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清•唐容川撰)

《血證論》卷一:

 臟腑病機論:

臟腑﹝zang-fu_viscera﹞各有主氣。各有經脈。各有部分。

 故其主病。亦各有見證之不同。

 有一臟為病。而不兼別臟之病者。單治一臟而愈。

 有一臟為病。而兼別臟之病者。兼治別臟而愈。

 業醫不知臟腑。則病原莫辨。用藥無方。烏睹其能治病哉。

 吾故將臟腑﹝zang-fu_viscera﹞大旨。論列於後。

 庶幾於病證藥方。得其門徑云。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heart_holds_the_office_of_monarch,_whence_the_spirit_light_emanates﹞

蓋心為火臟。燭照事物。

 故司神明。神有名而無物。即心中之火氣也。然此氣非虛懸無著。切而指之。乃心中一點血液。湛然朗潤。以含此氣。

 故其氣時有精光發見。即為神明。心之能事。

 又主生血。而心竅中數點血液。則又血中之最精微者。乃生血之原泉。亦出神之淵海。

 血虛﹝blood_deficiency﹞則神不安而怔忡﹝terror﹞。

 有瘀血﹝blood_stasis﹞亦怔忡﹝terror﹞。

 火擾其血則懊憹﹝anguish﹞。神不清明。則虛煩不眠。動悸驚惕。水飲克火。心亦動悸。

 血攻心則昏迷﹝coma﹞。痛欲死。痰入心則癲。火亂心則狂。

 與小腸相為表裏。遺熱於小腸。則小便赤澀﹝rough_voidings_of_reddish_urine﹞。

 火不下交於腎。則神浮夢遺﹝dream_emission﹞。心之脈上挾咽喉。絡於舌本﹝Tongue_Root﹞。

 實火上壅為喉痹﹝pharyngitis﹞。

 虛火上升。則舌強不能言。分部於胸前。火結則為結胸,為痞,為火痛。

 火不宣發則為胸痹﹝chest_impediment﹞。

 心之積曰伏梁﹝heart_amassment﹞。

 在心下大如臂。病則臍上有動氣。此心經主病之大旨也。

包絡者。心之外衛。心為君主之官。包絡即為臣。

 故心稱君火﹝sovereign_fire﹞。包絡稱相火﹝ministerial_fire﹞。相心經宣佈火化。凡心之能事。

 皆包絡為之。見證治法。亦如心臟。

肝為風木之臟。膽寄其間。膽為相火﹝ministerial_fire﹞。木生火也。肝主藏血。血生於心。下行胞中﹝uterine﹞。是為血海。凡周身之血。

 總視血海為治亂。血海不擾。則周身之血。無不隨之而安。肝經主其部分。

 故肝主藏血焉。至其所以能藏之故。則以肝屬木。木氣衝和條達。不致遏鬱。則血脈得暢。

 設木鬱﹝wood_depression﹞為火。則血不和。火發為怒。則血橫決。吐血﹝haematemesis﹞錯經血﹝menstrual_blood﹞痛諸證作焉。

 怒太甚則狂。火太甚則頰腫面青。目赤﹝red_eyes﹞、頭痛﹝Headache﹞。木火克土。則口燥泄痢。饑不能食。回食逆滿。

 皆系木鬱﹝wood_depression﹞為火之見。證也。

 若木挾水邪上攻。又為子借母勢。肆虐脾經。痰飲﹝phlegm_and_fluid_retention﹞、泄瀉﹝diarrhea﹞嘔吐﹝vomiting﹞、頭痛﹝Headache﹞之病又作矣。

 木之性主於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穀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穀。滲瀉中滿之證。在所不免。肝之清陽。即魂氣也。

