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推拿的治療原則,是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整體觀和辨証論治原則的指導下,對臨床病症制訂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治療規則。與中醫的治療原則相同,但又具有自身特點。
治療原則和具體的治療方法不同,任何具體的治療方法總是由治療原則所規定,並從屬於一定的治療原則。如各種病症以邪正關系來講,離不開邪正鬥爭、消長盛衰的變化。因此,扶正祛邪即為治療原則,而在此原則指導下,採取的補腎、健脾、壯陽等法,就是扶正的具體方法;發汗、湧吐、通下等法,就屬於祛邪的具體方法。
由於疾病的証候表現多種多樣,病理變化極為複雜,且病情又有輕重緩急的差別。不同的時間、地點,不同的個體差異,體質、年齡狀況等不同,其病理變化和病情轉化不盡相同,故推拿手法亦隨之千變萬化。有成人推拿手法、小兒推拿手法,有單式手法、複式手法,有興奮性手法、抑制性手法,有溫熱法、寒涼法,各具特色和特性。因此,在複雜多變的疾病現象中,必須抓住疾病的本質,並根據正邪虛實、陰陽盛衰、病變的輕重緩急、個體發病時間和地域的不同,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並且選擇正確的手法操作,辨証論治,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
一、推拿治療原則
(一)治未病
治未病的原則是推拿的治療原則之一,早在《內經》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論述。《五十二病方》中載藥巾按摩法,即先秦時期運用的養生保健和性保健法。華佗創五禽戲,並提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的觀點。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將膏摩、導引、吐納、針灸一並列入養生保健方法。葛洪《抱樸子》提出固齒聰耳法。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有熨眼、搔目……等養生保健按摩法。巢元方力主摩腹療病養生。孫思邈注重日常保健,「每日必須調氣補瀉,按摩導引為佳,勿以康健,便為常然;常須安不忘危,預防諸病也」。《千金要方》指出「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風」。將膏摩列為小兒保健方法。
《諸病源候論》中所載自我推拿內容,多是關於養生保健的,說明按摩療法重視預防,注意發揮病人與疾病作鬥爭的主觀能動性。《金匱要略》「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提出醫生治病首先要考慮臟腑傳變的疾病變化規律,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臨床上多運用五官保健、五臟保健和肢體保健等,以及自我保健推拿以預防疾病。
(二)治病求本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醫推拿辨証施治的基本原則之一。求本,是指治病要瞭解並正確辨別疾病的本質、主要矛盾,針對其最根本的病因病理進行治療。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總是通過若干症狀顯現出來的,但這些症狀只是疾病的現象,並不都是反映疾病的本質,有的甚至是假像,只有在充分瞭解疾病的各個方面,包括症狀表現在內的全部情況的前提下,通過綜合分析,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找出病之所在,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如腰腿痛可由椎骨錯縫、腰腿風濕及腰椎間盤突出等原因引起,治療時就不能簡單地採取對症止痛的方法,而應通過病史、症狀、體徵,綜合檢查結果,全面分析,找出最基本的病理變化,分別採用不同手法進行治療。如運用扳法糾正錯縫,用疏經通絡擦、摩等手法祛除風濕,及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相宜牽扳手法進行治療,方能取得滿意的療效。這就是「治病必求其本」的意義所在。
