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慢性腰部勞損﹝Chronic_back_sprain﹞:

【解剖】:

參與腰部功能活動的肌肉主要有五組:

 前屈肌:腹直肌﹝abdomen_m.﹞、腰大肌﹝greater_psoas_m.﹞,

 後伸肌:骶棘肌,

 側屈肌:骶棘肌、腰大肌﹝greater_psoas_m.﹞和腰方肌﹝Quadratus_lumborum_m.﹞,

 旋轉肌:橫突棘肌﹝Transversospinales_m.﹞即多裂肌﹝Multifidi_m.﹞。

※腹直肌﹝abdomen_m.﹞起自第5~7肋軟骨外面和劍突前面,向下止於恥骨脊及恥骨聯合前面;

 腰大肌﹝greater_psoas_m.﹞起於各腰椎間盤側面、椎間盤毗鄰的腰椎體側方的下緣與上緣、同一椎體上、下緣之間的腱性弓和各腰椎橫突根的下緣,肌束經腹股溝韌帶後方、髖關節前方向下集中移行為堅強的腱,止於股骨小轉子;

 骶棘肌緊列於棘突外側,下迄骶骨上達枕骨,沿途均有起止,它以總腱及肌束起於骶骨背面,髂脊﹝iliac_crest﹞後部、腰椎棘突及胸腰筋膜,肌向上分為外側、中部及內側三列縱行的肌柱,外側列附著於肋骨,稱為髂肋肌,中間列附著於橫突稱為最長肌,內側列附著於棘突稱為棘肌,最薄弱;腰方肌﹝Quadratus_lumborum_m.﹞位於腹後壁腰椎兩側,它起於髂脊﹝iliac_crest﹞後分內唇、髂腰韌帶﹝Iliolumbar_lig.﹞以及下位3~4個腰椎橫突,肌束上行,止於第12肋內側半下緣、上位4個腰椎橫突及第12胸椎體;

 橫突棘肌﹝Transversospinales_m.﹞位於豎脊肌的深面,由許多斜行的肌束組成,分別起自下位椎骨的橫突,斜向上內一定距離,止於椎骨的棘突。

腰背筋膜位於背部,居於淺、深肌之間較薄,到腰部致密,分淺、中、深三層。

 淺層最為強厚,覆蓋骶棘肌,向內側附著於腰椎棘突、骶中脊及棘上韌帶﹝supraspinous_lig.﹞,向下與髂脊﹝iliac_crest﹞和骶外側脊處的骨膜融合;

 中層位於骶棘肌深面,向內側附著於腰椎橫突尖和橫突間韌帶﹝intertransverse_lig.﹞,向下至髂脊﹝iliac_crest﹞,向上至第12肋下緣;

 深層覆蓋于腰方肌﹝Quadratus_lumborum_m.﹞前面,其內側緣附著於腰椎橫突的前面,下至髂腰韌帶﹝Iliolumbar_lig.﹞和髂脊﹝iliac_crest﹞,上端形成外側弓狀韌帶。

腰部的主要韌帶有:

 棘上韌帶﹝supraspinous_lig.﹞,是一條連接棘突的堅強韌帶,起自頸7棘突至骶中脊,在腰部發育良好,附著於棘突末端的後方及兩側,能控制脊柱過度前屈;

 棘間韌帶﹝interspinous_lig.﹞,位於二棘突間的較深處,不如棘上韌帶﹝supraspinous_lig.﹞堅韌,附著於下一椎板之上緣及椎骨棘突的基底,朝上後至上一椎骨的棘突,朝前與黃韌帶融合,其胸部者短,腰部者厚而長;

 橫突間韌帶﹝intertransverse_lig.﹞張於鄰位橫突之間,分內外兩部,在上腰椎橫突間隙,外側部發育不良,僅為薄的筋膜層,在下兩個腰椎橫突間隙,參與構成髂腰韌帶﹝Iliolumbar_lig.﹞,在腰5與骶1間,橫突間韌帶﹝intertransverse_lig.﹞即髂腰韌帶﹝Iliolumbar_lig.﹞的腰骶部。

【病因病理】:

本病部分因急性腰扭傷﹝acute_back_sprain﹞遷延而來,因急性扭傷後未經及時適當的治療,損傷組織未得以充分修復,局部慢性炎症並形成纖維化及疤痕組織; 部分因長期積累性損傷造成,因長期處於不良姿勢工作(如持續彎腰負重)、或長時間從事緊張繁重的工作,使腰部軟組織水腫、缺血、纖維變性、增厚或攣縮; 部分因外感風寒濕邪而致,如汗出當風、久居濕地、季節變換不及時添衣等,這種不良刺激可使腰部肌肉失去彈性、痙攣、出現疼痛並因能量消耗增加而產生較多的代謝產物,另一方面寒冷又使血管收縮,不利於代謝產物的排出,亦不利於肌肉的營養供應,日久使肌肉出現纖維變性;另外,腰骶椎的先天變異是形成慢性勞損的內在因素。

【診斷】:

本病一般病程較長並反復發作,多表現為一側或雙側腰部大面積疼痛、酸脹不舒、沉重發緊、乏力,酸痛可沿下肢外側向下放射,病人常常不能準確指出疼痛部位,局部喜溫怕冷,疼痛每於勞累、受涼、天氣變化、情緒緊張而加重。

一般不伴有活動功能障礙,但活動時多伴有酸痛不適感。

查體:可在第三腰椎橫突、腰骶關節間隙、髂後上棘﹝PSIS﹞與脊柱之間等部位觸及壓痛或酸脹,並可在局部觸及條索、腫脹,一般不伴有明顯的肌肉痙攣﹝Muscle_spasm﹞。

X光檢查:可見腰骶椎先天變異或骨質增生。

【治療】:

反阿是穴治療:本病反阿是穴的取法與急性腰扭傷﹝acute_back_sprain﹞的方法基本一致。部分病人還可在患側腹股溝下緣股動脈外側的髂腰肌﹝iliopsoas_m.﹞上找到反阿是穴,使用較長的毫針(芒針)、深刺2~4寸(注意避開股動、靜脈),並使酸脹溫熱的針感上達腰部、下傳至膝前外部或足外側部、向後透至臀外上部;或在髂前上棘﹝ASIS﹞內側緣(五樞穴附近)、以3寸毫針斜向後內方15°左右深刺髂肌,可獲得類似針感,適於下腰部伴臀外側疼痛的病人。

推拿時注意在反阿是穴上治療的同時,必須做整個腰、背部肌肉的充分放鬆,並選做臀中肌﹝Gluteus_medius_m.﹞、臀大肌﹝Greater_gluteus_m.﹞、髂腰肌﹝iliopsoas_m.﹞的放鬆。

慢性腰部勞損﹝Chronic_back_sprain﹞多屬肝腎虧虛,一般均伴有局部畏冷、喜溫喜按,可使用火針在反阿是穴或局部正反穴點刺治療,或施用毫針的欲行刺法和遊巷刺法,或用艾灸。亦可輔用熱敷、藥熨。還可選用大椎、命門等穴。

針刀治療:局部消毒後,將針刀刀口線平行於肌纖維走向刺入反阿是穴或正反穴內,做縱向的鬆解2~3次後出針。 術畢以創可貼粘貼針口。

傳統取穴:可選用腎俞、命門、養老、委中、太溪、昆侖、大杼等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