔相成。

 

病有標本緩急,治有先後順序。若標本並重,則應標本兼顧,標本同治。如骶髂關節錯縫,疼痛劇烈,腰肌有明顯的保護性痙攣,治療應在放鬆肌肉、緩解痙攣的前提下,實施整復手法,可使錯縫順利回復,而達到治癒的目的,這便是標本兼顧之法。

 

臨床上疾病的症狀是複雜多變的,標本的關系也不是絕對的,而是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因此臨証時還要注意掌握標本轉化的規律,不為假像所迷惑,始終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做到治病求本。

 

(三)扶正祛邪

疾病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正氣與邪氣矛盾雙方相互鬥爭的過程。邪勝於正則病進,正勝於邪則病退。因此治療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氣,祛除邪氣,改變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使之向有利於健康的方向轉化,所以扶正祛邪也是推拿治療的基本原則。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邪正盛衰決定病變的虛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補虛瀉實是扶正祛邪這一原則的具體應用。扶正即用補法,具有溫熱等性質的手法為補,如摩丹田、擦命門、推三關、揉外勞宮等,用於虛証;祛邪即用瀉祛,具有寒涼等性質的手法為瀉,如退六腑、清天河水、水底撈月等,用於實証。一般講,具有興奮生理功能、作用時間長、手法輕柔的輕刺激,具有補的作用;具有抑制生理功能、作用時間短的重刺激,具有瀉的作用。

 

扶正與祛邪,雖然是相反的兩種治療方法,但也是相互為用,相輔相成的。扶正,使正氣加強,有助於抗禦和祛除病邪;祛邪則祛除了病邪的侵犯、幹擾和對正氣的損傷,而有利於保存正氣和正氣的恢復。如小兒疳積,多由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不識饑飽,內傷乳食或喂養不當,使乳食積滯,損傷脾胃,而致的脾胃運化失司,積聚留滯於中,久積成疳,從而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正氣不足,積聚難化,積聚不化,正氣難複。此時即應以扶正祛邪之法,以健脾和胃,消積導滯。扶正健脾以促運,祛邪消積以恢復脾之功能,氣血得以化生,則疳積必除。

 

臨床當中,要認真細緻地觀察、分析正邪雙方相互消長盛衰的情況,根據正邪在矛盾鬥爭中所占的地位,決定扶正與祛邪的主次先後,或以扶正為主,或以祛邪為主,或是扶正與祛邪並重,或是先扶正後祛邪,或是先祛邪後扶正。並要注意扶正祛邪同時並用時,應採取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傷正的原則。

 

() 調整陰陽

《景岳全書》曰:「醫道雖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陰陽而已」。察其陰陽,審其虛實,推而納之、動而伸之、隨而濟之、迎而奪之,瀉其邪氣,養其精氣。疾病的發生發展,從根本上說是陰陽的相對平衡遭到破壞,即陰陽的偏盛偏衰代替了正常的陰陽消長,所以調整陰陽,是推拿治療的基本原則之一。

 

陰陽偏盛,即陰或陽邪的過盛有餘。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治療時應採用「損其有餘」的方法。陰陽偏衰,即正氣中陰或陽的虛損不足,或為陰虛,或為陽虛。陰虛不能制陽,常表現為陰虛陽亢的虛熱証;陽虛則不能制陰,多表現為陽虛陰盛的虛寒証。陰虛而致陽亢者,應滋陰以制陽;陽虛而致陰寒者,應溫陽以制陰;若陰陽兩虛,則應陰陽雙補。如高血壓,屬陰虛陽亢者,除常規手法外,可採用補腎經的方法,即自太溪始沿小腿內側面推至陰穀穴,或按揉湧泉穴等。又如陽虛致五更瀉,應以溫陽止瀉的方法,即摩揉下丹田,或擦腎俞、命門,或推上七節骨等。

 

