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是通過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經絡、穴位、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況,來達到治病目的的。各種手法從表面上看是一種機械性力的刺激,但熟練而高超的手法便產生了「功」,這種功是醫生根據具體病情,運用各種手法技巧而操作的,一方面直接在人體起著局部治療作用;另一方面還可以轉換成各種不同的能量和資訊,遇過神經、體液等系統,對人體的神經、循環、消化、泌尿、免疫、內分泌、運動等系統及鎮痛機制都有一定的影響,從而治療不同系統的疾患。

 

一、對神經系統的作用機理

因手法不同,用力輕重,操作時間長短,施治部位、經穴之不同,都會對神經系統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

 

推拿對神經系統有一定的調節作用。手法刺激可通過反射傳導途徑來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

 

例如較強的手法刺激健康人的合穀穴和足三裏穴後,發現腦電圖中「α」波增強,說明強手法的經穴推拿能引起大腦皮層的抑制;在頸項部施用有節律性的輕柔手法可使受試者腦電圖出現「α」波增強的變化,表明大腦皮層的電活動趨向同步化,有較好的鎮靜作用,可以解除大腦的緊張和疲勞狀態;對腦動脈硬化患者的腦電阻圖進行觀察,發現治療後,其波幅增加,流入時間縮短,改善了腦動脈搏動性供血。

 

經研究發現,輕柔的推拿手法可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如頸項部用輕柔手法操作後,腦血流量顯著增加;如用肌電圖測定頸椎病患者頸部兩側肌肉的放電情況,發現手法治療後,患者緊張性肌電活動消失或明顯減少,故患者常在推拿治療後感到神清氣爽,精神飽滿,疲勞消除;用肌電圖觀察手法治療急性腰扭傷的患者,其腰部肌肉神經的電生理變化情況,也得出了上述結論。

 

失眠患者接受推拿治療時,常常在推拿過程中即可進入睡眠狀態;嗜睡患者在推拿後可感頭清目明,精力充沛。該現象和推拿手法對神經系統產生的抑制與興奮作用是分不開的。不同的推拿手法對神經系統的作用也不同,如提、彈、叩擊手法起興奮作用,表面撫摸則起抑制作用。同一手法,若運用的方式不同,如手法頻率的快慢,用力輕重,時間長短等,其作用也不同,如輕的、短時間的手法可改善大腦皮層的機能,並通過植物神經反射,調整疲勞肌肉的適應性和營養供求狀況;強的、長時間的手法則起相反的效果。

 

在沿神經走行方向按壓時,可使神經暫時失去傳導功能,起到局部鎮痛和麻醉作用。在缺盆穴處的交感神經星狀結處按壓,能使瞳孔擴大,血管舒張,同側肢體皮膚溫度升高;按壓下腹部和捏拿大腿內側,可引起膀胱收縮而排尿,尿量增加,機體內的蛋白分解物——尿酸、尿素等同時排出體外,尿中氮的排泄量也隨之增加。

 


 

各種推拿手法的刺激部位和治療穴位,大多分佈在周圍神經的神經根、神經幹、神經節、神經節段或神經通道上。手法的刺激作用,可改善周圍神經裝置及傳導徑路,可促使周圍神經產生興奮,以加速其傳導反射。如振顫法可使脊髓前角炎患者對感應電流不產生反應的肌肉,重新產生收縮反應,已消失的膝腱反射和跟腱反射重新出現。同時手法還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神經營養狀況,促使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恢復的作用。另外,手法還具有改變同一節段神經支配的內臟和組織的功能活動,促使其加強或改善的作用,如手法刺激第五胸椎,可使賁門括約肌擴張,而刺激第七胸椎,則其作用相反。

 

各種手法用力之輕重不同,將對神經產生強弱不同的作用,而引起不同的反應。

例如

輕度用力的手法,其刺激作用軟弱而柔和,可使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抑制且產生輕鬆舒適之感,具有放鬆肌肉、緩解痙攣、鎮靜止痛的作用;

 

重度用力的手法,其刺激作用較強烈,可使中樞神經系統產生興奮,且產生酸、麻、脹重感,可促使精神振奮,肌肉緊張,呼吸心跳及胃腸蠕動加快,腺體分泌增強等。過強過長時間的重度手法雖易使神經興奮,但很快可轉入抑制狀態,故患者可有疲勞思睡的感覺。

 

二、對循環系統的作用機理

推拿治療具有擴張血管,增強血液循環,改善心肌供氧,加強心臟功能,從而對人體的體溫、脈搏、血壓等產生一系列的調節作用。

 

