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摩法

 摩法的手法操作:施術要領和作用詳見摩法。現介紹摩法的手法應用。

一、上腹橫摩法

 1、體位:仰臥位。

 2、操作:術者以一手或兩手四指併攏,置於一側腹哀、章門穴處,橫向經關門、太乙到對側腹哀、章門穴處,反覆橫摩數次。

 3、要領:

  A、橫摩在兩側腹哀、章門穴處用力稍重,可將肌肉摩拉起,腹中部用力稍輕而緩。

  B、術中有腹肌拉扯及微脹感。術後上腹部輕鬆。

 4、作用:補脾陽,助運化,寬胸肋。

二、臍旁橫摩法

 1、體位:仰臥位。

 2、操作:術者以一手或兩手四指掌側並置於大橫、腹結穴處,經過天樞、外陵穴到對側大橫、腹結穴處止,反覆進行橫摩數次。

 3、要領:

  A、大橫、腹結穴處著力稍重,臍周用力宜輕柔。

  B、術時局部有拉扯感和微脹感;術後局部溫熱,腸鳴音增強。

 4、作用:溫補脾腎,調中和胃。

三、下腹橫摩法

 1、體位:仰臥位。

 2、操作:術者以一手手指或指掌置於腹部一側五樞、府舍穴處,經水道、氣穴、關元到對側五樞、府舍穴處,往返橫摩數次。

 3、要領:

  A、水道、氣穴處用力稍重,其餘部位稍輕。

  B、下腹橫摩用力比上腹橫摩用力要輕。

  C、術時掌根微向上抬起,手指掌側平放於施術部位著力。

  D、便秘者,左下腹部宜重摩。

  E、術時下腹部肌肉有牽拉和微脹感;術後小腹輕鬆,溫熱。

 4、作用:調補下焦氣機,益元振陽。

四、腹部斜摩法

 1、體位:仰臥位。

 2、操作:術者以一手或兩手四指指腹,並置於一側腹哀穴,自上向對側內下方斜行摩動,經過太乙、水分、神厥、四滿、水道、歸來穴止。反覆進行斜摩數次。左、右側分別進行。

 3、要領:

  A、手置於腹哀穴處先摩動3~5次後再斜摩,摩法用力上腹部稍重些,臍下部用力要小。

  B、術時局部有肌肉牽拉感;術後全腹部舒適,溫熱。

 4、作用:溫運脾陽,和胃理腸。

 5、注意:應空腹施術。

 


 

五、臍周團摩法

 1、體位:仰臥位。

 2、操作:術者以掌心置神闕穴上,以臍為中心進行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團摩各30次。

 3、要領:

  A、本法常用於小兒,多在睡眠時施行。

  B、團摩手法宜輕柔,頻率宜慢,每一方向均以微汗為度。

  C、術時和術後局部有溫熱、舒適感。

 4、作用:健脾和胃。

六、背部斜摩法

 1、體位:俯臥位。

 2、操作:術者以一手或兩手四指置於一側肩中俞及曲垣穴處,自上向內下斜摩到對側的肝俞、魂門穴處。反覆調整。

 3、要領:

  A、兩手用力要均勻,輕柔。背肌肥厚者可配合摩按法。

  B、術時背部有沉重、微脹感;術後背部有輕鬆感。

 4、作用:疏泄肝脾濕熱,通絡止痛。

七、背部直摩法

 1、體位:俯臥位。

 2、操作:術者以兩手四指掌側並置於背部大椎穴平高處,自上向下沿脊椎兩側經膏盲到膈關穴高度,反覆直摩數次。

 3、要領:

  A、背部直摩時可配合點按俞穴。

  B、直摩用力背上部重於下部,以皮膚微紅、微汗為度。

  C、慢性虛損者膏盲穴宜多摩;上腹疾患者多摩膈關穴。

  D、術時和術後局部均有溫熱及上腹部舒適感。

 4、作用:疏瀉濕熱,健運脾陽。

八、腰部梭摩法

 1、體位:俯臥位。

 2、操作:術者以手掌置於一側腎俞、氣海俞及大腸俞穴處,先向同側橫摩到帶脈穴處,再通過兩側的腎俞穴摩動到對側帶脈穴處,反覆摩動數次,往返進行。

 3、要領:

  A、手掌要密切接觸皮膚,用力宜均勻。

  B、摩動時隨體形改變著力點,背部用力重於側腹。

  C、術時局部有溫熱、舒適、沉重感;術後腰部輕鬆。

 4、作用:調補腎陰,活血利腰。

 5、注意:防止擦傷皮膚,皮膚乾燥者可用介質。

 

 

A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