在臨床運用治病求本這一原則的同時,必須正確處理「正治與反治」、「治標與治本」之間的關系。
1、正治與反治
所謂「正治」,就是通過對証侯的分析,辨明寒熱虛實後,採用「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等不同的治療方法。正治法是推拿臨床中最常用的治法之一。如寒邪所致胃痛,臨床常採用擦法、摩法以達溫陽散寒的作用;而胃火熾盛所致的胃痛,即採用擠壓類、擺動類手法以達瀉熱通腑的作用。
所謂「反治」,是順從証候而治的方法,也稱「從治法」。這一治法常應用於複雜的、嚴重的疾病。臨床中有些疾病往往表現出來的証候與病變的性質不相符合,出現假像,如傷食所致的腹瀉,治療時不能用止瀉的方法,而必須用消導通下的方法去除積滯才能止瀉,此便是「通因通用」的反治法。又如氣虛所致的便秘,雖然症狀表現的是「實証」,但在治療中卻不能單用攻下法,必須採用補氣瀉下的方法治療,才能使症狀徹底消除。因此,臨床辨証非常重要,不但要觀察疾病的外在表現,而且要認清疾病的本質,在治病求本原則指導下,有針對性地治療。
2、治標與治本
在複雜多變的病証中,常有標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治療上就應有先後緩急之分。一般情況下,治本是根本原則。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旅遊中或不具備完善的醫療設施時,標症甚急,不及時解決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可引起其他嚴重並發症等,就應該貫徹「急則治標」的原則,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或為其他療法爭取時間,這是推拿治療急症中的基本原則。如急性膽絞痛發作,在沒有確定是急性膽囊炎,或是膽石症時,首先應以止痛為主,採用抑制性手法,以短時、重刺激點按右側背部痛點及膽囊穴,或用胸椎定位扳法以止痛,為其他治療爭取時間。又如小兒驚風,是中醫兒科四大証之一,屬來勢迅猛的一種危重急症,應治以開竅醒神、鎮靜止驚的方法,發作時,急則治標,當掐人中、掐老龍、掐十宣、掐威靈等,待緩解後,再審証求因,辨証施治。
綜上所述,治標只是在應急情況下,或是為治本創造必要條件的權宜之計,而治本才是治病的根本之圖。所以說標本緩急,從屬於治病求本這一根本原則,並與之相輔相成。
病有標本緩急,治有先後順序。若標本並重,則應標本兼顧,標本同治。如骶髂關節錯縫,疼痛劇烈,腰肌有明顯的保護性痙攣,治療應在放鬆肌肉、緩解痙攣的前提下,實施整復手法,可使錯縫順利回復,而達到治癒的目的,這便是標本兼顧之法。
臨床上疾病的症狀是複雜多變的,標本的關系也不是絕對的,而是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因此臨証時還要注意掌握標本轉化的規律,不為假像所迷惑,始終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做到治病求本。
(三)扶正祛邪
疾病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正氣與邪氣矛盾雙方相互鬥爭的過程。邪勝於正則病進,正勝於邪則病退。因此治療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氣,祛除邪氣,改變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使之向有利於健康的方向轉化,所以扶正祛邪也是推拿治療的基本原則。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邪正盛衰決定病變的虛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補虛瀉實是扶正祛邪這一原則的具體應用。扶正即用補法,具有溫熱等性質的手法為補,如摩丹田、擦命門、推三關、揉外勞宮等,用於虛証;祛邪即用瀉祛,具有寒涼等性質的手法為瀉,如退六腑、清天河水、水底撈月等,用於實証。一般講,具有興奮生理功能、作用時間長、手法輕柔的輕刺激,具有補的作用;具有抑制生理功能、作用時間短的重刺激,具有瀉的作用。