(一)對血管的作用機理

1、擴張毛細血管:

各種推拿手法對血管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促使毛細血管擴張,使儲備狀態下的毛細血管開放。實驗証明,推拿可引起一部分細胞內的蛋白質分解,產生組織胺和類組織胺物質,使毛細血管擴張開放。說明推拿手法不僅能使毛細血管的開放數量增加,而且直徑和容積也擴大,滲透性能有所增強,增加了血流量,改善了肢體循環,因而大大地改善了局部組織的供血和營養。施行大面積的推拿手法治療可使全身血液得以重新分配,降低血流阻力,減輕內臟瘀血,有助於靜脈回流,降低中央動脈的壓力,減輕心臟負擔。

 

2、促進血管網重建:

將跟區切斷後再縫合,術後進行推拿治療,發現治療組跟腱斷端間有大量的小血管生成,而對照組僅跟腱周圍組織中有一些管壁增厚並塌陷的小血管,血管中還有血栓形成,可見推拿能促進病變組織血管網的重建。

 

3、恢復血管壁的彈性功能:

推拿手法對人體體表組織的壓力和所產生的摩擦力,可大量地消耗和清除血管壁上的脂類物質,減緩了血管的硬化,對恢復血管壁的彈性,改善血管的通透性能,降低血液流動的外周摩擦力,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總之,推拿治療對血管的作用,除了刺激作用之外,與血管本身的機能狀態以及人體整體的機能狀態,都有一定的密切關系。

 


 

(二)對血液循環的作用原理

1、加進血液流動:

推拿手法雖作用於體表,但其壓力卻能傳遞到血管壁,使血管壁有節律地被壓癟、復原,當復原後,受阻的血流驟然流動,使血流旺盛,流速加快。但由於動脈內壓力很高,不容易壓癟,靜脈內又有靜脈瓣的存在,不能逆流,故實際上是微循環受益較大,使血液從小動脈端流向小靜脈端的速度得到提高。微循環是血清與組織間進行物質及氣體交換的場所,而動脈、靜脈只是流通的管道,可見促進微循環內的血液流動,對生命具有重要意義。例如用推拿治療頸椎病,發現椎動脈血流圖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幅升高,說明推拿可緩解椎動脈受壓程度,使椎動脈中血液流動的速度加快,從而改善了腦血管的充盈度;推拿在單側委中穴上操作,可引起雙側小腿血流量增加;通過血流動力流變學參數來測定推拿後的作用,發現推拿能使脈率減慢,每搏輸出量增加,從而有節省心肌能量消耗,提高心血管機能,改善血液循環等作用。

 

2、降低血液粘稠度:

在瘀血狀態下,由於血液流速降低,而使血液粘稠度增高,粘稠度的增高又進一步使流速降低,二者如此惡性循環,終使血液凝集、凝固。通過推拿手法有節律的機械刺激,迫使血液重新流動及提高血液流速,從而降低了血液粘稠度,使流速與粘稠度之間進入良性循環狀態。

 

總之,推拿治療通過放鬆肌肉,改變血液高凝、粘、濃聚狀態,可加快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和腦循環,因此,可廣泛地用於治療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等疾病。

 

(三)對心臟功能的作用機理

推拿手法對心率、心律、心功能都有調節作用。研究証實,推拿可使冠心病患者的心率減慢。由於心率減慢,心臟做功減輕,氧耗減少,同時還可使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收縮力增加,舒張期延長,使冠狀動脈的灌注隨之增加,從而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狀態,緩解了心絞痛的症狀。手法按揉靈台、神道穴治療心絞痛,心電圖恢復正常者可達3330%。手法按揉心俞、肺俞、內關、足三裏穴可以治療心肌炎後遺症,緩解胸悶、心慌等症狀。指壓腕背陽池穴能治療房室傳導不完全性阻滯而引起的心動過緩。

 

總之,推拿對心臟功能的作用機理,主要是與降低外周阻力,改善冠狀動脈供血,提高心肌供氧,減輕心臟負擔,改善心臟功能有關。

 

(四)對血壓的作用機理

推拿後人體肌肉放鬆,肌肉緊張緩解,引起周圍血管擴張,循環阻力降低,從而減輕心臟負擔,並通過對神經、血管、血流改變的調節作用,從而影響人體的血壓。有人對46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進行推拿後,發現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動脈壓均有明顯下降,與治療前相比P0001,且外周總阻力下降率達8043%,血管順應性改善率達782%,心搏出量增加,射血分數增高,心肌耗氧量減少率達804%,從而達到降低血壓和改善臨床症狀的目的。