由於陰陽是相互依存的,故在治療陰陽偏衰的病証時,還應注意「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也就是在補陰時,應佐以溫陽;溫陽時,配以滋陰;從而使「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陰陽是辯証的總綱,疾病的各種病機變化也均可用陰陽失調加以概括。表裏出入、上下升降、寒熱進退、邪正虛實,以及有營衛不調、氣血不和等,無不屬於陰陽失調的具體表現。因此,從廣義上講,解表攻裏、越上引下、升清降濁、寒熱溫清、虛實補瀉,以及調和營衛、調理氣血等治療方法,也皆於調整陰陽的範疇。

 


 

 () 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療疾病要根據季節、地區及人的體質、年齡等不同而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法。全面考慮,綜合分析,區別對待,酌情施術。

 

如秋冬季節,肌膚腠理緻密,治療時手法力度應稍強,推拿介質多用蔥姜水、麻油;而春夏季節,肌膚腠理疏鬆,手法力度要稍輕,夏季可用滑石粉以防汗,介質可用薄荷水等。又如地域不同,北方寒冷,南方潮濕,居住環境等不同,對疾病的影響也不同,治療時也要區別對待。另外治療環境也要注意,手法中及手法後患者不可受風,環境要安靜而不可嘈雜等。因人制宜最為重要,根據病人的年齡、性別、體質、胖瘦和部位等不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以年齡論,小兒推拿時多用介質。體質強者手法可稍重,體質弱者手法可稍輕;肌肉豐厚部可稍重,頭面胸部的肌肉薄弱部手法可稍輕;病變部位淺者手法稍輕,病變部位較深者手法可稍重。另外,對患者的職業、工作環境、條件,是否來自疫區,有無傳染病,有無皮膚破損等,在診治時也要注意。同時術者和受術者的體位要正確選擇。

 

二、推拿基本治法

推拿是醫者在醫學理論指導下,以手或身體的其他部位,在患者的某些體表部位施行特定的按壓動作,以調整人體生理、病理狀況而達到防病治病,保健養生,強身健體目的的治療方法,屬中醫外治法的範疇。

 

推拿手法的治療作用,決定於兩個要素,

一是手法作用的性質和量;

二是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異性。

 

手法的性質,指不同的手法性質不同,有溫熱性質的手法,有寒涼性質的手法。如小兒手法的推三關,性屬熱;退六腑,性屬寒等。手法的作用量,則包括作用力的大小、作用部位的深淺、作用時間的長短、手法頻率的快慢等。作用部位和穴位的特異性,則是要根據疾病的性質狀況,選擇相應的部位和穴位。如診療網球肘,要取肱骨外上髁的局部和前臂伸肌群;而穴位的選擇則要依據辨証選穴,如運用五輸穴,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選穴原則等。在同一部位或穴位用不同性質和量的手法,作用不同;用同一性質和量的手法在不同部位和穴位操作,作用也不同;二者必須有機地結合運用,才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根據手法的性質和作用量,結合治療部位和穴位,推拿治療有溫、通、補、瀉、汗、和、散、清等八法

 


 

(一)溫法

溫,即溫熱。溫法是用於虛寒証的一種方法。多使用擺動、摩擦、擠壓類手法。治療時手法多緩慢、柔和,作用時間較長,患者有較深沉的溫熱等刺激感。有溫經散寒,補益陽氣的作用,適用於陰寒虛冷的病証。推拿手法中,產熱最強的應屬擦法,尤以小魚際擦法最甚。臨床可用摩揉丹田,擦腎俞、命門等溫補腎陽;可按摩中脘、關元,拿肚角等溫中散寒止痛。分推肩胛骨,揉肺俞,摩中脘,揉足三裏等溫肺化飲;摩關元,擦八髎,揉龜尾等溫陽止瀉。揉外勞宮,溫經散寒、升陽舉陷效果最佳,用以治療瀉痢、脫肛、遺尿;推三關,性溫熱,治一切虛寒証等。《幼科鐵鏡》「寒熱溫平,藥之四性;推拿掐揉,性與藥同,用推即是用藥。推上三關,代卻麻黃、肉桂;退下六腑,替代滑石、羚羊……」。

