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踝關節扭傷是臨床上常見的損傷之一,是由於行走時不慎踏在不平物上或騰空後足蹠屈落地,足部受力不均,而致踝關節突然內翻或外翻而造成踝部軟組織損傷。中醫稱為「踝縫傷筋」。包括踝部韌帶、肌腱、關節囊等軟組織的損傷,但主要是指韌帶的損傷。任何年齡均可發生本病,尤以青壯年更多見。

 

【生理解剖】:

踝關節是由脛腓骨下端和距骨滑車組成。脛骨下端內側向下的骨突稱為內踝,後緣稍向下突出稱後踝,腓骨下端向下突出稱外踝。外踝細長,較內踝長約lcm,且位於內踝後約lcm。三踝構成踝穴,可容納距骨。距骨分頭、頸、體三部,共有六個關節面。距骨體前寬後窄,其上面的鞍狀關節面與脛骨下端的凹形關節面相接,其兩側關節面與內、外踝關節面相嵌合。

 

脛腓骨下端被堅強有彈性的骨間韌帶、下脛腓前、後韌帶及橫韌帶連接在一起,以保証踝關節的穩定。踝關節囊前後鬆弛而兩側較緊,其前、後韌帶薄弱而內、外側韌帶較堅強。內側副韌帶又稱三角韌帶,起自內踝,向下呈扇形附著於舟狀骨、距骨前內側、跟骨載距突和距骨後內側,且十分堅強,故不易損傷。外側副韌帶呈束狀,分前、中、後三束。前束為距腓前韌帶,起自外踝前緣,向前下方止於距骨頸;中束為跟腓韌帶,起自外踝尖端,向下止於跟骨外側面的隆起處;後束則為距腓後韌帶,起自外踝內後緣,水準向後止於距骨後突,外側副韌帶不如內踝韌帶堅強,故極易損傷。踝關節周圍有許多肌腱包繞,卻缺乏肌肉和其他軟組織。前面有脛前肌腱和伸拇、伸趾長肌腱,後面主要為跟腱,內側有脛後肌腱,屈拇和屈趾長肌腱,外側有腓骨長、短肌腱。

 

踝關節的功能主要是屈伸活動和持重。一般背伸可達20°~30°,蹠屈達40°~50°。當踝關節背伸時,腓骨外旋上升並向後移動,踝穴相應增寬1、5~2mm,以容納較寬的距骨體前部,同時下脛腓韌帶相應緊張,距骨關節面與內、外踝關節面緊密相貼,踝關節較穩定。當足蹠屈時,距骨體較窄部分進入到踝穴,腓骨內旋下降並向前移動,踝穴變窄,距骨與兩踝關節面雖然相接觸,但此時下脛腓韌帶鬆弛,踝關節相對不穩定,則易發生踝部韌帶扭傷,尤其是外側副韌帶的損傷。

 

【病因病機】:

踝關節扭傷多是由於行走時不慎踏在不平的路面上或騰空後足蹠屈落地,足部受力不均,而致踝關節突然過度內翻或外翻而造成踝關節扭傷。


 

根據踝部扭傷時足所處位置的不同,可以分為內翻損傷和外翻損傷兩種,其中尤以蹠屈內翻位損傷最多見。

 

內翻位扭傷時,多造成踝部外側的距腓前韌帶和跟腓韌帶損傷,距腓後韌帶損傷則少見。

 

外翻位扭傷多損傷踝部內側的三角韌帶,但由於三角韌帶較堅韌,一般不易造成韌帶的損傷而常常發生內踝的撕脫骨折。

當踝關節的內、外翻及旋轉活動超過了踝關節的正常活動範圍及韌帶的維繫能力時,則首先造成韌帶的撕裂傷或韌帶附著部位的撕脫骨折。如果將關節附近的脂肪組織及斷裂的韌帶嵌入關節間隙中,則使關節腔內及皮下發生瘀血,韌帶全部斷裂時可合並踝關節的脫位。

 

【臨床表現】:

患者多有急性扭傷史。損傷後局部疼痛,尤以內、外翻活動及行走的疼痛明顯。輕者可見局部腫脹,重者則整個踝關節均腫脹。踝部的軟組織較少,損傷後常可引起局部血管破裂,見皮下瘀血明顯,尤其是在傷後2~3天,皮下瘀血青紫更為明顯,主要表現為跛行,走路時患足不敢用力著地,踝關節活動的損傷部位疼痛而致關節活動受限。

 

【檢查】:

(一)踝關節被動內、外翻並蹠屈時,局部疼痛劇烈。如足內翻蹠屈時,外踝前下方發生疼痛,且有明顯局部壓痛。

(二)X光檢查,可除外踝部的撕脫骨折、脫位等。被動強力使足內翻或外翻位,在此應力下拍攝X光片,可見踝關節間隙明顯不等寬或距骨脫位的徵象,則提示韌帶完全斷裂。

 

【診斷】:

本病有明顯外傷史,局部症狀典型,加之相關檢查,一般不難確診。

 

【鑒別診斷】:

踝部骨折:踝部扭傷更明顯,局部腫脹嚴重,疼痛更劇烈,踝關節功能活動喪失,不能行走。骨折處嚴重壓痛,有時可觸及異常活動或骨擦音。X光片或CT檢查可確診。

 

【治療】:

(一)治療原則:急性期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慢性期宜理筋通絡,滑利關節。

(二)取穴及部位:承山、昆侖、足三裏、太溪、絕骨、解溪、太沖等穴。

(三)主要手法:新鮮踝關節扭傷宜採用點、踝關節搖、拔伸、捋順及戳按法等。陳舊性踝關節扭傷宜採用按揉、捋、拔伸、擦及踝關節搖法等。

(四)操作方法:

l.新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治療手法

(1)患者側臥,傷肢在上,助手用雙手握住患者傷側小腿下端,固定肢體,醫生用雙手相對拿住患足,兩手拇指按住外側傷處,環轉搖晃踝關節8次;用力將足蹠屈並內翻位拔伸,然後將足外翻,拇指在傷處進行戳按,反復5次。

(2)患者正坐,醫生坐在其對面,用一手由外側握住患足足踝部,拇指按壓於傷處,另一手握住患足蹠部,作踝關節環轉搖法10次;在拔伸狀態下將足蹠屈後背伸,按壓傷處的拇指則用力向下戳按,反復4次。

(3)點上述各穴約3分鐘,以有酸脹感為佳,結束治療。將足外翻位固定一周,可配合外敷消腫止痛中藥。

 

2、新踝關節內側韌帶損傷治療手法

(1)患者側臥,傷肢在下,助手用雙手握住患者傷側小腿下端,固定肢體,醫生用雙手相對拿住患足,兩手拇指按住內側傷處,環轉搖晃踝關節8次;用力將足外翻位拔伸,然後將足內翻,拇指在傷處戳按,反復5次。


 

(2)患者正坐,醫生坐在其對面,用一手由內側握住患足足跟部,拇指按壓於傷處,另一手握住患足蹠部,作踝關節環轉搖法10次;在拔伸狀態下將足內翻後背伸,按壓傷處的拇指則用力向下戳按,反復4次。

(3)點上述各穴約3分鐘,以有酸脹感為佳,結束治療。將足內翻位固定1周,可配合外敷消腫止痛中藥。

 

3、踝扭傷恢復期(或慢性期)治療手法

(1)準備手法:患者仰臥,醫者用一手由內側握住患足足跟部,另一手握住患足蹠部,作踝關節環轉搖法數次。

(2)治療手法:接上,用拇指按揉踝周痛點約2分鐘,接著雙拇指順肌腱韌帶的走向推捋10次;然後,患側膝關節伸直,一助手用雙手握住患者傷側小腿下端,固定肢體,醫生用雙手相對拿住患足,用力持續拔伸踝關節,並在患踝有鬆動感時,行頓拉一下,如有彈響聲則更佳。

(3)結束手法:最後,擦熱踝部。

 

【其他方法】:

外固定、封閉、外敷中藥、針灸、理療等。

 

【注意事項】:

(一)如果踝關節韌帶損傷輕者可用綳帶或膠布將踝關節固定於韌帶鬆弛位。即外側副韌帶損傷將足外翻位固定,內側副韌帶損傷將足內翻位固定。韌帶撕裂嚴重者,也可採用石膏托按上述方法固定之,約3周左右拆除外固定即可。

(二)外固定期間,應練習足趾的屈伸活動和小腿肌肉收縮活動。拆除外固定後,要逐漸練習踝關節的內、外翻及蹠屈、背伸活動,以預防粘連、恢復踝關節的功能。

(三)注意踝部保暖,避免重複扭傷。

 

【按語】

踝關節扭傷多有外傷史,因此在治療前應排除骨折與脫位以及有無韌帶斷裂,同時還要觀察局部腫脹是否嚴重,若有上述情況則應暫不作手法治療,應等腫脹消退或骨折、脫位痊癒後方可採用手法治療。

 

 

 

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