 

研究証實,對高血壓病人進行推拿治療,確能降低其血壓,經過多次推拿治療後,可使血壓恆定在一定水準。

 

此外,推拿合穀穴有明顯的升壓作用,推拿次數多,其血壓上升幅度大且平穩。停止推拿操作,即使血壓下降,其速度也較緩慢。

 

可見,推拿手法對血壓的影響(及降壓作用機理),與降低周圍總阻力,改善血管順應性,以及通過節段神經的傳導反射而起的調節作用等因素有關。

 

三、對消化系統的作用機理

推拿對消化系統有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兩個方面。

直接作用,是指手法的直接作用力,可促使胃腸管腔發生形態改變和運動,促使其內容物的運動和變化,即促使胃腸蠕動速度的加快和力量的加大,從而加快(或延緩)胃腸內容物的運動排泄過程。

 

間接作用,是指手法的良性刺激,通過神經、經絡的傳導反射作用,可增強胃腸的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促進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加強消化系統的功能。

 


 

(一)對胃腸蠕動的作用機理

推拿的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都可刺激到胃腸,使平滑肌的張力、彈力和收縮能力增強,促進胃腸蠕動。

 

推拿手法直接刺激穴位,可增強胃壁的收縮能力,如推拿中脘、脾俞、胃俞等穴位治療胃下垂患者,經鋇餐檢查,大部分輕、中度患者胃下垂程度均有明顯改善,有的甚至恢復正常;如持續用力按壓中脘穴,可引起胃壁蠕動加快,甚至痙攣而出現惡心嘔吐;直接刺激腹部,可增強腸蠕動,如持續用力按壓氣海穴,可引起腸蠕動加快,甚至引起腸痙攣,並使腸中氣體和糞便迅速排出體外。同時,有的實驗還証明,推拿對胃蠕動有雙向調節作用,即原來表現胃蠕動次數多的可以減少,使排空延長;原來表現胃蠕動次數少的能增加,使排空加速。推拿所起的作用,與胃的功能狀態有關,穴位有相對的特異性,例如推脾經有明顯的促進胃運動作用,而逆運內八卦,對胃運動的調節作用,往往是雙向的,即胃腸蠕動處於亢進狀態時(如胃腸痙攣),推拿可使其轉入抑制狀態(即緩解其痙攣);而當胃腸蠕動處於緩慢抑制狀態時,推拿則可使其蠕動增強。

 

(二)對胃腸分泌吸收功能的作用機理

推拿手法的刺激信號,通過植物神經的反射作用,使支配內臟器官的神經興奮,促使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同時推拿手法能改善胃腸血液淋巴的循環,而加強了胃腸的吸收功能。例如推補脾經後,胃液酸度有明顯增加,而胃液分泌量的變化則不明顯。運用推拿手法治療疳積患兒,其尿澱粉酶由治療前的4703200ū提高到治療後的57+ 41ū。捏脊療法可以提高對蛋白質、澱粉的消化能力,增加小腸吸收功能,促進食欲,增強脾胃功能,對小兒疳積有很好的治療作用。運用捏脊與按揉足三裏相結合的方法,亦可以對脾虛泄瀉患兒小腸功能有影響,患兒較低的木糖排泄率經推拿後較前增加。

 

此外,推拿可促進膽汁排泄,降低膽囊張力;抑制膽囊平滑肌痙攣,從而取得緩解膽絞痛的作用,超聲波檢查結果可以証實上述病症的手法治療作用。

 

四、對泌尿系統的作用機理

推拿手法可調節膀胱張力和括約肌功能。如按揉腎俞、丹田、龜尾、三陰交等穴位可以治療小兒遺尿症,又可治療尿瀦留。動物實驗証實,按揉半清醒狀態下的「膀胱俞」,可使平靜狀態的膀胱收縮,內壓升高。

 

五、對免疫系統的作用機理

推拿可以調節免疫功能。如對實驗性接種腫瘤的小白鼠選取中脘、關元、足三裏穴進行手法治療。發現推拿能抑制實驗性小白鼠移植性腫瘤細胞的增殖,且治療組推拿後其一般狀況明顯好於對照組;同時又對小白鼠的免疫功能進行了測定,發現治療組的自然殺傷細胞值明顯高於對照組,說明推拿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發揮抑制腫瘤細胞的作用。又如對健康者背部足太陽膀胱經處施用平推法10分鐘,可以使白細胞的吞噬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淋轉率、補體效價也增高。對苯污染造成的白細胞減少症患者,選用足三裏、「四花穴」等穴進行推拿治療後,其白細胞總數增加,白細胞吞噬指數升高,患者的臨床症狀和體徵亦得改善。此外,臨床上應用推鼻旁、摩面、按揉風池、振四肢等防治感冒的,效果亦很好。

