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推法

 推法的手法操作:施術要領和作用詳推法。現介紹推法的手法應用。

一、推正頂法

 1、體位:受術者坐位,術者站於體側。

 2、手法操作:術者以拇指腹自素穴起沿頭正中線經印堂、神庭、百會、強間推到啞門穴止,反複調整。

 3、要領:沿經穴位應配合點按。

 4、作用:安神甯志,平肝熄風。

二、推上腹法

 1、體位:仰臥位,術者站其頭前。

 2、手法操作:術者以兩拇指對置鳩尾穴處經上、中、下脘直推到水分穴上,反複直推數次。

 3、手法要領:以拇指腹著力下推,兩手用力應均勻一致。以能耐受為度。本法亦可用雙掌交叉重疊,以大魚際及掌根部進行推動,推動力更加沉穩著實,覆蓋面亦大。

 4、作用:調中健脾,和胃降逆。

三、推下腹法

 1、體位:仰臥位,術者坐或站其頭前。

 2、手法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掌側,對置臍下陰交穴,餘指分置腹部兩側,自上向下逐步推動,經過石門、關元、中樞到曲骨穴止,反複調整。

 3、手法要領:下腹部手法應比上腹部為輕,恥骨聯合上方用力宜輕柔。

 4、作用:清利濕熱,培元益氣。

四、推背法

 1、體位:俯臥位,兩手握拳置鎖骨下方,術者站其頭前。

 2、手法操作:術者以兩拇指掌側對置在大杼穴的高度,自上向下沿脊柱兩側推動到大腸俞,反複調整。

 3、要領:術時沿脊椎兩側直線推移。推時兩手用力要均勻一致,皮膚不應有皺折。背部用力大於腰部,以皮膚微紅為度。術時局部發脹,有沉重感。術後局部發熱輕鬆。

 4、作用:宣熱疏風,行氣通絡。

五、推手三陽法

 1、體位:坐位或臥位。

 2、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對置於肩部,餘指扶定兩側臂部。分別按太陽、少陽、陽明經脈的順序依次由肩部沿經推到肘部、腕部,每經各推5~7遍。

 3、要領:兩拇指均勻用力推動,推三陽經的起止穴及沿經穴位可配合按法。推三陽經用力比推三陰經為重。術時有酸、脹感。術後局部溫熱,上肢輕鬆有力。

 4、作用:疏通手三陽經脈。

六、推手三陰法

 1、體位:坐位或臥位。

 2、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對置於肩部,餘指置肩兩側扶定上肢。分別按太陰、厥陰、少陰三經脈的順序依次由肩腋部沿經推至肘部至腕部,每經各推5~7遍。

 3、要領:推三陰經用力輕於推三陽經。沿經穴位可配合按法。推時上臂與前臂應平放成一直線。兩指用力要均勻,以皮膚微紅為度。術時有微酸、脹感,局部有緊壓感。按穴位時有麻脹感。術後局部溫熱,輕鬆。

 4、作用:通經活血,化瘀止痛,理氣和胃,鎮靜安神。

七、推股外側法

 1、體位:側臥位。受術側下肢屈曲,股外側向上平放床上。

 2、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掌側對置於環跳穴處,自上向下經過風市、陽關、陽陵泉、外丘、光明、懸鐘到丘墟穴止,反複推動數次。

 3、要領:推經穴位時,應配合點按,風市、陽陵泉、懸鐘穴應施用長按法。術時有酸、麻脹感及放射性溫熱感。術後下肢溫熱有力。

 4、作用:疏散風邪,通絡止痛。

八、推股後法

 1、體位:俯臥位,踝下加墊。

 2、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掌側,對置於承扶穴處,自上向下沿股後正中線經殷門、委中、承山到足跟,反複推動數次。

 3、要領:推動時用力要均勻一致。推經穴位處時,用力稍重,以能耐受為度。術時有酸、麻、脹及放射性溫熱,術後下肢輕鬆有力。

 4、作用:疏筋活絡,強健腰腿。

 九、推運股外側法

 1、體位:仰臥位。

 2、操作:術者以雙手掌根部著力於兩股外側,上下反複推運,推而前行,運而拉回,持續推運數次。

 3、要領:操作中應適當增加壓力,要持續推,緩慢運。推運中用力宜均勻,不可忽快忽慢,避免搓、擦動作。

 4、作用:疏通血脈,調和氣血,祛郁行滯溫通經絡,理氣行血。

 


