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退行性髖關節炎又稱為髖關節骨關節炎,是指由於體重增加,髖關節負重加大而局部血運相對減少,加上髖部積累性勞損等因素,引起髖關節的關節面發生退行性改變後,關節軟骨磨損、脫落、增生以及滑膜充血、關節囊變厚、關節間隙狹窄的一種慢性炎症,出現髖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臨床表現。本病多發於中年以後髖關節活動頻繁者。

 

【生理解剖】:

(一)髖關節的組成

髖關節由股骨頭和髖臼構成,為人體中一個完善的杵臼關節,形如馬蹄,其主要功能是負重和保証髖關節盡可能多方向、大範圍的運動。髖關節外包關節囊,周圍有韌帶固定。髖臼由髖骨、坐骨和恥骨連結而成,開口斜向前、外、下,其軟骨面邊緣部分較厚。髖臼緣上有纖維軟骨形成的關節盂唇,加深淺髖臼的深度,以便容納2/3的股骨頭,同時髖臼與股骨頭之間的真空吸引作用則可加強髖關節的穩定性。股骨頭呈半圓球狀,以股骨頸和股骨幹相連,使股骨幹遠離髖臼,以適應髖關節大幅度的活動。股骨頸和股骨幹之間,形成一個角度,叫內傾角,又稱頸幹角,其正常範圍在110°~140°之間。頸幹角大於正常為髖外翻,小於正常為髖內翻。

 

(二)股骨頭、頸的血液供應主要有三個途徑:

1、來自關節囊的小動脈,供應股骨頸和大部分股骨頭的血運。

2、來自股骨幹滋養動脈,供應基底部的血運。

3、來自圓韌帶的細小動脈,僅能供應股骨頭內下部的血運。

其中,以關節囊和圓韌帶的血管最為重要,如股骨頭的血液供應遭到破壞,就會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及創傷性關節炎。

 

(三)關節囊與韌帶

關節囊起於髖臼周緣,大部分止於股骨頸基底部,將股骨頸包於囊內(只有股骨頸後外側一小部分在囊外),故股骨頸骨折時,多為囊內骨折。囊的內壁有堅強髖股韌帶,前下方有恥骨韌帶,後方為坐股韌帶,髖臼和股骨頭之間有圓韌帶相連,可以起到穩定股骨頭的作用,因此髖關節損傷的機會要比其他關節少。

 

(四)髖關節的活動

髖關節是一個多軸關節,可以作屈伸、內收、內旋、外旋、外展活動,其活動主要依靠臀部肌肉的收縮。在正常情況下,髖關節既能在靜止時承受整個體重,又能在動態時保証髖關節的穩定。


 

【病因病機】:

由於覆蓋在股骨頭關節面上的關節軟骨本身缺少血液供應,為了維持軟骨的液體交換與代謝,則需要間歇性壓迫以吸收營養及維持其完整。如果局部血運變差,則可使關節軟骨發生變性。一次嚴重的或反復多次的輕度外傷,都可引起關節軟骨損傷而變性,日久關節軟骨則可逐漸鈣化、增生,形成骨贅。關節軟骨損壞增生以後,關節的負重受壓區則呈現凹陷性畸形,日久可出現股骨頭粗短扁平。關節面的扁平,又可進一步影響局部的血運,表現為骨質緻密度增高,關節紊亂,促使骨贅形成,並可發生骨贅碎裂、脫落。軟骨損傷後,其碎骨因壓力關係堆積在關節囊的內下方,即形成關節鼠,刺激關節囊使其變厚,加速其纖維化及瘢痕形成,軟骨損壞後的絨毛樣增生可引起髖關節粘連,關節腔減小或消失,關節可呈攣縮和內收屈曲畸形。滑膜充血,關節囊變厚,最後關節囊因高度纖維化而短縮,關節活動時則刺激囊內神經而引起疼痛。

 

【臨床表現】:

本病多發生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有髖部外傷史或積累性勞損,發病緩慢,多呈慢性進行性加重,發病時關節疼痛,活動障礙,局部壓痛,仍有腫脹,患者多無全身症狀。

 

初期患者多表現為髖關節疼痛、活動不利,以清晨起床時明顯,活動後可減輕。當關節囊短縮後由於在步行時可刺激囊內神經而出現疼痛,甚至發生持續性疼痛。骨贅形成早期患者一般無明顯症狀,但若過度活動,受輕微外傷或局部感受寒冷等刺激,增生的骨刺就可引起周圍組織炎性改變,從而引起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症狀。

 

【檢查】:

(一)腹股溝處壓痛明顯。

(二)髖關節活動障礙,以屈伸、外展及內外旋轉活動明顯受限。

(三)髖關節呈內收屈曲畸形。

(四)X光片顯示,髖關節模糊,髖臼骨贅增生,關節間隙狹窄或消失,晚期股骨頭變形,骨質緻密。

 

【診斷】:

根據病史、症狀體徵及相關檢查,可做出診斷。

 

【鑒別診斷】:

類風濕性關節炎:本症患者臨床上可出現乏力及體重減輕等全身症狀,對稱性手指小關節疼痛和腫脹,後期關節強直畸形和鄰近肌肉萎縮,可出現典型的皮下結節,血流加快,類風濕因數試驗陽性,X光拍片顯示關節間隙變窄,骨端骨質疏鬆等改變。


 

【治療】:

(一)治療原則: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滑利關節。

(二)取穴及部位:環跳、風市、秩邊、阿是穴等,髖關節周圍。

(三)主要手法:點、按揉、擦、按壓,運髖關節法等。

(四)操作方法:

1、準備手法:患者俯臥位,醫生用掌根在臀部做按揉法,力量應深沉有力,約2分鐘。

2、治療手法:患者側臥位,醫生用兩拇指點環跳、點按風市、秩邊、阿是穴等約3分鐘,以有酸脹感為度;做髖關節後伸和外展的被動運動10次;患者仰臥位,醫者用手掌從腹股溝至膝部施以揉法反復操作4~5次;接著,讓患者屈膝屈髖,醫者一手扶膝部,一手扶踝部作髖關節搖法,配合髖關節外展和內旋、外旋的被動運動10次。

3、結束手法:患者側臥位,患側在上,在髖關節部位用掌擦法2分鐘,以透熱為度。

 

【其他方法】:

針灸、理療等。

 

【注意事項】:

(一)囑患者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並長期堅持。

(二)局部保暖。

 

【按語】:

推拿治療退行性髖關節炎有較好的臨床效果。推拿手法可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具有延緩退變的作用。對於已形成的退行性關節炎,手法則具有活血祛瘀、滑利關節的作用,對本病初期的無菌性炎症,可使其疼痛消失,活動恢復,症狀緩解。而對於本病晚期症狀,亦有明顯的作用,可以改善症狀,防止粘連。

 

 

 

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