扶正與祛邪,雖然是相反的兩種治療方法,但也是相互為用,相輔相成的。扶正,使正氣加強,有助於抗禦和祛除病邪;祛邪則祛除了病邪的侵犯、幹擾和對正氣的損傷,而有利於保存正氣和正氣的恢復。如小兒疳積,多由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不識饑飽,內傷乳食或喂養不當,使乳食積滯,損傷脾胃,而致的脾胃運化失司,積聚留滯於中,久積成疳,從而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正氣不足,積聚難化,積聚不化,正氣難複。此時即應以扶正祛邪之法,以健脾和胃,消積導滯。扶正健脾以促運,祛邪消積以恢復脾之功能,氣血得以化生,則疳積必除。
臨床當中,要認真細緻地觀察、分析正邪雙方相互消長盛衰的情況,根據正邪在矛盾鬥爭中所占的地位,決定扶正與祛邪的主次先後,或以扶正為主,或以祛邪為主,或是扶正與祛邪並重,或是先扶正後祛邪,或是先祛邪後扶正。並要注意扶正祛邪同時並用時,應採取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傷正的原則。
(四) 調整陰陽
《景岳全書》曰:「醫道雖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陰陽而已」。察其陰陽,審其虛實,推而納之、動而伸之、隨而濟之、迎而奪之,瀉其邪氣,養其精氣。疾病的發生發展,從根本上說是陰陽的相對平衡遭到破壞,即陰陽的偏盛偏衰代替了正常的陰陽消長,所以調整陰陽,是推拿治療的基本原則之一。
陰陽偏盛,即陰或陽邪的過盛有餘。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治療時應採用「損其有餘」的方法。陰陽偏衰,即正氣中陰或陽的虛損不足,或為陰虛,或為陽虛。陰虛不能制陽,常表現為陰虛陽亢的虛熱証;陽虛則不能制陰,多表現為陽虛陰盛的虛寒証。陰虛而致陽亢者,應滋陰以制陽;陽虛而致陰寒者,應溫陽以制陰;若陰陽兩虛,則應陰陽雙補。如高血壓,屬陰虛陽亢者,除常規手法外,可採用補腎經的方法,即自太溪始沿小腿內側面推至陰穀穴,或按揉湧泉穴等。又如陽虛致五更瀉,應以溫陽止瀉的方法,即摩揉下丹田,或擦腎俞、命門,或推上七節骨等。
由於陰陽是相互依存的,故在治療陰陽偏衰的病証時,還應注意「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也就是在補陰時,應佐以溫陽;溫陽時,配以滋陰;從而使「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陰陽是辯証的總綱,疾病的各種病機變化也均可用陰陽失調加以概括。表裏出入、上下升降、寒熱進退、邪正虛實,以及有營衛不調、氣血不和等,無不屬於陰陽失調的具體表現。因此,從廣義上講,解表攻裏、越上引下、升清降濁、寒熱溫清、虛實補瀉,以及調和營衛、調理氣血等治療方法,也皆於調整陰陽的範疇。
(五) 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療疾病要根據季節、地區及人的體質、年齡等不同而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法。全面考慮,綜合分析,區別對待,酌情施術。
如秋冬季節,肌膚腠理緻密,治療時手法力度應稍強,推拿介質多用蔥姜水、麻油;而春夏季節,肌膚腠理疏鬆,手法力度要稍輕,夏季可用滑石粉以防汗,介質可用薄荷水等。又如地域不同,北方寒冷,南方潮濕,居住環境等不同,對疾病的影響也不同,治療時也要區別對待。另外治療環境也要注意,手法中及手法後患者不可受風,環境要安靜而不可嘈雜等。因人制宜最為重要,根據病人的年齡、性別、體質、胖瘦和部位等不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以年齡論,小兒推拿時多用介質。體質強者手法可稍重,體質弱者手法可稍輕;肌肉豐厚部可稍重,頭面胸部的肌肉薄弱部手法可稍輕;病變部位淺者手法稍輕,病變部位較深者手法可稍重。另外,對患者的職業、工作環境、條件,是否來自疫區,有無傳染病,有無皮膚破損等,在診治時也要注意。同時術者和受術者的體位要正確選擇。
