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外科學﹝TCM_External_Medicine﹞發展概況

中醫外科學﹝TCM_External_Medicine﹞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臨床學科,內容豐富,包括瘡瘍﹝Carbuncles_and_Furuncles﹞、乳房病、癭、瘤、岩、肛門宣腸疾病、男性前陰病、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外傷性疾病與周圍血管病等。

在歷史上,跌打損傷、金刃刀傷、眼耳鼻喉口腔等病曾屬於外科範圍。由於醫學的發展,分工愈來愈細,以上各病都先後發展分化成了有關專科。中醫外科學﹝TCM_External_Medicine﹞有著悠久的歷史,幾千年來經歷了起源、形成、發展、逐漸成熟等不同階段。

一、起源:

在原始社會,人們在勞動和生活中因與野獸搏鬥,和嚴寒酷暑抗爭,創傷很多,就自發地運用野草、樹葉、草藥包紮傷口,拔去體內異物,壓迫傷口止血等,形成外科最原始的治療方法。以後發展到用砭石、石針刺開排膿治療膿腫。這些原始的清創、止血、外用藥和小手術就是外科的起源。大約在西元前1324年左右,甲骨文上有。疾自﹝鼻病﹞、疾耳、疾齒、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等記載。

《山海經·東山經》中說: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

郭璞注說:砭針,治癰腫者。」當時砭針是切開排膿的工具,也是最早的外科手術器械。該書載有38種疾病,其中包括癰、疽、痹、癭、痔、疥等外科疾病﹝Surgery_disease﹞,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民間行醫者擅長各異,因此出現了醫學的分科。外科成為專科是在周代,《周禮·天官篇》把當時的醫生分為疾醫、瘍醫;食醫和獸醫四大類,其中瘍醫即是外科醫生,主治腫瘍、潰瘍、金創和折瘍。瘍醫下士八人;掌腫瘍、潰瘍之祝藥,刮殺之齊。﹝祝藥即是敷藥,刮是刮去膿血,殺是用腐蝕劑去惡肉或剪去惡肉,齊是瘡面子複﹞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一部醫學文獻《五十二病方》記載了感染、刨傷、凍瘡﹝perniosis﹞、諸蟲咬傷、痔漏、腫瘤、皮膚病等很多外科疾病﹝Surgery_disease﹞,並在。牝痔。中記載了割治療法,如「殺狗,取其脬﹝膀胱﹞,以穿龠﹝竹管﹞人膻﹝直腸﹞中,吹之,引出,徐以刀剝去其巢,冶黃芩而屢傅之。還有用地膽等藥外敷牡痔」,用滑潤的。鋌。作為檢查治療漏管的探針等。可見,當時外科已有廣定的治療水準。

二、形成:

中醫外科初具規模,形成一個學科是在漢朝。那時已有醫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問世,其中《靈樞·癰疽》所載外科病名雖只有17種,但對癰疽的病因病機已有一定的認識,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複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膿不寫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寫,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于五藏,藏傷故死矣」。

在《黃帝內經》中,尚有針砭、按摩:、豬膏外用、醪藥、手術等多種外科療法,如最早提出用截趾手術治療脫疽。同時,已有了升丹,如《周禮·天官篇》中有「凡療瘍以五毒攻之……」

鄭玄注五毒說:「今醫人有五毒之藥,合黃鼇,置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其中,燒三日夜,其煙上著,以雞羽掃取以治瘍。」

即是現在升丹的煉法和應用。號稱外科鼻祖的華佗﹝西元141~203年﹞,第一個應用麻沸散作為全身麻醉劑進行剖腹術。

如《後漢書》中說:「若疾發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或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

在世界上這是最早開展麻醉術和外科手術的文獻記載。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對後世外科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如治療腸癰、寒疝、浸淫瘡、狐惑等病的辨治體系和方藥,至今仍為臨床所應用。西漢前後問世的《金創瘓疚方》是我國第一部外科學專著,惜已失傳。由此可見,到了漢代,從理論、實踐、藥物、手術、著作等多方面看,中醫外科已初步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學科。

三、發展:

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中醫外科發展較快。兩晉南北朝的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介紹了許多有科學價值的經驗,如用海藻治療癭疾,是世界上最早用含碘食物治療甲狀腺疾病的記載;用狗腦敷治瘋狗咬傷,開創了用免疫法治療狂犬病﹝rabies﹞的世界先例。

