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難經》

一難曰:

 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

十二經皆有動脈者,如

 手太陰脈動:中府﹝LU01﹞、雲門﹝LU02﹞、天府﹝LU03﹞、俠白﹝LU04﹞;手陽明脈動:合谷﹝LI04﹞、陽谿﹝LI05﹞;

 手少陰脈動:極泉﹝HT01﹞;

 手太陽脈動:天窗﹝SI16﹞;

 手厥陰脈動:勞宮﹝PC08﹞;

 手少陽脈動:耳禾髎﹝SJ22﹞;足太陰脈動:箕門﹝SP11﹞、衝門﹝SP12﹞;

 足陽明脈動:衝陽﹝ST42﹞、大迎﹝ST05﹞、人迎﹝ST09﹞、氣衝﹝ST30﹞;

 足少陰脈動:太谿﹝KI03﹞、陰谷﹝KI10﹞;

 足太陽脈動:委中﹝BL40﹞;足厥陰脈動:太衝﹝LR03﹞、五裏﹝LR10﹞、陰廉﹝LR11﹞;

 足少陽脈動:上關﹝GB03﹞、聽會﹝GB02﹞之類也。

 謂之經者,以榮衛之流行經常不息者而言;謂之脈者,以血理之分行體者而言也。

 故經者徑也,脈者陌也。

 越人之意,蓋謂凡此十二經,經皆有動脈,如上文所云者,今置不取,乃獨取寸口以決臟腑死生吉凶何耶?

 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

 然者答詞,餘仿此。

寸口,謂氣口也。

 居手太陰魚際﹝LU10﹞卻行一寸之分,氣口之下曰關、曰尺云者。

 而榮衛之行于陽者,二十五度,行于陰者,亦二十五度,出入陰陽,參交互注,無少間斷,五十度畢,適當漏下百刻,為一晬時,又明日之平旦矣。

 乃復會于手太陰,此寸口所以為五臟六腑之所終始,而法有取於是焉。

 人一呼一吸為一息、每刻一百三十五息,每時八刻,計一千八十息,十二時九十六刻,計一萬二千九百六十息,刻之餘分,得五百四十息,合一萬三千五百息也。

 一息脈行六寸,每二刻二百七十息,脈行一十六丈二尺,每時八刻,脈行六十四丈八尺。

 榮衛四周於身,十二時,計九十六刻,脈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為四十八周身;刻之餘分,行二周身,得三十二丈四尺,總之為五十度周身,脈得八百一十丈也。

 此呼吸之息,脈行之數,周身之度,合晝夜百刻之詳也。

 行陽行陰,謂行晝行夜。

七難曰:

 《經》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

 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陰之至,緊大而長;

 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

 此六者,是平脈邪?

 將病脈邪?然,皆王脈也。

六脈者之王,說見下文。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

 然,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複得甲子陽明王,複得甲子太陽王,複得甲子太陰王,複得甲子少陰王,複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

 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

上文言三陽、三陰之王脈,此言三陽三陰之王時,當其時,則見其脈也。

劉溫舒曰:『

 《至真要大論》云:「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

 亦隨天地之氣卷舒也。

 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類,則五運六氣四時亦皆應之,而見於脈耳。

 若《平人氣象論》:「太陽脈至洪大而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難經》引之以論三陰,三陽之脈者,以陰陽始生之淺深而言之也。』

十二難曰:

 《經》言:五臟脈已絕於內,用針者反實其外,五臟脈已絕於外,用針者反實其內。內外之絕,何以別之?

 然,

 五臟脈已絕於內者,腎肝氣已絕於內也,而醫反補其心肺;

 五臟脈已絕於外者,其心肺脈已絕於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

 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

 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靈樞》云:『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

 又云:『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

 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

 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

 此《靈樞》以脈口內外言陰陽也。越人以心、肺、腎、肝內外別陰陽,其理亦由是也。

二十二難曰:

 《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變為二病者,何也?

 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

 氣主昫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為氣先病,血壅而不濡,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所生也。

三十五難曰:五臟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者,何謂也?

 然,《經》言:心榮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

 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

四十難曰:

 《經》言:

 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聲,腎主液。

 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腎之候,而反聞聲,其義何也?

 然,

 肺者,西方金也,金生於巳,巳者,南方火也,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腎者,北方水也。

 水生於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聲,故令耳聞聲。

四明陳氏曰:『

 臭者心所主,鼻者肺之竅,心之脈上肺,故令鼻能知香臭也。

 聲者肺所主,耳者腎之竅,腎之脈上肺,故令耳能聞聲也。

 愚按越人此說,蓋以五行相生之義而言,且見其相因而為用也。』

四十三難曰:

 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當有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穀盡矣。

 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津液俱盡,即死矣。

 水去則榮散,穀消則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依,故死。

四十六難曰:

 老人臥而不寐﹝insomnia﹞,少壯寐而不寤者,何也?

 然,

 《經》言:

 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于常,故晝日精,夜不寤也。

 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榮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老臥不寐﹝insomnia﹞,少寐不寤,系乎榮衛血氣之有餘,不足也。

四十七難曰:

 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

 然,

 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

四十九難曰:

 有正經自病,有五邪所傷,何以別之?

