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拾遺症 第一百三十八:

 拾遺者,因條款分門遺失,未及細詳,但本病立門以正病為主,而從病故有失焉。

 今查補注,以便觀治之。

 鼻疔﹝Nasal_carbuncle_of_furuncle﹞:生於鼻內,痛引腦門,不能運氣,脹塞鼻竅,甚者唇腮俱腫。

 牙疔:生於牙縫之中,頂高突起,痛連腮項,破則流血。

 黑疔:生於耳竅之內,黑硬腐爛,破流血水,疼及腮顴。

 以上之症,俱先針刺,次行發汗,仍照疔類調治。

喉癰:

 生於咽外正中,腫痛妨礙飲食,紅腫發熱,必欲潰膿,軟而脹痛者針之;內服補托之藥,玉紅膏搽貼,長肌完口。

 又有腐潰內通,湯水隨孔出者,曾治數人,俱亦無妨。

 疽:生在膊上,連肩通腫,長堅而硬。

 兌疽:生在當手動脈之處,腫痛寒熱,痛徹手膊,舉動不便。

 鳳眉疽:發在兩目之間,形長皮赤,痛引腦戶,二目合縫,光腫發熱。

 透腦疽:發在額上髮際之間,多發寒熱,頭疼如斫,不可忍耐,先用萬靈丹發汗、解散風邪,次宜清托。

 附陰疽:生在內踝上三寸,初生小泡,漸生赤腫,破流血水,痛亦徹骨,不能步履。

 咬骨疽:發在大腿內股,不腫不紅,痛徹骨髓,初宜雷火針針之,內服萬靈丹酒調服效。

 陰疽:生於右腿夾縫之下三寸,痛連陰子,小腹亦痛。

 玄疽:生於左腿夾縫之下三寸,漫腫連陰,疼及大腿。

 淵疽:發在脅下,初起不紅堅硬,久則破潰,有聲如嬰兒啼狀,膏蓋,無聲去膏,仍有異哉難治,哂不能也。

 玉枕疽:生在腦後枕骨中,堅而難潰,痛引肩項,鼻塞氣粗,此太陽膀胱濕熱凝滯而成。

 大抵以上之症,有名而生者鮮矣。

 初起有表症者便宜解表,有裏症者即與通利,潰後宜補托,久則宜收斂,此為一定治法。

 不可混亂妄投藥餌,致其危亡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