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津液病證-積聚﹝abdominal_mass﹞:

積聚﹝abdominal_mass﹞:

 是由於體虛復感外邪,情志﹝emotion﹞、飲食所傷﹝injury_due_to_diet﹞,以及它病日久不癒等原因引起的,以正氣虧虛,臟腑﹝zang-fu_viscera﹞失和,氣滯、血瘀、痰濁﹝Phlegm_turbidity﹞蘊結腹內為基本病機,以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為主要臨床特徵的一類病證。

積聚﹝abdominal_mass﹞:

 是涉及腹腔臟器多種疾病,而在臨床又比較常見的一類病證。

 經過長期的臨床實驗,中醫學對積聚﹝abdominal_mass﹞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論認識,尤其是扶正祛邪﹝Strengthening_vital_qi_to_eliminate_pathogenic_factor﹞、攻補兼施的治療思想及有關的一系列方藥,對減輕甚至治癒積聚﹝abdominal_mass﹞病證,具有重要的意義。

積聚﹝abdominal_mass﹞之名,首見於《靈樞‧五變》:「人之善腸中積聚者﹝abdominal_mass﹞,……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

 如此,則腸胃弱,惡則邪氣留止,積聚﹝abdominal_mass﹞乃傷。」

 《內經》裏還有伏梁﹝heart_amassment﹞、息賁﹝lung_amassment﹞、肥氣﹝liver_amassment﹞、奔豚等病名,亦皆屬積聚﹝abdominal_mass﹞範疇。

 在治療方面,《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的「堅者削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等原則,具有一般的指導作用。

 《難經》對積聚﹝abdominal_mass﹞作了明確的區別,並對五臟之積的主要症狀作了具體描述。

 《金匱要略‧瘧病脈證並治》將瘧疾﹝malaria﹞引起的癥瘕﹝concretions_and_conglomerations﹞稱為瘧母,並以鱉甲煎丸治之。

 《諸病源候論‧積聚病諸候》對積聚﹝abdominal_mass﹞的病因病機﹝Etiology_and_Pathogenesis﹞有較詳細的論述,並認為積聚﹝abdominal_mass﹞一般有一個漸積成病的過程,「諸臟受邪,初未能為積聚﹝abdominal_mass﹞,留滯不去,乃成積聚﹝abdominal_mass﹞」。

 《證治準繩‧積聚》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治療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的主張。

《景岳全書‧積聚》則對攻補法的應用作了很好的概括,「治積之要,在知攻補之宜,而攻補之宜,當於孰緩孰急中辨之」。

 《醫宗必讀‧積聚》把攻補兩大治法與積聚﹝abdominal_mass﹞病程中初中末三期有機地結合起來,並指出治積不能急於求成,可以「屢攻屢補,以平為期」,頗受後世醫家的重視。

 《醫林改錯》則強調瘀血在積聚﹝abdominal_mass﹞病機中的重要作用,對活血化瘀方藥的應用有突出的貢獻。

中醫文獻中的癥瘕﹝concretions_and_conglomerations﹞、痃癖以及伏梁﹝heart_amassment﹞、肥氣﹝liver_amassment﹞、息賁﹝lung_amassment﹞等疾病,皆屬積聚﹝abdominal_mass﹞的範疇。

 根據積聚﹝abdominal_mass﹞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西醫的腹部腫瘤、肝脾腫大,以及增生型腸結核、胃腸功能紊亂、不完全性腸梗阻等疾病,當這些疾病出現類似積聚﹝abdominal_mass﹞的證候時,可參閱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Etiology_and_Pathogenesis﹞】:

 01、情志抑鬱﹝mental_depression﹞,氣滯血瘀﹝stagnation_of_qi_and_blood_stasis﹞:

 正如《濟生方‧積聚論治》所說:「憂、思、喜、怒之氣,人之所不能無者,過則傷乎五臟,……留結而為五積。」

 情志﹝emotion﹞致病,首先病及氣分,使肝氣不舒,脾氣鬱結,導致肝脾氣機阻滯。

 繼則由氣及血,使血行不暢,經隧不利,脈絡瘀阻。

 若偏重於影響氣機的運行,則為聚;氣血瘀滯,日積月累,凝結成塊則為積。

 02、酒食內傷,滋生痰濁﹝Phlegm_turbidity﹞:

 由於飲酒過度,或嗜食肥甘厚味、煎撙辛辣之品;或飲食不節﹝dietary_irregularities﹞,損傷脾胃,使脾失健運,以致濕濁內停,甚至凝結成痰。

 痰濁﹝Phlegm_turbidity﹞阻滯之後,又會進一步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形成氣機鬱滯,血脈瘀阻,氣、血、痰互相搏結,而引起積聚﹝abdominal_mass﹞。

 亦有因飲食不調,因食遇氣,食氣交阻,氣機不暢而成聚證者。

 03、邪毒侵襲,留著不去:

 寒、濕、熱等多種外邪及邪毒如果長時間地作用於人體,或侵襲人體之後留著不去,均可導致受病臟腑﹝zang-fu_viscera﹞失和,氣血運行不暢,痰濁﹝Phlegm_turbidity﹞內生,氣滯血瘀﹝stagnation_of_qi_and_blood_stasis﹞痰凝,日久形成積聚﹝abdominal_mass﹞。

 正如《諸病源候論‧積聚病諸候》說:「諸臟受邪,初未能成積聚﹝abdominal_mass﹞,留滯不去,乃成積聚﹝abdominal_mass﹞。」

 04、它病轉歸,日久咸積:

 黃疸﹝icterus﹞病後,或黃疸﹝icterus﹞經久不退,濕邪留戀,阻滯氣血;

 或久瘧不癒;

 濕痰凝滯,脈絡痹阻;

 或感染血吸蟲,蟲阻脈道,肝脾氣血不暢,脈絡瘀阻。

 以上幾種病證,日久不癒,均可轉歸演變為積證。

情志抑鬱﹝mental_depression﹞,飲食損傷,感受邪毒及它病轉歸是引起積聚﹝abdominal_mass﹞的主要原因。

 其中,情志﹝emotion﹞、飲食、邪毒等致病原因常交錯夾雜,混合致病。

正氣虧虛則是積聚﹝abdominal_mass﹞發病的內在因素,積聚﹝abdominal_mass﹞的形成及演變,均與正氣的強弱密切相關。

 正如《醫宗必讀‧積聚》說:「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

 《景岳全書‧積聚》亦說:「凡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abdominal_mass﹞之病。」

 即是說,積聚﹝abdominal_mass﹞:是正虛感邪、正邪鬥爭而正不勝邪的情況下,邪氣踞之,逐漸發展而成。

 積聚﹝abdominal_mass﹞的發生主要關係到肝、脾兩臟;氣滯、血瘀、痰結是形成積聚﹝abdominal_mass﹞的主要病理變化。

 其中聚證以氣機阻滯為主,積證則氣滯、血瘀、痰結三者均有,而以血瘀為主。

【臨床表現﹝Clinical_Situation﹞】:

積聚﹝abdominal_mass﹞以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為主要臨床表現,但積和聚又分別有不同的臨床特徵,積證大多有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積塊﹝accumulation_lump﹞出現之前,相應部位常有疼痛,或兼噁心﹝nausea﹞、嘔吐﹝vomiting﹞、腹脹﹝abdominal_distension﹞,以及倦怠乏力﹝fatigue﹞,胃納減退等症狀。

 作為積證特徵的腹內結塊,表現為由小漸大,由軟漸硬,固定不移,初覺脹痛﹝distending_pain﹞,繼則疼痛逐漸加劇。

 一般病程較長,病情較重。

 腹內病變的同時,常出現飲食減少,倦怠乏力﹝fatigue﹞,病情較重者甚至面色萎黃﹝chlorsis﹞,形體日漸消瘦﹝emaciation﹞。

 而積證的後期,一般虛損症﹝vacuity_detriment﹞狀較為突出。

聚證則表現為腹中氣聚,攻竄脹痛﹝distending_pain﹞,時聚時散,或有如條狀物聚起在腹部。

 一般病程較短,病情較輕,全身症狀亦不如積證明顯。

 正如《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說:「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輾轉痛移,為可治。」

 《景岳全書‧積聚》亦將兩者的特徵概括為:「積者,積累之謂,由漸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謂,作止不常者也。」

【診斷﹝Diagnosis﹞】:

 01、積證以腹部可捫及或大或小、質地或軟或硬的包塊,部位固定不移,並有脹痛﹝distending_pain﹞或刺痛﹝stabbing_pain﹞為臨床特徵。

 隨著積塊﹝accumulation_lump﹞的出現及增大,相應部位常有疼痛,或兼噁心﹝nausea﹞、嘔吐﹝vomiting﹞、腹脹﹝abdominal_distension﹞,以及倦怠乏力﹝fatigue﹞、胃納減退等症狀。

 而積證的後期,除上述症狀加劇外,虛損症﹝vacuity_detriment﹞狀也較為突出。

 02、聚證以腹中氣聚、攻竄脹痛﹝distending_pain﹞、時作時止為臨床特徵。

 其發作時可見病變部位有氣聚脹滿的現象,但一般捫不到包塊;緩解時則氣聚脹滿的現象消失。

 聚證發作之時,以實證的表現為主,反復發作,常出現倦怠乏力﹝fatigue﹞、納差﹝Loss_of_appetite﹞、便溏﹝Sloppy_stool﹞等脾胃虛弱﹝stomach_vacuity﹞的證候。

【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

 01、痞滿﹝distention_and_fullness﹞:

 痞滿﹝distention_and_fullness﹞以患者自覺脘腹痞塞不通、滿悶不舒為主要症狀,但在檢查時,腹部無氣聚脹急之形可見,更不能捫及包塊,臨床上以此和積聚﹝abdominal_mass﹞相區別。

 02、臌脹﹝flatulence﹞:

 臌脹﹝flatulence﹞以肚腹脹大﹝abdominal_distension﹞、鼓之如鼓為臨床特徵。其與積聚﹝abdominal_mass﹞相同的是腹內均有積塊﹝accumulation_lump﹞,但臌脹﹝flatulence﹞的積塊﹝accumulation_lump﹞多位於脇肋部﹝rib-side﹞,且臌脹﹝flatulence﹞除腹內積塊﹝accumulation_lump﹞外,更有水液停聚,肚腹脹大﹝abdominal_distension﹞。

 而積證腹內無水液停聚,肚腹一般不脹大,腹內積塊﹝accumulation_lump﹞的部位亦不局限於脇肋部﹝rib-side﹞。

【辨證論治﹝Treatment_based_on_syndrome_differentiation﹞】

【辨證要點﹝differentiation_of_deteriorated_syndrome﹞】:

 01、辨積與聚:

 積與聚雖合稱為一個病證,但兩者是有明顯區較別的。

 積證具有積塊﹝accumulation_lump﹞明顯,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程較長,多屬血分,病情較重,治療較難等特點;

 聚證則無積塊﹝accumulation_lump﹞,腹中氣時聚時散,發有休止,痛無定處,病程較短,多屬氣分,一般病情較輕,相對地治療亦較易。

 至於古代文獻以積為臟病,聚為腑病,則不可拘泥,實際上不少積證的積塊﹝accumulation_lump﹞就發生在胃、腸。

 02、辨部位:

 積塊﹝accumulation_lump﹞的部位不同,標誌著所病的臟腑﹝zang-fu_viscera﹞不同,臨床症狀、治療方藥也不盡相同,故有必要加以鑒別。

 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來看,在內科範圍的脘腹部積塊﹝accumulation_lump﹞主要見於胃和肝的病變。

 右脇腹內積塊﹝accumulation_lump﹞,伴見脇肋刺痛﹝rib-side_stabbing_pain﹞、黃疸﹝icterus﹞、納差﹝Loss_of_appetite﹞、腹脹﹝abdominal_distension﹞等症狀者,病在肝;

 胃脘部積塊﹝accumulation_lump﹞伴見反胃﹝stomach_reflux﹞、嘔吐﹝vomiting﹞、嘔血﹝hematemesia﹞、便血﹝hematochezia﹞等症狀者,病在胃;

 右腹積塊﹝accumulation_lump﹞伴腹瀉﹝Diarrhea﹞或便秘﹝constipation﹞、消瘦﹝emaciation﹞、乏力﹝fatigue﹞,以及左腹積塊﹝accumulation_lump﹞伴大便次數增多、便下膿血者,病在腸。

 03、辨虛實:

 積證大體可分為初、中、末三期,一般初期正氣未至大虛,邪氣雖實而不甚,表現為積塊﹝accumulation_lump﹞較小、質地較軟,雖有脹痛﹝distending_pain﹞不適,而一般情況尚可。

 中期正氣漸衰而邪氣漸甚,表現為積塊﹝accumulation_lump﹞增大、質地較硬、疼痛持續,並有飲食日少,倦怠乏力﹝fatigue﹞,形體消瘦﹝emaciation﹞等症。

 末期正氣大虛而邪氣實甚,表現為積塊﹝accumulation_lump﹞較大、質地堅硬,疼痛劇烈,並有飲食大減,神疲﹝Spiritlessness﹞、乏力﹝fatigue﹞,面色萎黃﹝chlorsis﹞或黧黑﹝blackish_complexion﹞,明顯消瘦﹝emaciation﹞等症。

【治療原則﹝Therapeutic_Principle﹞】:

聚證重調氣,積證重活血。

 聚證病在氣分,以疏肝理氣、行氣消聚為基本治則,重在調氣;

 積證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基本治則,重在活血。

 要注意區分不同階段,掌握攻補分寸。

 積證初期,積塊﹝accumulation_lump﹞不大,軟而不堅,正氣尚可,治療以攻邪為主,予以行氣活血、軟堅消積;

 中期積塊﹝accumulation_lump﹞漸大,質漸堅硬,而正氣漸傷,邪盛正虛,治宜攻補兼施;

 末期積塊﹝accumulation_lump﹞堅硬,形瘦神疲﹝Spiritlessness﹞,正氣傷殘,治宜扶正﹝Support_right﹞培本為主,酌加理氣、化瘀、消積之晶,切忌攻伐太過。

在積證的治療中,應注意處理好攻法與補法的關係,正如:

 《景岳全書‧積聚》所說:「治積之要,在知攻補之宜,而攻補之宜。當於孰緩孰急中辨之。」

 在治療中應注意「治實當顧虛」,「補虛勿忘實」,可根據具體情況,或先攻後補,或先補後攻,或寓補於攻,或寓攻於補。

【分證論治】:

【聚證】:

肝氣鬱滯:

 【症狀﹝Symptom﹞】:

 腹中氣聚,攻竄脹痛﹝distending_pain﹞,時聚時散,脘脇之間時或不適,病情常隨情緒而起伏,苔薄,脈弦。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疏肝解鬱﹝dispersing_stagnated_liver_qi_for_relieving_qi_stagnation﹞,行氣消聚。

 【方藥﹝medicinal﹞】:木香順氣散。

 本方:具有行氣溫中、散寒化濕、疏肝解鬱﹝dispersing_stagnated_liver_qi_for_relieving_qi_stagnation﹞的功效:適用于氣機鬱滯、寒濕中阻及伴有肝鬱症象者。方中以木香、砂仁、蒼術、厚朴、甘草(即香砂平胃散)。行氣溫中,散寒化濕;配伍台烏藥、生薑、枳殼以增強溫中理氣的作用;香附、青皮疏肝理氣解鬱。

若寒甚,腹痛﹝abdominal_pain﹞較劇,得溫症減,肢冷者﹝cold_limbs﹞,可加高良薑、肉桂溫中理氣止痛。若兼有熱象,口苦﹝bitter_taste_in_mouth﹞,舌質紅者,去台烏藥、蒼術,加吳茱萸、黃連(即左金丸)。泄肝清熱。老年體虛,或兼見神疲﹝Spiritlessness﹞、乏力﹝fatigue﹞、便溏者﹝Sloppy_stool﹞,可加黨參、白術益氣健脾。

 本證攻竄脹痛﹝distending_pain﹞之症緩解後,可以疏肝理脾的逍遙散調理善後。

食濁阻滯:

 【症狀﹝Symptom﹞】:

 腹脹﹝abdominal_distension﹞或痛,便秘﹝constipation﹞,納呆﹝Torpid_intake﹞,時有如條狀物聚起在腹部,重按則脹痛﹝distending_pain﹞更甚,舌苔膩,脈弦滑。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理氣化濁,導滯﹝downbear_stagnation﹞通腑。