二、推拿基本治法
推拿是醫者在醫學理論指導下,以手或身體的其他部位,在患者的某些體表部位施行特定的按壓動作,以調整人體生理、病理狀況而達到防病治病,保健養生,強身健體目的的治療方法,屬中醫外治法的範疇。
推拿手法的治療作用,決定於兩個要素,
一是手法作用的性質和量;
二是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異性。
手法的性質,指不同的手法性質不同,有溫熱性質的手法,有寒涼性質的手法。如小兒手法的推三關,性屬熱;退六腑,性屬寒等。手法的作用量,則包括作用力的大小、作用部位的深淺、作用時間的長短、手法頻率的快慢等。作用部位和穴位的特異性,則是要根據疾病的性質狀況,選擇相應的部位和穴位。如診療網球肘,要取肱骨外上髁的局部和前臂伸肌群;而穴位的選擇則要依據辨証選穴,如運用五輸穴,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選穴原則等。在同一部位或穴位用不同性質和量的手法,作用不同;用同一性質和量的手法在不同部位和穴位操作,作用也不同;二者必須有機地結合運用,才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根據手法的性質和作用量,結合治療部位和穴位,推拿治療有溫、通、補、瀉、汗、和、散、清等八法。
(一)溫法
溫,即溫熱。溫法是用於虛寒証的一種方法。多使用擺動、摩擦、擠壓類手法。治療時手法多緩慢、柔和,作用時間較長,患者有較深沉的溫熱等刺激感。有溫經散寒,補益陽氣的作用,適用於陰寒虛冷的病証。推拿手法中,產熱最強的應屬擦法,尤以小魚際擦法最甚。臨床可用摩揉丹田,擦腎俞、命門等溫補腎陽;可按摩中脘、關元,拿肚角等溫中散寒止痛。分推肩胛骨,揉肺俞,摩中脘,揉足三裏等溫肺化飲;摩關元,擦八髎,揉龜尾等溫陽止瀉。揉外勞宮,溫經散寒、升陽舉陷效果最佳,用以治療瀉痢、脫肛、遺尿;推三關,性溫熱,治一切虛寒証等。《幼科鐵鏡》「寒熱溫平,藥之四性;推拿掐揉,性與藥同,用推即是用藥。推上三關,代卻麻黃、肉桂;退下六腑,替代滑石、羚羊……」。
(二)通法
通,即流通。通法有祛除病邪壅滯的作用。《素問·血氣形志篇》「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指出按摩可治療經絡不通所引起的病証。《醫宗金鑒》「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厘正按摩要術》「按能通血脈」,「按也最能通氣」。故經絡不通,按之可解,即通經絡、行氣血。臨床中,在四肢上多用推、拿、搓、揉等手法,以通其穴道;點按背俞穴可調暢臟腑之氣血;擦摩脅肋以疏肝氣;掐拿肩井,以通氣行血;手法中以擊法最有疏通的效果,可以通調一身陽氣,多施用於大椎、八髎、命門、腰陽關等處,故經絡不通,氣血不暢皆可用擊法。
(三)補法
補,即滋補,補氣血津液之不足、臟腑機能之衰弱。「虛則補之」或「扶正祛邪」,是推拿臨床的指導思想。《素問·離合真邪篇》「不足者,補之奈何?……推而按之」。因氣不足而患病者可用按摩方法補氣,使精神得複。
按經絡循行,有「順經為補、逆經為瀉」,「推而納之、動而伸之、隨而濟之、迎而奪之」;按手法刺激強度,有「輕揉為補、重揉為瀉」;按手法頻率,有「急摩為瀉、緩摩為補」;按手法旋轉方向有「順轉為補、逆轉為瀉」;按手法操作時間,有「長時為補、短時為瀉」;按手法運動方向,有「推上為補、推下為瀉」;按手法性質,有「旋推為補、直推為瀉」;按血液循環方向,有「向心為補、離心為瀉」之說。虛証皆可用補法。臨床中補五臟,以督脈、膀胱經背俞穴、腹部特定穴為主;手法以擺動、摩擦類手法為主;多輕柔、長時、弱刺激。氣血雙補,以健脾益氣生血為主,增強脾胃功能,疏理肝氣、促進氣血生化之源,多採用摩揉中脘、關元、脾俞、胃俞、腎俞,按揉膻中、膈俞等;補脾胃以健脾和胃,加強胃腑功能為主,多採用摩腹,揉臍,按揉足三裏等;補肝腎以滋陰壯陽為主,多採用擦命門、腰陽關,揉關元、氣海等穴,補腎經,摩揉湧泉穴等。
(四)瀉法