 


 

六、對內分泌系統的作用機理

對糖尿病患者行按揉脾俞、膈俞、足三裏、擦背部足太陽膀胱經並配合少林內功鍛煉後,部分患者的胰島功能增強,血糖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尿糖轉陰,「三多一少」的臨床症狀有明顯改善。在患者頸35棘突旁尋找敏感點,施用一指禪推法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可以使其心率較手法治療前有明顯減慢,其他症狀和體徵都有相應改善。推拿還具有增高血清鈣的作用,治療因血鈣過低所引起的痙攣。對佝僂病患者施用掐揉四縫穴、捏脊等推拿手法治療後,其血清鈣、磷均有上升,有利於患兒骨骼的發育和生長。

 

七、對運動系統的作用機理

人體肌肉、肌腱、筋膜、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受到撞擊、扭轉、牽拉或不慎跌僕閃挫,或勞累過度、持續活動、經久積勞等因素所引起的損傷,而無骨折、脫位、筋斷及皮肉破損的,均為軟組織損傷,推拿治療對這一類軟組織損傷的運動系統疾病具有以下獨特的療效。

 

(一)改善肌肉的營養代謝

肌組織可因運動過度而發生變性、壞死、結構紊亂等病理改變,推拿手法的直接或間接作用,可促進肌纖維的收縮和伸展活動,肌肉的活動又可促進血液、淋巴等體液的循環活動,從而改善了肌肉的營養狀況增強了肌肉的張力、彈力和耐受力。但肌肉的主動運動,會消耗能量、消耗氧,產生乳酸等有害代謝物質;而使組織液變為酸性,可產生局部組織的酸中毒,出現酸脹疲勞。運用推拿手法可促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氧及營養物質,並將組織液中的乳酸等有害代謝產物吸收或排出體外,從而消除肌肉的疲勞,提高肌肉的活力和耐受力。

 

根據「腰背委中求」的循經取穴原則,在足太陽膀胱經的委中、承山及臀部阿是穴等施以按法、揉法等手法,通過神經——體液因素,改變了體內生化過程和酶系統的活動,改善了神經根及神經纖維的微循環,從而使局部組織的營養代謝得以改善,獲得明顯緩解患者腰腿痛症狀的效果。有動物實驗表明,將腓腸肌萎縮型猴子分組觀察,發現未經手法治療的猴子腓腸肌在46周後有明顯的結締組織增生,形成纖維條索狀組織,手法組則不出現或出現少量病變軟組織,其恢復較好。

 

總之,推拿對這些軟組織病的療效,主要是在手法作用下,通過加快局部血液循環,促使滑液分泌增加,改善組織營養來實現的。

 

(二)促進組織修復

臨床上對肌肉、肌腱、韌帶部分斷裂者採用適當的推拿手法理筋,將斷裂的組織撫順理直,有利於減輕疼痛並與斷面生長吻合,因此,推拿手法對損傷組織的修復具有良好的作用。例如將被切斷的跟腱縫合後約2周,開始給予推拿手法治療,發現其能明顯促進跟腱的修復,且其膠原纖維排列的方向亦接近正常的肌腱,結構強度亦高。又如對犬作肌腱修補術後,給予持續性制動或保護性被動活動,通過光鏡、透射電鏡和掃描電鏡觀察對肌腱組織修復的影響,發現保護性被動活動產生的機械分離作用打斷了肌腱修復區域與周圍組織之間的粘連,阻止了鞘管組織的內生,刺激了腱細胞本身的再生,並且還能抑制和消除修復肌腱區域內炎症組織的產生,從而使肌腱修復的結構比制動組更接近於正常,鞘管的恢復也更好,肌腱的機械性能和功能恢復也較制動組好。尚有對肌腱損傷後完全制動與早期被動活動的組織學和生物力學進行研究,發現制動組肌腱損傷區域癒合時間延長,肌腱部發生了一定程度的粘連;早期保護性被動活動組的肌腱表面形態接近於正常,掃描電鏡下僅可見少量粘連形成,沒有發現瘢痕存在,膠原纖維雖還不成熟,但排列與肌腱縱軸平行,並且比制動組的膠原纖維粗大,損傷區域內的細胞數目和血管都明顯少於制動組;同時尚對兩組分別進行了肌腱滑動功能,斷裂力量、強度,以及能量吸收進行了實驗,發現被動活動組的以上各種指標均優於制動組。由此說明推拿手法可以幫助損傷組織的修復。

