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診診查法的臨床應用及辯證施治整體診查:

 無論患者治療頸腰椎部位,觸診檢查都應全面細緻,以充分瞭解脊柱的整體健康狀況。

一、脊柱的弧度是否發生了改變,通常脊柱的任何一條曲線其曲度的增加或減少,必須由另外2條曲線成比例地對稱增加或減少,來代償脊柱生物力學的規律。脊柱弧度的功能就是為了承受負荷的壓力,根據機械力學的原理,阻尼越大,承受負荷的能力越大,反之越小。

二、全面觸診觀察脊柱兩端椎體移位元的情況,如L5與C1、2關係,四個生理曲度兩端,椎體的位置關係如C1、2與C5、6,T1、2與T11、12,L1、2與L4、5的關係,通常肌肉韌帶的損傷都在關節的起始部。同理,椎體的損傷移位或錯位也應該在脊柱的兩端或四個弧度的交接部位,這些部位容易發生勞損。

三、損傷的原因和自身的解剖位置及脊柱本身的力學傳導特點有關,全面觸診脊柱所出現的典型壓痛點及相互關係為進一步定位診斷做好準備。

 

局部觸診:

 通過整體的診查判斷出人體脊柱主要患椎後,結合病人的臨床表現,進一步判斷患椎的病理位置,通過判斷及局部觸診檢查結果相符合,說明該椎體是患椎,是主要矛盾。那麼脊柱為適應其病理位置的改變,其鄰近的上或下椎體就會發生反方向的移位,同時以患椎為中心向兩端傳導,隨著傳導距離的增加脊柱代償的反作用力越小,最終以骨盆、寰樞椎、肩胛骨的位置改變做為代償的最終結果,在此專家對有的學者提出代償椎無炎症反應,可以自由活動,無神經壓迫提出質疑。

 因人體脊柱疾患主要由內因和外因所致,是對整個脊柱而言,而不是單一的某個椎體。由於各種誘因使某一椎體錯位,進而影響到相鄰對應的椎體,使其產生位置的改變,人體為了保持軀體平衡,脊柱必將自動進行與錯位脊柱反方向的移位來代償脊柱將會失去的平衡。

 從力學角度來看。脊柱是以「不平衡」來調節「不平衡」以達到一種新的病理平衡狀態。因此專家認為既然代償的結果是以椎體移位來維持平衡,那麼,其移位就意味著椎體小關節的失穩、錯位,進而產生臨床症狀。只不過程度輕重不同而已,輕則無明顯臨床反應,重則必有反應,通過臨床足可以證明這一觀點。如:L4、5腰椎間盤突出症,其代償椎主要反應在骨盆,向上依次為L3、L1、L12、T8、T4、T1、C2,特別是嚴重腰前屈曲的患者T8、T4、T12壓痛反應尤為突出。此時單純的治療腰椎,不顧其他則療效不佳,甚則無效。專家在臨床治療該病例時,採用整體診查法,發現患者T4、T8、T12特別是T8拒按壓痛特別明顯。根據找到了壓痛點就找到了患椎的位置,及壓痛點越顯著,臨床意義就越大的指導思想。隨即給予治療,患者下床後,效如浮鼓。有的學者提出不太準確。相反,治好了代償椎,患椎的病理位置能得到極大的改善。脊柱的力學平衡得到了進一步的調整,若二者兼治效果更佳,臨床觀察病情在急性期時以治代償椎為主,治標,在慢性期時以治患椎為主,治本或標本兼治。以體現出中醫治病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指導思想,同時也體現出中醫整體觀念,及辯證施治的原則。如果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想運用到脊柱的治療中,只顧局部不顧整體,是體現不出手法治療的整體觀念及辯證施治的,那麼,療效也就不會理想。同時也說明了對脊柱疾患的診斷與治療還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或初級階段。臨床經常發現有些手法醫生,在治療頸椎病時只知道放鬆頸肩肌肉,對胸椎上段不做任何治療,或治療LDH症時不注重胸腰段及腰骶部的治療,說明該醫生還沒有把推拿治療與整脊治療相區分開。還是用推拿的手段解決問題,既費時、費力,療效又慢。如果能用整脊手法對脊柱做出有效整體的治療,則省時、省力,可收到立杆見影之效。

 