南北朝時有了我國現存最早的外科專著《劉涓子鬼遺方》﹝成書於499年﹞,載有癰疽的鑒別診斷、內外處方140個。其中,外傷用止血、收斂、止痛,癰疽用清熱解毒藥,腸癰用大黃湯,膿成不可服,均符合臨床實際。對辨別有膿無膿和膿腫切開方法的描述也有實用價值,如說:「癰大堅者,未有膿;半堅薄半有膿;當上薄者都有膿,便可破之。聽破之法,應在下,逆上破之,令膿得易出。」

隋朝由巢元方等編寫的《諸病源候論》是我國第一部病因病機學專著,書中有不少外科內容,對癭瘤、丹毒﹝Erysipelas﹞、疔瘡、癰疽、痔瘺、獸蛇咬傷等疾病的病因病機有了一定的認識。在40多種皮膚病的記載中,對某些皮膚病病因的認識已顯示出相當的科學水準,如「在頭生瘡,有蟲,白痂甚癢」,是指發癬;「濕疥者,小瘡皮薄,常有汁出,並皆有蟲,人往往以針頭挑得,狀如水內瘸蟲」,指的是疥瘡﹝scabies﹞;並認識到漆瘡與過敏體質有關。

在「金瘡腸斷侯」中有腸吻合的記載,如「腸兩頭見者,可速續之,先以針縷如法連續斷腸,便取雞血塗其際」,說明對腹部手術已有一定的經驗。

還有血管結紮、拔牙等手術方法的記載。

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實用百科全書,記載了很多臟器療法,如食動物肝臟治療夜盲症,食牛羊乳治療腳氣病,食羊層、鹿靨治療甲狀腺腫大﹝thyroid_enlargement﹞,都是現代科學證實了的臨床經驗。至於用蔥管導尿,則比1860年法國發明橡皮管導尿早1200多年。

王燾的《外台秘要》載方6000餘首,包含了不少外科方劑,是外科方藥的重要參考文獻。

宋代外科已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在病機分析上重視整體與局部的關係,治療上注重扶正與祛邪相結合、內治與外治相結合。

《太平聖惠方》提出應鑒別「五善七惡」,同時總結了內消、托裏等內治方法。其他如用砒劑治療痔瘡,蟾酥酒止血止痛,燒灼法消毒手術器械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經驗總結。西元1227年魏峴的《魏氏家藏方》已載有在痔核周圍先塗膏劑,以免灼痛﹝causalgia﹞,使枯痔療法更為完善。

宋代外科專著亦日益增多,其中《衛濟寶書》專論癰疽,並記載了很多醫療器械,如灸板、消息子、煉刀、竹刀、小鉤等的用法。

李迅著《集驗背疽方》,對背疽病因、症狀、治療作了全面論述。陳自明撰《外科精要》,強調癰疽應辨證施治,區分寒熱虛實,重視整體療法,載有托裏排膿多個方藥,至今仍在臨床中應用。

元代的外科著作,有朱丹溪的《外科精要發揮》、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等。

齊德之著的《外科精義》總結了元以前各種方書的經驗,從整體出發,指出外科病是陰陽﹝Yin-Yang﹞不和、氣血凝滯所致,治疔瘡瘍﹝Carbuncles_and_Furuncles﹞應辨別陰陽﹝Yin-Yang﹞虛實,反對。治其外而不治其內,治其末而不治其本」的方法,提倡內治與外治相結合。

《世醫得效方》是一本創傷外科專著,在正骨方面有精確記述,對麻醉藥的組方、適應證、劑量均有具體說明,對傷科的發展有很大貢獻。

四、成熟:

中醫外科到明清時期已較為成熟,外科專著增多,並形成了不同的學術流派。如明·薛己著的《外科樞要》,記載了有關外科病的理論、經驗、方藥,第一次詳細敍述了對新生兒破傷風﹝tetanus﹞的診治。

汪機的《外科理例》提出了「治外必本諸內」的思想,在序中指出:「外科者,以其癰疽瘡瘍﹝Carbuncles_and_Furuncles﹞皆見於外,故以外科名之,然外科必本於內,知乎內,以求乎外,其如視諸掌乎。」並創制玉真散治療破傷風﹝tetanus﹞。