 

(三)分離、鬆解粘連

軟組織損傷後,瘢痕組織增生,互相粘連,對神經血管束產生卡壓,是導致疼痛與運動障礙的重要原因。運動關節類推拿手法可間接鬆解粘連,而按、揉、彈、撥等手法則可直接分離筋膜、滑囊之粘連,促使肌肉、韌帶放鬆,起到鬆動關節的作用。如對關節活動障礙的肩關節周圍炎患者,在肩髃、肩貞等穴位施以按、揉、撥等手法並配合適當的被動運動,經過一定階段的治療後,患者的肩關節活動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些患者則完全恢復了正常。有人用肩關節造影觀察到手法對肩關節粘連的作用時,發現手法治療後,肩關節囊粘連鬆解。由此証明,推拿手法對分離、鬆解粘連具有一定的作用。

 


 

(四)糾正錯縫(解剖位置異常)

由急性損傷所導致的骨錯縫、筋出槽是許多軟組織損傷的病理狀態,運用各種整復手法,使關節、肌腱各入其位,解除了對組織的牽拉、扭轉、壓迫刺激,使疼痛消失,故推拿對此有顯著作用。例如,脊柱後關節急性錯位,其棘突偏歪引起關節囊和鄰近韌帶損傷,功能障礙,推拿治療可迅速糾正錯位;推拿對脊柱後關節滑膜嵌頓,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有人用X光片証實,對環樞關節錯位的患者,施用頸椎旋轉復位法或旋轉拔伸復位法,可以恢復環樞關節的正常解剖結構。臨床資料表明,推拿可治療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滑脫、顳頜關節脫位、肩關節脫位、肘關節脫位、小兒橈骨頭半脫位、脊椎後關節紊亂、骶髂關節錯縫、恥骨聯合分離症等病症。一些腰椎滑脫的患者經過推拿手法治療後,其上下椎體的位置異常情況得到恢復。

 

(五)改變突出物的位置

推拿對改變突出物的位置具有一定的作用。大量的臨床資料証明,大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在接受推拿手法治療後,可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之間的空間關系,從而使疼痛得到消除或減輕。屍體研究証實,推拿手法可以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相對位置,從而為臨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提供了實驗証據。對關節內軟骨損傷以致關節交鎖不能活動者,通過適當的推拿手法,使嵌頓的軟骨板回納,解除關節交鎖。

 

(六)解除肌肉痙攣

推拿手法具有很好的放鬆肌肉的作用。肌肉痙攣是一種自然的保護機制,但持久的肌肉痙攣可擠壓穿行於其間的神經血管,形成新的疼痛源。推拿手法直接放鬆肌肉,解除肌肉痙攣的機理有三個方面:

加強局部循環,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致痛物質含量下降;

在適當的手法刺激作用下,局部組織的痛閾提高;

將緊張或痙攣的肌肉通過手法使其牽張拉長,從而直接解除其緊張或痙攣,也可通過減輕或消除疼痛源而間接解除肌痙攣。

 

由於消除了肌痙攣這一中間病理環節,使疼痛得以減輕,使軟組織損傷得以痊癒。例如,急性腰扭傷患者,推拿前在舒適姿勢下均有不同程度的緊張性肌電活動,但推拿後絕大部分患者的緊張性肌電活動和疼痛隨之消失或減輕;有人報道,對痙攣的肌肉用拉伸手法持續操作2分鐘以上,可刺激肌腱中的高爾基體,誘發反射,從而使疼痛減輕或消失,因此臨床上治療腓腸肌痙攣,醫生常充分背伸踝關節,並在小腿後側處用推拿手法,可迅速解除痙攣。這說明推拿確有解除肌肉痙攣的作用。

 

(七)促進炎症介質分解、稀釋

軟組織損傷後,血漿及血小板分解產物形成許多炎症介質,這些炎症介質有強烈的致炎、致痛作用。在推拿手法作用下,肌肉橫斷面的毛細血管數比手法前增加 40餘倍,微循環中血液流速、流態改善,體內活性物質的轉運和降解加速,炎性產物得以排泄。如對急性腰扭傷患者觀察表明,推拿對腎上腺皮質功能有刺激作用,使白細胞上升,嗜酸性粒細胞減少,並釋放較多的17一羥皮質類固醇,這些物質對消除局部無菌性炎症有重要意義。

