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內外傷辨》重明木鬱﹝wood_depression﹞則達之之理:

或曰:食盛填塞於胸中,胸中為之窒塞也,令吐以去其所傷之物,物去則安。

 胸中者,太陰肺之分野;木鬱者﹝wood_depression﹞,遏于厥陰肝木於下,故以吐伸之,以舒暢陽和風木之氣也,此吐乃瀉出太陰之塞。

 何謂木鬱﹝wood_depression﹞?

 請聞其說。

 答曰:此大神靈之間,非演說大道,不能及於此。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惟水與火耳!

 火者陽也,升浮之象也,在天為體,在地為用;

 水者陰也,降沉之象也,在地為體,在天為殞殺收藏之用也。

 其氣上下交,則以成八卦矣。

 以醫書言之,則是升、浮、降、沉,溫、涼、寒、熱四時也,以應八卦。

 若天火在上,地水在下,則是天地不交,陰陽不相輔也,是萬物之道,大《易》之理絕滅矣,故經言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天地陰陽何交會矣?

 故曰陽本根于陰,陰本根于陽,若不明根源,是不明道。

 故六陽之氣生於地,則曰陽本根于陰。

 以人身言之,是六腑之氣,生發長散於胃土之中也。

 既陽氣臌﹝qi_drum﹞舞萬象有形質之物於天,為浮散者也;

 物極必反,陽極變陰,既六陽升浮之力在天,其力盡,是陽道終矣,所以鼓舞六陰有形之陰水﹝yin_edema﹞在天,在外也。

 上六無位,必歸於下,此老陽變陰之象也,是五臟之源在於天者也。

天者,人之肺以應之,故曰陰本源于陽,水出高源者是也。

 人之五臟,其源在肺,肺者背也,背在天也,故足太陽膀胱寒生長,其源在申,故陰寒自此而降,以成秋收氣寒之漸也。

 降至於地下,以成冬藏,伏諸六陽在九泉之下者也。

 故五臟之氣生於天,以人身,是五臟之氣,收降藏沉之源出於肺氣之上,其流下行,既陰氣下行沉墜,萬化有形質之物皆收藏於地,為降沉者也;

 物極必反,陰極變陽,既六陰降沉之力在地,其力既盡,是陰道終矣,是老陰變陽,乃初九無位,是一歲四時之氣,終而復始,為上下者也,莫知其紀,如環無端。

且太陰者,肺金收降之氣,當居下體,今反在於上,抑遏厥陰風木反居於下,是不得上升也,故曰木鬱﹝wood_depression﹞,故令其吐出窒塞有形土化之物,使太陰秋肺收於下體,復其本以衰之,始上升手足厥陰之木,元氣﹝primordial_qi﹞以伸,其舒暢上升之志得其所矣。

 又況金能克木,以吐伐之,則金衰矣。

 金者,其道當降,是塞因塞用,歸其本矣。

 居於上則遏其木,故以吐伸之,乃瀉金以助木也。

 遍考《內經》中所說木鬱﹝wood_depression﹞則達之之義,止是食傷太陰有形之物,窒塞於胸中,克制厥陰木氣伏潛於下,不得舒伸於上,止此耳,別無異說,以六淫﹝six_climatic_exopathogens﹞有餘運氣中論之。

 仲景《傷寒論》云:懊憹﹝anguish﹞、煩躁﹝dysphoria﹞、不得眠﹝insomnia﹞,不經汗下,謂之實煩,瓜蒂散主之;曾經妄汗、妄吐、妄下,謂之虛煩者,梔子豉湯主之。

老夫欲令醫者治陰陽之證,補瀉﹝Supplementation_and_draining﹞不至錯誤,病家雖不知醫,明曉所得之病,當補當瀉之法,將《黃帝針經》第二卷第五篇說:形氣有餘,不足當補當瀉之理,錄之於前,予自注者附之。

「黃帝曰:形氣之逆順奈何?

 岐伯答曰:

 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當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當補之。

 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

 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

 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滿者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廓,肝肺內,陰陽相錯;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枯竭,腸胃﹝亻聶﹞辟﹝intussusception﹞,皮膚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

 故曰: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essential_qi﹞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

 →【﹝月真﹞:音,ㄔㄣ。意:起也。從肉眞聲。】

→【﹝亻聶﹞辟﹝intussusception﹞=襵辟:同「摺襞」摺襞。指肌膚皺褶。】

故曰:上工﹝superior_practitioner﹞平氣,中工亂脈,下工﹝inferior_practitioner﹞絕氣危生。

 故曰:下工﹝inferior_practitioner﹞不可不慎也,必審五臟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meridian﹞之實虛,皮膚之柔粗,而後取之也。」

 聖人垂慈之心已詳矣,不合立言。

 老夫誠恐市井莊農山野間人,不知文理,故以俚語開解之云。

 但病來潮作之時,病氣精神增添者,是為病氣有餘,乃邪氣勝也,急瀉之,以寒涼酸苦之劑;若病來潮作之時,神氣﹝spirit_qi﹞困弱者,為病氣不足,乃真氣﹝genuine_qi﹞不足也,急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

 不問形氣有餘並形氣不足,只取病氣有餘不足也,不足者補之,有餘者瀉之。

 假令病氣有餘者,當急瀉之,以寒涼之劑,為邪氣勝也;病氣不足者,急當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此真氣﹝genuine_qi﹞不足也。

夫形氣者,氣,謂口鼻中氣息也;形,謂皮膚、筋骨、血脈也。

 形勝者為有餘,消瘦者﹝emaciation﹞為不足。

 其氣者,審口鼻中氣,勞役如故,為氣有餘也;若喘息氣促氣短﹝brachypnea﹞,或不足以息者,為不足也。

 故曰形氣也,乃人之身形中氣血也,當補當瀉,全不在於此,只在病勢潮作之時,病氣增加者,是邪氣勝也,急當瀉之;

 如潮作之時,精神困弱,語言無力,及懶語者﹝no_strength_to_speak﹞,是真氣﹝genuine_qi﹞不足也,急當補之。

 若病患形氣不足,病來潮作之時,病氣亦不足,此乃陰陽俱不足也。

 禁用針;宜補之以甘藥,不可以盡劑;不灸弗已,臍下一寸五分氣海穴是也。

凡用藥,若不本四時,以順為逆。

 四時者,是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乃天地之升浮化降沉,化者,脾土中造化也,是為四時之宜也。

 但宜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及味之薄者,諸風藥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此便是瀉秋收冬藏之藥也,在人之身,乃肝心也;

 但言瀉之以酸苦寒涼之劑,並淡味滲泄之藥,此助秋冬之降沉者也,在人之身,是肺腎也。

 用藥者,宜用此法度,慎毋忽焉!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