 故又主藏魂。血不養肝。

 火擾其魂。則夢遺﹝dream_emission﹞、不寐﹝Insomnia﹞。

 肝又主筋。瘛瘲﹝Tugging_and_slackening﹞囊縮。

 皆屬肝病。分部于季脇﹝free_ribs﹞少腹之間。凡季脇﹝free_ribs﹞少腹疝痛。 皆責於肝。其經名為厥陰。謂陰之盡也。陰極則變陽。

 故病至此。

 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血分不和。尤多寒熱並見。與少陽相表裏。

 故肝病及膽。亦能吐酸﹝Spits_the_acid﹞嘔苦。耳聾﹝Tinnitus﹞、目眩﹝dizzy_vision﹞。

 于位居左。多病左脇痛﹝Hypochondriac_Pain﹞。又左脇有動氣。肝之主病。大略如此。

膽與肝連。司相火﹝ministerial_fire﹞。膽汁味苦。即火味也。相火﹝ministerial_fire﹞之宣佈在三焦。

 而寄居則在膽腑。膽火不旺。則虛怯驚悸﹝fright_palpitation﹞。

 膽火太亢。則口苦﹝bitter_taste_in_mouth﹞嘔逆。目眩﹝dizzy_vision﹞、耳聾﹝Tinnitus﹞。

 其經繞耳故也。界居身側。風火交煽。則身不可轉側。手足抽掣﹝pulling﹞。

 以表裏言。則少陽之氣。

 內行三焦。外行腠理。為榮衛之樞機。逆其樞機。則嘔吐﹝vomiting﹞胸滿﹝fullness_in_the_chest﹞。

 邪客腠理。入與陰爭。則熱。出與陽爭。則寒。

 故瘧疾﹝malaria﹞少陽主之。虛勞﹝consumptive_disease﹞骨蒸﹝bone_steaming﹞。亦屬少陽。以榮衛腠理之間不和。

 而相火﹝ministerial_fire﹞熾甚故也。相火﹝ministerial_fire﹞挾痰。則為癲癇。相火﹝ministerial_fire﹞不戢。則肝魂亦不寧。

 故煩夢遺精﹝Seminal_emission﹞。

 且膽中相火﹝ministerial_fire﹞。

 如不亢烈。則為清陽之木氣。上升於胃。胃土得其疏達。

 故水穀化。亢烈則清陽遏鬱。脾胃不和。胸脇之間骨盡處。乃少陽之分。病則其分多痛。經行身之側。痛則不利屈伸。此膽經主病之大略也。

胃者。倉廩之官。主納水穀。胃火不足。則不思食。食入不化。良久仍然吐出。水停胸膈。寒客胃中。

 皆能嘔吐﹝vomiting﹞不止。胃火炎上。則饑不能食。拒隔不納。食入即吐。津液枯竭。則成隔食。糞如羊屎。火甚則結硬。胃家實則譫語﹝delirious_speech﹞。手足出汗。肌肉潮熱﹝hot_flush﹞。以四肢肌肉。