 然,

 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

 是正經之自病也。

何謂五邪?

 然,有中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濕,此之謂五邪。

 謝氏曰:『

 飲食勞倦,自是二事,飲食得者,饑飽失時,此外邪傷也。

 勞倦得者,勞形力而致倦怠,此正經自病也。』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風得之?

 然,其色當赤。何以言之?

 肝主色,自入為青,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

 故知肝邪入心當赤色。其病身熱脅下滿痛,其脈浮大而弦。

何以知傷暑得之?

 然,當惡臭。

 何以言之?

 心主臭,自入為焦臭,入脾為香臭,入肝為臊臭,入腎為腐臭,入肺為腥臭。

 故知心病當惡臭。

 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何以知飲食勞倦得之?

 然,當喜苦味也。虛為不欲食,實為飲食。

 何以言之?

 脾主味,入肝為酸,入心為苦,入肺為辛,入腎為鹹,自入為甘,故知脾邪入心,為喜苦味也。

 其病身熱而體重嗜臥,四肢不收,其脈浮大而緩。

何以知傷寒得之?

 然,當譫言妄語。

 何以言之?

 肺主聲,入肝為呼,入心為言,入脾為歌,入腎為呻,自入為哭,故知肺邪入心,為譫言妄語也。

 其病身熱,灑灑惡寒,甚則喘咳,其脈浮大而澀。

何以知中濕得之?

 然,當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

 腎主濕,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自入為唾。

 故知腎邪入心,為汗出不可止也。

 其病身熱而少腹痛﹝bellyache﹞,足脛寒而逆。其脈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此篇越人蓋言陰陽臟腑經絡之偏虛偏實者也。由偏實也,故內邪得而生;由偏虛也,故外邪得而入。

五十難曰:

 病有虛邪,有實邪,有微邪,有賊邪,有正邪,何以別之?

 然,

 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

 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

何以言之?

 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

五邪舉心為例圖:

                                                                     

五行之道,生我者休,其氣虛也,居吾之後而來為邪,故曰虛邪;我生者相,氣方實也,居吾之前而來為邪,故曰實邪。正邪,則本經自病者也。

五十一難曰:

 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見人者,有不欲得見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臟腑也?

 然,

 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腑也;

 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病在臟也。

 何以言之?

 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

 臟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五十二難曰:

 腑臟發病,根本等否?

 然,不等也。

 其不等奈何?

 然,臟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離其處;

 腑病者,仿佛賁向,上下行流,居處無常。

 故以此知臟腑根本不同也。

五十五難曰:

 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

 然,

 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

 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

 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

 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

 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

 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

 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五十六難曰:

 五臟之積,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巳日得之。

 何以言之?

 肺病傳於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不受邪,肝複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

 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巳日得之。

  盛也。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

 何以言之?

 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以秋適王,王不受邪,心複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伏而不動,如梁木然。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jaundice﹞,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

 何以言之?

 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王,王不受邪,脾複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

 痞塞不通。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而咳,發肺癰。以春甲乙日得之。

 何以言之?

 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王,王不受邪,肺複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

 或息或賁。

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

 何以言之?

 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王,王不受邪,腎複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賁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五積之要法也。

 若豚之賁,不常定也。豚性躁,故名之。

五十九難曰:

 狂癲之病,何以別之?

 然,狂疾之始發,少臥而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倨貴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

 癲疾始發,意不樂,僵僕直視,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六十難曰:

 頭、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謂也?

 然,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headache﹞;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headache﹞。

 其五臟氣,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

 其真頭、心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邪氣。

六十一難曰:

 《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

《素問‧五臟生成篇》云:『色見青如草滋,黃如枳實,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者,皆死;青如翠羽,赤如雞冠,黃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烏翎者,皆生。』

 《靈樞》云:『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

 又云:『赤色出於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庭(顏色),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

 又云:『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痹,多黑、多赤、多青、皆見者,為寒熱身痛,面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jaundice﹞也。』

 又如驗產婦,面赤舌青,母活子死,面青舌赤沫出,母死子活,唇口俱青,子母俱死之類也。

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

四明陳氏曰:『

 五臟有聲,而聲有音,肝聲呼,音應角,調而直,音聲相應則無病,角亂則病在肝;

 心聲笑,音應徵,和而長,音聲相應則無病,徵亂則病在心,

 脾聲歌,音應宮,大而和,音聲相應則無病,宮亂則病在脾;

 肺聲哭,音應商,輕而勁,音聲相應則無病,商亂則病在肺;

 腎聲呻,音應羽,沉而深,音聲相應則無病,羽亂則病在腎。』

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靈樞》云:『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

 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

 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

 辛與氣俱行,故辛入心而與汗俱出;

 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

 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悗音悶)。

 推此,則知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袁氏曰:『問其所欲五味中偏嗜偏多食之物,則知臟氣有偏勝偏絕之候也。』

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

診寸口,即第一難之義。

 王氏脈法贊曰:『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權,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常經,不失銖錢,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脈一周身,旋複寸口,虛實見焉。』

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以外知之望聞,以內知之問切也。神,微妙也。聖,通明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