 

十、推全腹法

 1、體位:仰臥位。

 2、操作:術者雙手重疊,以大魚際和掌根部著力於腹部,自上腹部推至下腹部。先中間後兩邊依次推遍全腹,反複調整。

 3、要領:雙手用力要均勻,先中間後兩邊依次全腹推遍,施術中可聞及胃及腸被推動後出現的漉漉水聲,及尿意頻頻。

 4、作用:調和腸胃,除濕利水,通便導滯。

十一、掌推肩胛法

 1、體位:坐位或側臥位。

 2、操作:術者一手扶肩部並向後掀肩部,另一手以掌跟自肩中俞穴位處,沿肩胛骨內緣,經膏盲穴向外下方斜推到腋中線止。反複推動數次。

 3、要領:頭要後仰,胸要前挺。掌根推到膏盲穴時著力加重,並囑其咳嗽。肩胛上部用力重於下部。術時有重壓感。術後感覺呼吸舒暢,增益精神。

 4、作用:平喘止咳,益氣補虛。

十二、兩肋分推法

 1、體位:仰臥位。

 2、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置於胸骨兩旁的俞府穴處,食指抱定胸部兩側,沿肋間隙的方向,自內向外分推到兩側腋中線,從上向下依次移到乳根穴的高度的肋間隙止。反複進行數次。

 3、要領:分推用力要均勻,手法宜輕柔緩慢。術時不宜按壓。此法婦女到靈墟穴處止。術時心胸舒暢,輕爽。術後呼吸舒暢,頭胸輕鬆,增益精神。

 4、作用:通宣氣血,寬胸止痛。

十三、背部分推法

 1、體位:臥位。

 2、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分別置於背部大杼穴的高度,脊柱兩旁,食指分置體兩側,自內向外下方,沿背部肋間隙的方向分推到兩側腋中線止。自上向下依次推到胃俞穴的高度。反複調整。

 3、要領:

  A、分推時受術者自由呼吸,手法宜輕柔均勻而有力。

  B、脊柱端用力重於腋中線處。

  C、術時背部溫熱,微脹。術後精神振奮,呼吸輕鬆。

 4、作用:解表、退熱、祛風清眩。

 5、注意:勿用蠻力,防止損傷肋骨。

十四、推按腰背法

 1、體位:俯臥位。

 2、操作:術者沉肩,伸臂將雙手交叉橫置於脊柱兩側(左手橫置右側,右手橫置左側,掌心向內,手指向外)。同時向腰部兩側反方向推按。自上向下移動,順序推按數次。

 3、要領:

  A、操作時著力和緩,連貫。雙手用力要均勻一致。

  B、可用體前傾增加力度。

 4、作用:通經活絡,鎮痛化滯。

十五、分掌法

 1、體位:坐位,掌心向上。

 2、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指腹置於大陵穴處,食指置受術者手背部扶定助力。以拇指分推,沿大魚際推到少商穴止。沿小魚際推到小指的少澤穴止。反複分推數次。

 3、要領:

  A、整個操作著力應輕緩而有節律。

  B、術中、術後頭腦有安靜感。

 4、作用:寧心安神,寬胸理氣。

十六、背部擠推法

 1、體位:俯臥位。

 2、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置於兩側大杼穴,餘指置兩側腋下,分別扶定。由上向下,由外向內邊擠向下邊推脊柱兩側之肌肉,到膈俞穴的高度止,反複調整。

 3、要領:

  A、擠推時應將肌肉從兩側向中央擠起,緩慢向下推動。

  B、兩側用力要均勻,避免皮膚重疊。

  C、擠推後可配合撫摩。

  D、術時皮膚發熱,有緊張感,術後背部輕鬆,胸部舒適。

 4、作用:健脾益腎,調氣補虛。

 

 

A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