瀉,即瀉下。瀉法,可用於下焦實証。由於結滯實熱,引起下腹脹滿或脹痛、食積火盛、二便不通等皆可用本法治療。推拿之瀉,不同於藥物峻猛,故體質虛弱,津液不足,氣虛無力致大便秘結者,均有較好效果。臨床上一般用擺動、摩擦、擠壓類手法,力量稍重,治療方法與補法相反。對胃腸燥熱者,多採用推揉中脘、天樞、大橫,重揉、時短、逆時針摩腹,推下七節骨,力點向下揉按長強等;對食積便秘者,多採用揉板門,清大腸,揉天樞,運外八卦,摩腹,揉臍等法。如心胃火盛見煩渴、口舌生瘡、小便黃、大便幹結等,可施揉內勞宮,退六腑,揉總筋,打馬過天河,清小腸等法;如肺火盛,見鼻衄、喘咳等,可清肺經,旋揉列缺、大椎,刮推肺俞等穴。
(五)汗法
汗法即發汗、發散的方法;可使病邪從汗而解。有祛風散寒解表的作用。
汗法多用於風寒外感和風熱外感兩類病証。臨床以肩井、風池為主穴。外感風寒可用拿法,先輕後重,使汗逐漸透出,達到祛風散寒解表的目的。外感風熱用輕拿法,使腠理疏鬆,微汗解表,施術時,患者感覺汗毛竪起,周身舒適,肌表微汗潮潤,賊邪自散,病體則霍然而愈。汗法以擠壓類和擺動類手法為主,多配合一指禪推風池、風府以疏風;按拿合穀、外關以祛風解表;推按揉大椎、風門、肺俞以散熱通經、祛風宣肺。小兒外感則要配合開天門、推坎宮、掐二扇門及黃蜂入洞法。《幼科推拿秘書》「黃蜂入洞,此寒重取汗之奇法也」。
(六)和法
和法即和解、調和之法。凡病在半表半裏,且不宜汗,不宜吐,不宜下者,均要運用和解之法。
調和之法,以和陰陽為重。同時,和臟腑、和經絡、和氣血、和營衛、和脾胃、和肝胃、和脈氣、和經血、和筋脈均為常用之法。和法多用擺動、振動、摩擦類手法,操作時平穩柔和、頻率較緩,並注意經絡的特性,以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推揉膀胱經背俞穴,可和臟腑陰陽;揉板門,可和脾胃,消食化滯,運達上下之氣;揉中脘、章門、期門,搓脅肋可和肝胃;揉按關元、中極,搓擦八髎等可和經血;拿揉肩井,運外八卦,可和一身氣血。分腕陰陽,可和陰陽、氣血,行滯消食,治寒熱往來,煩躁不安;分腹陰陽,可健脾和胃,理氣消食,治嘔吐,腹脹,厭食;推四橫紋,和上下之氣血,治身體瘦弱不欲飲食;小兒捏脊,有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的功效。
(七)散法
散法,即消散、疏散的方法。推拿的散法很有獨到之處,其主要作用是「摩而散之,消而化之」,使結聚疏通,臨床中對於氣滯、血瘀、積聚均可運用散法。推拿所用的散法,一般以擺動類及摩擦類手法為主,手法要求輕快柔和。如飲食過度,脾失健運所致的胸腹脹滿,痞悶,可用摩擦類手法散之。《素問·舉痛論》:「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氣郁脹滿則施以輕柔的一指禪推、摩法散之;肝氣鬱滯所致的脅肋疼痛,常以搓抹雙脅的方法散之;有形的凝滯積聚,可用一指禪推、摩、揉、搓等手法散之,頻率由緩慢而轉快,可達消結散瘀的作用。諸如臟腑之結聚、氣血之瘀滯、痰食之積滯,運用散法可達氣血之疏通、結聚之消散的目的。
(八)清法
清法,即清除熱邪的方法,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祛暑、生津除煩等作用。推拿用清法,無苦寒傷脾胃之虞。推拿介質多用寒涼之水、滑石粉等。清法以摩擦類、擠壓類手法為主,操作時多快速、重施、具有爆發力,但要剛中有柔。施術部位多見皮膚紅、紫等鬱熱外散之象。
臨床中熱性病的症狀極其複雜,必須辨其衛氣營血、表裏虛實,是表熱還是裏熱,是實熱還是虛熱,是氣分熱還是血分熱,要根據不同情況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如病在表者,當治以清熱解表,多用開天門、推坎宮手法;表實熱者,逆經輕推背部膀胱經,揉大椎等;表虛熱者,順經輕推背部膀胱經,順揉太陽穴等;病在裏且屬氣分大熱者,當清其氣分之邪熱,逆經輕推脊柱,掐揉合穀、外關等;陰虧虛熱者,輕擦腰部,推湧泉,摩下丹田,清天河水等;血分實熱者,逆經重推脊柱,退六腑等。
補瀉方式 | 補 | 瀉 |
按經絡循行 | 順經為補 | 逆經為瀉 |
按手法刺激強度 | 輕揉為補 | 重揉為瀉 |
按手法頻率 | 緩摩為補 | 急摩為瀉 |
按手法旋轉方向 | 順轉為補 | 逆轉為瀉 |
按手法操作時間 | 長時為補 | 短時為瀉 |
按手法運動方向 | 推上為補 | 推下為瀉 |
按手法性質 | 旋推為補 | 直推為瀉 |
按血液循環方向 | 向心為補 | 離心為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