 【方藥﹝medicinal﹞】:六磨湯。

 方中以:沉香、木香、台烏藥理氣寬中,大黃、檳榔、枳實通腑導滯﹝downbear_stagnation﹞。

可加山楂、萊菔子以增強健胃消食的作用。痰濁﹝Phlegm_turbidity﹞中阻,嘔惡﹝nausea_and_vomiting﹞苔膩者,可加半夏、陳皮、生薑化痰降逆:若因於蛔蟲結聚,阻於腸道而引起者,可加服驅蛔方藥及酌情配用烏梅丸。

聚證發作之時以實證表現為主,但若反復發作,常導致脾胃虛弱﹝stomach_vacuity﹞,運化無力,以致更易發生氣聚腹痛﹝abdominal_pain﹞,對這類病人,平時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健運脾胃﹝move_the_spleen_and_stomach﹞,調理氣機。

【積證】:

氣滯血阻:

 【症狀﹝Symptom﹞】:

 積證初起,積塊﹝accumulation_lump﹞軟而不堅,固著不移,脹痛﹝distending_pain﹞並見,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理氣活血,通絡消積。

 【方藥﹝medicinal﹞】:荊蓬煎丸。

 本方:以木香、青皮、茴香、枳殼、檳榔理氣散結,三棱、莪術活血消積。

可合用失笑散:(蒲黃、五靈脂)。或金鈴子散:(金鈴子、延胡索),以增強活血化瘀、散結止痛的作用。

氣結血瘀:

 【症狀﹝Symptom﹞】:

 腹部積塊﹝accumulation_lump﹞漸大,按之較硬,痛處不移,飲食減少,體倦﹝fatigued_limbs﹞、乏力﹝fatigue﹞,面黯消瘦﹝emaciation﹞,時有寒熱,女子或見經閉﹝menstrual_block﹞不行,舌質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滑或細澀。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祛瘀軟堅,補益脾胃。

 【方藥﹝medicinal﹞】:膈下逐瘀湯、六君子湯。

 方中以: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五靈脂、延胡索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香附、烏藥、枳殼行氣止痛,甘草益氣﹝benefiting_qi﹞緩中,

可酌加丹參、莪術、三棱、鱉甲、煆瓦楞等,以增強活血消積的作用。或配合服用鱉甲煎丸、化症回生丹消症散積。

在使用膈下逐瘀湯治療的同時,間服具有補益脾胃、扶助正氣的六君子湯,以共同組成攻補兼施之法。

正虛瘀結:

 【症狀﹝Symptom﹞】:

 積塊﹝accumulation_lump﹞堅硬,疼痛逐漸加劇,飲食大減,面色萎黃﹝chlorsis﹞或黧黑﹝blackish_complexion﹞,消瘦﹝emaciation﹞脫形,舌質色淡或紫,舌苔灰糙或舌光無苔,脈弦細或細數。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補益氣血,化瘀消積。

 【方藥﹝medicinal﹞】:八珍湯、化積丸。

八珍湯為補益氣血的常用效方。氣虛甚者,可加黃芪、淮山藥、苡仁益氣健脾。舌質光紅無苔、脈象細數者,為陰液大傷,可加生地、玄參、麥冬、玉竹等養陰生津。

化積丸中以三棱、莪術、香附、蘇木、五靈脂、瓦楞子活血祛瘀、軟堅散結,阿魏消痞去積,海浮石化痰軟堅散結,檳榔理氣瀉下(便溏﹝Sloppy_stool﹞或腹瀉者﹝Diarrhea﹞宜去)。可酌加丹參、鱉甲活血軟堅散結。

上述二方可間服,並可根據病情採用補一攻一,或補二攻一等治法。

在對積證的治療中,以下二法可結合辨證方藥同時應用:

 01、積證不論初起或久積,均可配合外治法,如敷貼阿魏膏、水紅花膏等,有助於活血散結、軟堅消積;

 02、對病屬積證,而西醫診斷為腫瘤的患者,除按上述辨證論治選方用藥外,可酌情選加一些具有一定抗腫瘤作用的中草藥,其中相當部分屬於清熱解毒﹝clearing_heat_and_removing_toxin﹞、消腫散結的藥物,如半枝蓮、半邊蓮、白花蛇舌草、蚤休、夏枯草、垂盆草、菝葜、虎杖等。