 皆中宮所主故也。其經行身之前。至面上。

 表證目痛鼻乾。發痙不能仰。開竅於口。口乾﹝xwrostomia﹞、咽痛﹝pharyngalgia﹞。氣逆則噦﹝Dry_Vomiting﹞。

 又與脾相表裏。遺熱於脾。則從濕化。發為黃癉﹝jaundice﹞。胃實脾虛。則能食而不消化。主燥氣。

 故病陽明。

 總系燥熱。獨水泛水結。有心下如盤等證。乃為寒病。胃之大略。其病如此。

脾稱濕土。土濕則滋生萬物。脾潤則長養臟腑。胃土以燥納物。脾土以濕化氣。脾氣不布。則胃燥而不能食。食少而不能化。

 譬如釜中無水。不能熟物也。

 故病隔食。大便難。口燥唇焦。不能生血。血虛﹝blood_deficiency﹞火旺。發熱﹝fever﹞、盜汗﹝Perspiration_sweating﹞。

 濕氣太甚。則穀亦不化。痰飲﹝phlegm_and_fluid_retention﹞、泄瀉﹝diarrhea﹞腫脹腹痛﹝abdominal_pain﹞之證作焉。

 濕氣挾熱。則發黃﹝yellowing﹞發痢。腹痛﹝abdominal_pain﹞壯熱。手足不仁。小水赤澀。

 脾積﹝spleen_accumulation﹞名曰痞氣﹝spleen_amassment﹞。在心下如盤。

 脾病則當臍有動氣。

 居於中州。主灌四旁。

 外合肌肉。邪在肌肉。則手足蒸熱汗出﹝sweating﹞。

 或肌肉不仁。其體陰而其用陽。不得命門之火﹝vital_gate_fire﹞以生土。則土寒而不化。食少虛羸。土虛而不運。不能升達津液。以奉心化血。滲灌諸經。

 《經》云:脾統血。血之營運上下。全賴乎脾。

 脾陽虛﹝deficiency_of_spleen_yang﹞則不能統血。

 脾陰虛又不能滋生血脈。血虛﹝blood_deficiency﹞津少。

 則肺不得潤養。是為土不生金。

 蓋土之生金。全在津液以滋之。脾土之義有如是者。

肺為乾金。象天之體。又名華蓋。五臟六腑。受其覆冒。凡五臟六腑之氣。

 皆能上熏於肺以為病。

 故於寸口肺脈。可以診知五臟。肺之令主行制節。以其居高。清肅下行。天道下際而光明。

 故五臟六腑。

 皆潤利而氣不亢。莫不受其制節也。肺中常有津液。潤養其金。

 故金清火伏。若津液傷。則口渴﹝Thirst﹞、氣喘﹝asthma﹞。癰痿咳嗽﹝cough﹞。水源不清。而小便澀﹝difficult_urination﹞。遺熱大腸。而大便難。金不制木。則肝火旺。火盛刑金。則蒸熱喘咳。吐血﹝haematemesis﹞癆瘵﹝consumption﹞並作。皮毛者。肺之合也。

 故凡膚表受邪。

 皆屬於肺。

 風寒襲之。則皮毛灑淅。客於肺中。則為肺脹﹝Lung_distention﹞。為水飲沖肺。以其為嬌臟。

 故畏火。亦畏寒﹝fear_of_cold﹞。

 肺開竅於鼻。主呼吸。為氣之總司。

 蓋氣根於腎。乃先天水中之陽。上出鼻。肺司其出納。腎為水。肺為天。

 金水相生。天水迴圈。腎為生水之原。肺即為制氣之主也。凡氣喘﹝asthma﹞咳息。

 故皆主於肺。位在胸中。胸中痛屬於肺。主右脇。積曰息賁﹝lung_amassment﹞。病則右脇有動氣。

 肺為之義。大率如是。

腎者水臟。水中含陽。化生元氣﹝primordial_qi﹞。根結丹田。內主呼吸。達於膀胱。

 營運于外則為衛氣﹝defensive_qi﹞。

 此氣乃水中之陽。

 別名之曰命火。

 腎水﹝kidney_edema﹞充足。則火之藏于水中者。韜光匿彩。龍雷不升。是以氣足而鼻息﹝nasal_polyp﹞細微。

 若水虛。則火不歸元。喘促﹝hasty_panting﹞虛癆。諸證並作。咽痛﹝pharyngalgia﹞聲啞。

 心腎不交﹝disharmony_between_heart_and_kidney﹞。遺精﹝Seminal_emission﹞、失血。腫滿咳逆。痰喘盜汗﹝Perspiration_sweating﹞。

 如陽氣不足者。則水泛為痰。淩心沖肺。發為水腫﹝edema﹞。腹痛﹝abdominal_pain﹞奔豚。下利厥冷。亡陽大汗。元氣﹝primordial_qi﹞暴脫。

 腎又為先天。主藏精氣﹝essential_qi﹞。女子主天癸。男子主精。

 水足則精血多。水虛則精血竭。

 於體主骨。骨痿﹝bone_flaccidity﹞故屬於腎。

 腎病者。臍下有動氣。

 腎上交於心。則水火既濟。不交則火愈亢。

 位在腰。主腰痛﹝Lumbar_Pain﹞。開竅於耳。

 故虛則耳鳴﹝deafness﹞、耳聾﹝Tinnitus﹞。瞳人屬腎。

 虛則神水散縮。或發內障﹝Cataract﹞。

 虛陽上泛。為咽痛﹝pharyngalgia﹞頰赤。

 陰虛不能化水。則小便不利﹝Dysuria﹞。

 陽虛不能化水。小便亦不利也。腎之病機。

 有如此者。

膀胱者。貯小便之器。經謂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此指汗出﹝sweating﹞。非指小便。小便雖出於膀胱。而實則肺為水之上源。

