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06章 第08節 髖關節脫位(脫臼).gif 

 

     髖關節脫位(脫臼)古稱「胯骨出」、「機樞錯努」、「大腿根出臼」、「臀骱出」等。髖關節為杵臼關節,髖臼較深,髖臼周緣附有關節盂緣軟骨,可容納股骨頭。關節周圍有堅強的肌肉保護,故一般不易脫位(脫臼)。髖關節脫位(脫臼)有前脫、後脫及中心脫位(脫臼)之分,以後脫位(脫臼)多見,多見於青壯年男性。

 

一、病因病機:

    髖關節脫位(脫臼)一般多因很強的間接暴力引起。如車禍、墮墜、塌方等,亦可發生於屈髖位,如自高處跳下、騎馬跌倒時,足或膝著地而致脫位(脫臼)

 

    1、髖關節後脫位(脫臼)

    當髖關節屈曲90°時,如外力使大腿過度內收、內旋,使股骨頸前緣緊抵髖臼前緣而形成槓桿的支點,股骨頭受到槓桿作用而衝破關節囊,脫出髖臼,造成後脫位(脫臼)。髖關節後脫位(脫臼)有時可合併髖臼後緣骨折、股骨頭骨折。

 

    2、髖關節前脫位(脫臼)

    當股骨幹急驟外展至一定限度,大粗隆與髖臼上緣相頂撞,股骨再稍外旋,股骨頭就可突破關節囊的前下方,形成前脫位(脫臼)

 

    3、髖關節中心脫位(脫臼)

    較少見。暴力作用於大粗隆,傳達於股骨頭,直接撞擊髖臼底部,引起臼底骨折。如外力繼續作用,股骨頭可連同髖臼骨折片一齊向盆腔內移位,形成中心脫位(脫臼)。中心脫位(脫臼)必然合併髖臼底骨折,骨折多呈星狀或粉碎形。

 

二、辨證論治:

()辨證:

    髖關節脫位(脫臼)均有明顯外傷史,傷後髖部疼痛、腫脹、活動功能障礙,不能站立行走。不同類型的脫位(脫臼)具有不同的體征,嚴重者還可發生骨折及神經血管損傷等併發症。

 

    1、後脫位(脫臼)的體征

    患肢呈屈曲、內收、內旋和短縮畸形,患側臀部和股骨大粗隆異常突出,在髂前上棘與坐骨結節連線後上方可觸及股骨頭。患肢不能主動活動,在作外展、外旋動作時呈彈性固定。X光檢查可見股骨頭位於髖臼外上方。

 

    2、前脫位(脫臼)的體征

    患肢呈外展、外旋及輕度屈曲畸形,並較健肢為長,有時在腹股溝處可觸及股骨頭,患肢不能主動活動,被動活動時引起疼痛和肌痙攣。X光檢查可見股骨頭在田孔內或恥骨上支附近。

 

    3、中心脫位(脫臼)的體征

    股骨頭移位不多者,診斷較困難,只有局部疼痛、腫脹及輕度活動障礙,若髖臼骨折形成血腫,則患側下腹部有壓痛。多數病例需經X光片才能確定診斷。


()論治:

    1、手法復位:

    復位前應解除患者疼痛,可選擇全麻、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患者仰臥於木板上,只要患者全身情況許可,應立即進行手法復位。

 

    (1)髖關節後脫位(脫臼):患者仰臥,兩助手分別固定骨盆和健側下肢。術者握住其下肢,徐徐屈髖、屈膝至90°,以鬆弛髂股韌帶和膕肌,然後用雙臂套住胭窩部向上牽拉,使股骨頭接近關節囊破裂口,在向上牽拉的同時,輕輕晃動傷肢,促使股骨頭滑入髖臼,當感到股骨頭滑入臼內或聽見明確的響聲後,表明已復位。

 

    (2)髖關節前脫位(脫臼):患者仰臥,一助手按住骨盆,另一助手握住小腿,屈膝90°,以鬆弛胭繩肌,逐漸使患肢外展和外旋並用力向下外方牽引,術者用手掌向髖臼方向用力推送股骨頭。通過牽引及直接推送,使股骨頭滑回髖臼,當聽到彈響時表明已復位。

 

    (3)中心脫位(脫臼):中心脫位(脫臼)常合併髖臼底的粉碎骨折及骨折片的移位,一般認為以骨牽引逐漸整復為好。脛骨結節或股骨髁上牽引為治療中心脫位(脫臼)最常用的方法。牽引時間8~12周,3個月後開始負重行走。


    2、復位後檢查:

    復位後,將患肢輕放,與健肢並齊,比較雙側肢體長度是否相等,再托住胭窩部進行各種被動活動,若無障礙,說明復位已成功。X光片可證實。

 

    3、固定方法:

    一般用皮膚牽引或沙袋制動。髖關節後脫位(脫臼),應使患肢維持在輕度外展內旋位固定3~4周。髖關節前脫位(脫臼)在皮膚牽引時,必須使患肢維持在內收、內旋、伸直位。髖關節中心性脫位(脫臼)可以在外展,下肢中立位牽引6~8周。

 

    4、運動與活動:

    固定期間,應進行股四頭肌及踝關節功能鍛煉。不宜過早起床行走,以免日後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張辰奕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