【預後﹝Prognosis﹞】:

聚證的預後一般較好,而積證的預後一般較差。

 正如《景岳全書‧積聚》所說:「無形之聚其散易,有形之積其破難。」

 一般的聚證,若治療得當,解除了病因,可望治癒。

 但亦有部分反復發作,或先因氣聚,日久則血瘀成積者。

 積證在腹部捫到積塊﹝accumulation_lump﹞之前,大多已經歷了一段病程,所以當發展成為積證時,治療比較困難。

 早在唐代《外台秘要‧卷十二》就談到:「凡症堅之起,多以漸生,而有覺便牢大者,自難療也。」

 現在由於醫學的進展,積證的預後已有了很大的好轉,可以使患者的症狀有所減輕,生存時間﹝Time﹞延長,部分患者甚至可望獲得治癒。

 積證後期,因肝膽疏泄失常,膽汁外溢而出現黃疸﹝icterus﹞;

 水液內聚而成為臌脹﹝flatulence﹞;

 火熱灼傷脈絡,或氣虛不能攝血,血液外溢,而致吐血﹝haematemesis﹞、便血﹝hematochezia﹞、衄血﹝epitaxis﹞等,均為病情重篤,預後不良之象,當積極救治。

【預防與調攝﹝Prevention_and_health_care﹞】:

積聚﹝abdominal_mass﹞之病,起於情志﹝emotion﹞失和者不少,故正確對待各種事物,解除憂慮、緊張,避免情志內傷﹝affect-mind_internal_damage﹞,對防與治均很重要。

 飲食上應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之晶,多吃新鮮蔬菜。

 注意勞逸適度,避免過勞。

 如有胃脘疼﹝Gastralgia﹞、脇痛﹝Hypochondriac_Pain﹞、泄瀉﹝diarrhea﹞、便血﹝hematochezia﹞等病證,應及早檢查治療。

【結語﹝Summary﹞】:

積聚﹝abdominal_mass﹞:是以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為主要臨床特徵的一類病證。

 情志抑鬱﹝mental_depression﹞,酒食內傷,邪毒內侵及它病轉歸是引起積聚﹝abdominal_mass﹞的主要原因,病機主要為氣滯、血瘀、痰結及正氣虧虛。

 聚證以氣滯﹝qi_stagnation﹞為主要病變,以腹中氣聚、攻竄脹痛﹝distending_pain﹞為主要臨床表現。

 積證以血瘀為主要病變,以腹內結塊、固定不移為主要臨床表現。

 治療聚證,以疏肝理氣、行氣消聚為基本原則;

 治療積證,則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基本原則,並應注意攻補兼施,治實當顧虛,補虛勿忘實。

對病屬積證而西醫診斷為腫瘤的患者,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酌情選用抗腫瘤的中草藥。

【文獻摘要】:

《靈樞‧五變》:「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abdominal_mass﹞,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abdominal_mass﹞乃傷。」

《難經‧五十五》:「故積者,五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abdominal_mass﹞也」

《諸病源候論‧癥瘕病諸候》:「盤牢不移動者是症也,言其形狀可證驗也」;「瘕,痛隨氣移動是也,言其虛假不牢,故謂之為瘕也」;「瘕者,假也,謂虛假可動也」。

《聖濟總錄‧積聚門》:「癥瘕﹝concretions_and_conglomerations﹞癖結者,積聚﹝abdominal_mass﹞之異名也。」

《醫宗必讀‧積聚》:「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居之。……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講也。初者,病邪﹝disease_evil﹞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魔經久,邪氣侵淩,正氣消殘,則任受補。蓋積之為義,日積月累,非伊朝夕,所以去之亦當有漸,太亟傷正氣,正氣傷則不能運化也,而邪反固矣。」

《金匱翼‧積聚統論》:「積聚﹝abdominal_mass﹞之病,非獨痰、食、氣、血,即風寒外感,亦能成之。然痰、食、氣、血,非得風寒,未必成積,風寒之邪,不遇痰、食、氣、血,亦未必成積。」

《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壯盛之人,必無積聚﹝abdominal_mass﹞。必其人正氣不足,邪氣留著,而後患此。」

《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湯所治之症目》:「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