 上源清。則下源自清。

 脾為水之堤防。堤防利。則水道利。

 腎又為水之主。腎氣行。則水行也。

 經所謂氣化則能出者。謂膀胱之氣。載津液上行外達。出而為汗。則有雲行雨施之象。

 故膀胱稱為太陽經。謂水中之陽。達于外以為衛氣﹝defensive_qi﹞。乃陽之最大者也。外感則傷其衛陽。發熱﹝fever﹞、惡寒﹝aversion_to_cold﹞。其經行身之背。上頭項。

 故頭項痛﹝neck_pain﹞。背痛。角弓反張﹝opisthotonus﹞。

 皆是太陽經病。皮毛與肺合。肺又為水源。

 故發汗須治肺。利水亦須治肺。水天一氣之義也。位居下部。與胞相連。

 故血結亦病水。水結亦病血。膀胱之為病。其略有如此。

三焦。古作。即人身上下內外相聯之油膜也。唐宋人不知形。以為有名而無象。

 不知《內經》明言焦理縱者。焦理橫者。焦有文理。豈得謂其無象。

 西洋醫書:斥中國不知人有連網。言人飲水入胃。即滲出走連網而下。以滲至膀胱。膀胱上口。即在連網中也。

 中國《醫林改錯》一書。亦言水走網油而入膀胱。觀剖牲畜。其網油中有水鈴鐺。

 正是水過其處。而未入膀胱者也。

 此說近出。力斥舊說之謬。

 而不知唐宋後。古作焦。不知膜油即是三焦。是以致謬。

 然《內經》明言: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triple_burner_holds_the_office_of_the_sluices;_the_waterways_emanate_from_it.﹞

 與西洋醫法。《醫林改錯》正合。

 古之聖人:何嘗不知連網膜膈也哉?

 按兩腎中一條油膜。為命門。即是三焦之原。

 上連肝氣膽氣。及胸膈。

 而上入心。為包絡。

 下連小腸大腸。前連膀胱。

 下焦夾室。即血室﹝uterus﹞氣海也。

 循腔子為肉皮。透肉出外。為包裹周身之白膜。

 皆是三焦所司。白膜為腠理。三焦氣行腠理。

 故有寒熱之證。

 命門相火﹝ministerial_fire﹞布于三焦。火化而上行為﹝behavior﹞氣。火衰則元氣虛。

 火逆則元氣損。水化而下行為﹝behavior﹞溺。水溢則腫。結則淋。連肝膽之氣。

 故多挾木火。與腎心包相通。

 故原委多在兩處。與膀胱一陰一陽。

 皆屬腎之府也。其主病知矣。

小腸者,受盛之官也,化物出焉。﹝small_intestine_holds_the_office_of_receiving_plenitude;_it_is_responsible_for_transforming_things﹞

 上接胃腑。下接大腸。

 與心為表裏。遺熱則小水不清。

 與脾相連屬。土虛則水穀不化。其部分。上與胃接。

 故小腸燥屎。多借胃藥治之。下與肝相近。

 故小腸氣痛。多借肝藥治之。

大腸司燥金。喜潤而惡燥。寒則滑脫。熱則秘結。泄痢後重。痔漏﹝Anus_Fistula﹞、下血﹝hematochezia﹞。與肺相表裏。

 故病多治肺以治之。與胃同是陽明之經。

 故又借多治胃之法以治之。

以上條列。

 皆臟腑﹝zang-fu_viscera﹞之性情部位。各有不同。而主病亦異。

 治雜病者﹝miscellaneous_diseases﹞宜知之。

 治血證者﹝blood_syndrome﹞。亦宜知之。

 臨證處方。分經用藥。斯不致南轅北轍耳。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