 

(二)通法

通,即流通。通法有祛除病邪壅滯的作用。《素問·血氣形志篇》「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指出按摩可治療經絡不通所引起的病証。《醫宗金鑒》「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厘正按摩要術》「按能通血脈」,「按也最能通氣」。故經絡不通,按之可解,即通經絡、行氣血。臨床中,在四肢上多用推、拿、搓、揉等手法,以通其穴道;點按背俞穴可調暢臟腑之氣血;擦摩脅肋以疏肝氣;掐拿肩井,以通氣行血;手法中以擊法最有疏通的效果,可以通調一身陽氣,多施用於大椎、八髎、命門、腰陽關等處,故經絡不通,氣血不暢皆可用擊法。

 

(三)補法

補,即滋補,補氣血津液之不足、臟腑機能之衰弱。「虛則補之」或「扶正祛邪」,是推拿臨床的指導思想。《素問·離合真邪篇》「不足者,補之奈何?……推而按之」。因氣不足而患病者可用按摩方法補氣,使精神得複。

 

按經絡循行,有「順經為補、逆經為瀉」,「推而納之、動而伸之、隨而濟之、迎而奪之」;按手法刺激強度,有「輕揉為補、重揉為瀉」;按手法頻率,有「急摩為瀉、緩摩為補」;按手法旋轉方向有「順轉為補、逆轉為瀉」;按手法操作時間,有「長時為補、短時為瀉」;按手法運動方向,有「推上為補、推下為瀉」;按手法性質,有「旋推為補、直推為瀉」;按血液循環方向,有「向心為補、離心為瀉」之說。虛証皆可用補法。臨床中補五臟,以督脈、膀胱經背俞穴、腹部特定穴為主;手法以擺動、摩擦類手法為主;多輕柔、長時、弱刺激。氣血雙補,以健脾益氣生血為主,增強脾胃功能,疏理肝氣、促進氣血生化之源,多採用摩揉中脘、關元、脾俞、胃俞、腎俞,按揉膻中、膈俞等;補脾胃以健脾和胃,加強胃腑功能為主,多採用摩腹,揉臍,按揉足三裏等;補肝腎以滋陰壯陽為主,多採用擦命門、腰陽關,揉關元、氣海等穴,補腎經,摩揉湧泉穴等。

 

(四)瀉法

瀉,即瀉下。瀉法,可用於下焦實証。由於結滯實熱,引起下腹脹滿或脹痛、食積火盛、二便不通等皆可用本法治療。推拿之瀉,不同於藥物峻猛,故體質虛弱,津液不足,氣虛無力致大便秘結者,均有較好效果。臨床上一般用擺動、摩擦、擠壓類手法,力量稍重,治療方法與補法相反。對胃腸燥熱者,多採用推揉中脘、天樞、大橫,重揉、時短、逆時針摩腹,推下七節骨,力點向下揉按長強等;對食積便秘者,多採用揉板門,清大腸,揉天樞,運外八卦,摩腹,揉臍等法。如心胃火盛見煩渴、口舌生瘡、小便黃、大便幹結等,可施揉內勞宮,退六腑,揉總筋,打馬過天河,清小腸等法;如肺火盛,見鼻衄、喘咳等,可清肺經,旋揉列缺、大椎,刮推肺俞等穴。

 


 

(五)汗法

汗法即發汗、發散的方法;可使病邪從汗而解。有祛風散寒解表的作用。

汗法多用於風寒外感和風熱外感兩類病証。臨床以肩井、風池為主穴。外感風寒可用拿法,先輕後重,使汗逐漸透出,達到祛風散寒解表的目的。外感風熱用輕拿法,使腠理疏鬆,微汗解表,施術時,患者感覺汗毛竪起,周身舒適,肌表微汗潮潤,賊邪自散,病體則霍然而愈。汗法以擠壓類和擺動類手法為主,多配合一指禪推風池、風府以疏風;按拿合穀、外關以祛風解表;推按揉大椎、風門、肺俞以散熱通經、祛風宣肺。小兒外感則要配合開天門、推坎宮、掐二扇門及黃蜂入洞法。《幼科推拿秘書》「黃蜂入洞,此寒重取汗之奇法也」。