 


 

推拿能促進靜脈、淋巴回流,加快物質運轉,也促進了炎症介質的分解、稀釋,使局部損傷性炎症消退。有人通過對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推拿前後血漿中5--羥色胺(5HT)和5--羥色胺的前體色氨酸(TrP)及其代謝產物5--羥吲哚乙酸(5HIAA)含量的測定,發現首次推拿後,患者血漿中的5HT5HIAATrP的含量呈現非常顯著的下降,証明瞭推拿可促進致痛物質的分解、稀釋。另外,動物實驗也証明單肢軟組織損傷的,其血漿中組織胺含量明顯高於損傷前,經推拿「委中穴」1小時,其含量明顯低於治療前,而對照組的組織胺含量此時仍在繼續上升(P005)。

 

(八)促進水腫、血腫吸收

推拿手法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可加快靜脈、淋巴的回流,由於局部腫脹減輕,降低了組織間的壓力,消除了神經末梢的刺激而使疼痛消失,有利於水腫、血腫的吸收。實驗研究表明,在狗的粗大淋巴管內插人套管,可發現推拿後其淋巴流動比推拿前增快7倍;在頸項部施以按、揉、推等推拿手法,對患者的皮膚微循環進行檢測,發現皮膚微循環有明顯改善(P001)。

 

八、鎮痛的作用機理

臨床上有許多疾病,尤其是軟組織損傷,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症狀,即疼痛。推拿手法對於許多疼痛病症,具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如腰椎間盤突出症、急性腰扭傷、肩周炎、網球肘、頸椎病、骶髂關節錯位、梨狀肌損傷綜合症、胃脘痛、痛經、膽囊炎及四肢關節傷筋等病症,運用推拿治療皆能取得良好的鎮痛效果。推拿鎮痛作用的原理,有以下四個方面:

鎮靜止痛。某些疼痛症狀,是由於感覺神經受到惡性刺激,這種惡性刺激的信號傳入大腦皮層,表現為異常興奮狀態,而產生興奮灶。在某些部位或穴位上,使用推拿手法,使之產生一種良性刺激信號,傳入大腦皮層的相應部位,產生新的良性興奮灶,當新的興奮灶足以抑制原有的興奮灶時,便起到鎮靜止痛的作用。

 

解痙止痛。某些疼痛症狀,是由於肌肉遭受到惡性刺激產生痙攣而造成的。使用某些手法,可減輕或消除某些惡性刺激,促使肌肉放鬆,使痙攣得以緩解從而起到解痙止痛的作用。

 

消腫止痛。某些疾病或損傷,造成一定部位的出血或組織液的滲出,而出現腫脹。由於腫脹的壓迫刺激,而出現疼痛症狀。某些手法,在加強循環的基礎上,促使其血腫、水腫的吸收和消散,從而發揮消腫止痛的作用。

 

活血止痛。某些部位的氣滯血瘀,也可引起該部位的疼痛。運用某些手法可促使毛細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營養供給,加速有害物質的吸收、排泄等,通過活血化瘀,而起到活血止痛的作用。

 

在臨床運用中,往往是幾種止痛機制相互為用,相互協同而發揮其作用的,因此很難截然分開。推拿的鎮痛作用,以往的解釋,雖有鎮靜止痛,解痙止痛,消腫止痛,活血止痛及散風止痛,理氣止痛,消炎止痛等,但真正的鎮痛作用機理,並非能用「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簡單道理所能解釋得了的。運用現代生化檢查實驗方法,研究推拿手法對人體內某些物質的實質性改變,以探求手法鎮痛的作用機理,是証實手法鎮痛作用機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綜合國內外的研究情況,主要從推拿促使體內止痛物質內啡肽增加、體內致痛物質的含量減少(調節5-羥色胺的代謝、促使乙醯膽鹼分解和失活、促使外周血漿中的兒茶酚胺下降而尿中的兒茶酚胺升高)、恢復細胞膜巰基及鉀離子通道結構的穩定性及推拿對神經系統產生的抑制調節作用等方面對推拿鎮痛作用進行研究,其結果提示推拿手法能引起、激發神經、體液調節機能等一系列的改變,影響到體內與疼痛相關的神經介質、激素的分泌代謝和化學物質的衍化釋放過程,從而起到鎮痛作用。

 

 

 

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