【脊診整脊技術治療脊柱相關疾病的思考】

 由於頸腰椎病日益俱增,其治療方法層出不窮,其中最典型的應屬於手法治療。不論是何種手法治療均是以達到消除臨床症狀,調整脊柱力學平衡為目的。目前手法種類繁多,且各有千秋,所達到的效果也各有差異。同一種手法由於醫者的臨床經驗等綜合因素影響,所達到的療效也不一樣。特別是個別醫生由於操作時,對手法缺乏理性的認識及適應症的選擇,出現治療後病情加重等現象,導致患者對手法治療產生恐懼感。再有個別醫生對手法治療的偏見或對患者的誤導,使目前手法治療頸腰椎病存在一定爭議。臨床經常遇到有的患者所帶的MRI,結合臨床檢查,並不是很嚴重,甚至有的患者剛發病不到一周,還未做任何保守治療,醫生就建議其手術治療,像這類患者,整脊治療結合輔助治療完全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說整脊治療無效,加之MRI表現達到手術指征,專家也不反對,因為任何一種療法都有他的適應證及局限性。有的學者提出由於沒有及時的手術治療,加之手法治療後,使手術的有效率降低,影響患者術後恢復等。專家認為就是手法治療無效,也不會對椎體、間盤、韌帶、神經根造成質的損傷,影響手術的癒後效果。況且,目前醫學界尚無有力的證據證明這一點,個別學者提出的觀點,專家認為也是推理而己,因其本身就沒有對手法治療前、後有力的對比資料證明自己的觀點。值得可喜的是目前首選保守治療已被中醫,特別是西醫醫生所認可。隨著影像學檢查與臨床症狀不成正比的結論早已被臨床醫生所認可,相信頸腰椎病的保守治療特別是特色脊診整脊技術治療,定會成為脊柱醫學發展的新趨勢。

 


 

 目前,治療頸腰椎病手法頗多,但專家認為無論什麼手法都應在安全、高效、痛苦小的前提下操作。我院提出的三小手法即小手法、小力度、小角度、高療效正是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提出來的,臨床中真正做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真正體現出手法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的內涵。臨床醫生在手法的操作過程中真正達到上述境界,確信手法治療的有效性、科學性、安全性將會進一步提高。同時手法醫學在人們的腦海裏會有一個新的定位;其二,就是療效不佳,臨床中手法治療的前提是幫助脊柱恢復正常,重建新的力學平衡。如果手法的刺激量偏大,不但沒有起到幫助的作用,反而會起到破壞的作用,加重患者的病情。多年臨床總結證明,多數LDH患者的病情加重,往往由於醫生急於求成,或暴力施術後所導致,導致脊柱力學平衡的進一步被破壞,在短期之內很難恢復調整到新的平衡水準,往往導致醫療麻煩的產生。患有脊柱疾患的病人,脊柱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既然有退變,脊柱就會有一些病理性的平衡狀態,維持脊柱退變的需要,從而說明退變不一定就有臨床症狀,有臨床症狀不一定都是退變所導致的。實踐證明人到中老年以後,椎間盤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變,有的疼痛難忍,有的卻無任何症狀。無症狀者觀其影像檢查間盤退變已十分嚴重,甚至超過了有嚴重臨床症狀的患者。

 

【專家分析】:

  ㄅ、雖然間盤嚴重退變,但未對神經根產生刺激或壓迫,脊柱尚處於力學平衡狀態,是脊柱自身調整的結果。

  ㄆ、多數LDH病都是由外因所誘發,如:扭傷、受風寒、勞累等,如果人們日常注意腰部的保健護理對減少腰腿痛的發生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所以,專家認為退變是主導,是內因,是不可逆的。

 但外因更是關鍵,而且是可逆的,平時我們提倡筋骨並重、動靜結合、內外兼治、醫患合作的指導思想用於臨床治療。專家分析「骨、動、內、醫」四個字是針對醫生所言,而「筋、靜、外、合」四個字,是針對醫者對患者教育而言,如果人們日常生活中傷筋時常發生,必將導致筋出槽、骨縫必錯的結果。「靜」任何時期都不能使脊柱處於超過生理範圍的運動,以免造成損傷,「外」主要講排除,以上四點不僅對治療有益,而且對脊柱的預防保健有積極的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