 

(六)和法

和法即和解、調和之法。凡病在半表半裏,且不宜汗,不宜吐,不宜下者,均要運用和解之法。

調和之法,以和陰陽為重。同時,和臟腑、和經絡、和氣血、和營衛、和脾胃、和肝胃、和脈氣、和經血、和筋脈均為常用之法。和法多用擺動、振動、摩擦類手法,操作時平穩柔和、頻率較緩,並注意經絡的特性,以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推揉膀胱經背俞穴,可和臟腑陰陽;揉板門,可和脾胃,消食化滯,運達上下之氣;揉中脘、章門、期門,搓脅肋可和肝胃;揉按關元、中極,搓擦八髎等可和經血;拿揉肩井,運外八卦,可和一身氣血。分腕陰陽,可和陰陽、氣血,行滯消食,治寒熱往來,煩躁不安;分腹陰陽,可健脾和胃,理氣消食,治嘔吐,腹脹,厭食;推四橫紋,和上下之氣血,治身體瘦弱不欲飲食;小兒捏脊,有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的功效。

 

(七)散法

散法,即消散、疏散的方法。推拿的散法很有獨到之處,其主要作用是「摩而散之,消而化之」,使結聚疏通,臨床中對於氣滯、血瘀、積聚均可運用散法。推拿所用的散法,一般以擺動類及摩擦類手法為主,手法要求輕快柔和。如飲食過度,脾失健運所致的胸腹脹滿,痞悶,可用摩擦類手法散之。《素問·舉痛論》:「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氣郁脹滿則施以輕柔的一指禪推、摩法散之;肝氣鬱滯所致的脅肋疼痛,常以搓抹雙脅的方法散之;有形的凝滯積聚,可用一指禪推、摩、揉、搓等手法散之,頻率由緩慢而轉快,可達消結散瘀的作用。諸如臟腑之結聚、氣血之瘀滯、痰食之積滯,運用散法可達氣血之疏通、結聚之消散的目的。

 

(八)清法

清法,即清除熱邪的方法,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祛暑、生津除煩等作用。推拿用清法,無苦寒傷脾胃之虞。推拿介質多用寒涼之水、滑石粉等。清法以摩擦類、擠壓類手法為主,操作時多快速、重施、具有爆發力,但要剛中有柔。施術部位多見皮膚紅、紫等鬱熱外散之象。

臨床中熱性病的症狀極其複雜,必須辨其衛氣營血、表裏虛實,是表熱還是裏熱,是實熱還是虛熱,是氣分熱還是血分熱,要根據不同情況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如病在表者,當治以清熱解表,多用開天門、推坎宮手法;表實熱者,逆經輕推背部膀胱經,揉大椎等;表虛熱者,順經輕推背部膀胱經,順揉太陽穴等;病在裏且屬氣分大熱者,當清其氣分之邪熱,逆經輕推脊柱,掐揉合穀、外關等;陰虧虛熱者,輕擦腰部,推湧泉,摩下丹田,清天河水等;血分實熱者,逆經重推脊柱,退六腑等。

 

補瀉方式

按經絡循行

順經為補

逆經為瀉

按手法刺激強度

輕揉為補

重揉為瀉

按手法頻率

緩摩為補

急摩為瀉

按手法旋轉方向

順轉為補

逆轉為瀉

按手法操作時間

長時為補

短時為瀉

按手法運動方向

推上為補

推下為瀉

按手法性質

旋推為補

直推為瀉

按血液循環方向

向心為補

離心為瀉

 

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