其他還有王肯堂《瘍科準繩》、申垣的《外科啟玄》、陳文治的《瘍科選粹》、竇夢麟的《瘡瘍﹝Carbuncles_and_Furuncles﹞經驗全書》、張景嶽的《外科鈐》等均有特色。

陳司成的《黴瘡秘錄》是我國第一部論述梅毒﹝Syphilis﹞的專著,指出此病多由性交傳染,且會通過胎傳感染形成先天性梅毒﹝Syphilis﹞,主張用丹砂、雄黃等含砷藥物治療,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砷劑治療梅毒﹝Syphilis﹞的記載。

此期以陳實功的《外科正宗}成就最大,該書廣輯病名,詳述病因病機、證候、辨證、治療、預後等,並附醫案加以論證,條理清晰,十分完備,自唐代到明代的外科治法,大多都有收錄曠後人有「列證最詳,論治最精」的評價,影響巨大,經後人加以繼承發展而形成了中醫外科的一大學派——正宗派。從學術思想來看,該書重視脾胃,主張外科以調理脾胃為要。其主要成就以外治和手術方面比較突出,他用腐蝕藥或刀針清除壞死組織,放通膿管,使毒外泄。手術方法記載有14種,如創制鼻痔﹝nasal_polyp﹞的摘除工具、腹腔穿刺排膿術、指關節離斷術等都很有實用價值。宣導膿成切開,位置宜下,切口夠大,腐肉不脫則割,肉芽過長則剪,這些有效方法沿用至今。

清代學術上獨樹一幟、影響較大的有王維德的《外科全生集》,該書創立了以陰陽﹝Yin-Yang﹞為主的辨證論治法則,所謂「憑經治症,天下皆然;分別陰陽﹝Yin-Yang﹞,唯餘一家」。把複雜的外科分為陰陽﹝Yin-Yang﹞兩類,如癰陽、疽陰等。主張以「陽和通腠,溫補氣血」的原則治療陰證,自擬陽和湯、醒消丸、小金丹、犀黃丸等,臨床療效頗好。並主張「以消為貴,以托為畏。反對濫用刀針。其學術觀點被許克昌《外科證治全書》等所宗,形成了中醫外科的又一大學派——全生派。

高錦庭的《瘍科心得集》揭示了外科病因的一般規律,立論以鑒別診斷為主,並將溫病三焦辨證學說融合於瘍科的辨證施治之中,認為「瘍科之證,在上部者俱屬風溫、風熱,在中部者多屬氣郁、火鬱,在下部者俱屬濕火、濕熱」。應用犀角地黃湯、紫雪丹、至寶丹等治療疔瘡走黃﹝Septicemia﹞,至今還在臨床應用。

後人宗高氏學術思想及以心得形式論述外科疾病﹝Surgery_disease﹞,而形成了中醫外科的又一大學派——心得派。

余聽鴻的《外證醫案彙編》即屬此派。

陳士鐸的《外科秘錄》、顧世澄的《瘍醫大全》等亦各有特點。

此外,吳師機的《理瀹駢文》專述藥膏的外治法,總結了不少治療學上的新成就。

近代張山雷於1927年所著的《瘍科綱要》,內容簡要,立論、辨證、用藥均有特色,對外科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永康堂【YCT】~學習自測~

  
  

答案

  
  

題目

  

【A】

有關中醫外科最早的文字記載始見於:

  A、殷商;  B、隋代;  C、東漢;  D、周代。

【A】

有關中醫外科最早的文字記載始於:

  A、殷商;  B、周代;  C、東漢;  D、晉代;  E、隋代。

【A】

明代最有成就的中醫外科學著作是:

  A、《外科正宗》;  B、《瘍科心得集》;  C、《外科大成》;

  D、《外科全生集》;  E、《霉瘡秘錄》。

【A】

明代最有影響的中醫外科學著作是:

  A、《外科正宗》;  B、《瘍科心得集》;  C、《外科大成》;

  D、《外科全生集》;  E、《霉瘡秘錄》。

OK

明清時期,中醫外科三大流派的學術特點如何?

【】

明清時期,中醫外科出現了不同流派,其「正宗派」以陳實功的哪一著作為代表:

  A、《劉涓子鬼遺方》;  B、《外科理例》;  C、《外科正宗》;  D、《外科樞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