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針﹝filiform_needle﹞刺法:

(一)進針法:

在進行針刺操作時,一般應雙手協同操作,緊密配合。

 《難經•七十八難》說:「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信其右」。

 《標幽賦》更進一步闡述其義:「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臨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針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挾持針柄,其狀如持筆,故右手稱為「刺手﹝needle-holding_hand﹞」。

 左手爪切按壓所刺部位或輔助針身,故稱左手為「押手」。

刺手﹝needle-holding_hand﹞的作用:是掌握針具,施行手法操作;進針時,運指力於針尖,而使針刺入皮膚,行針時便於左右撚轉,上下提插和彈震刮搓以及出針﹝withdrawing_needle﹞時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acupoint﹞的位置,夾持針身協助刺手﹝needle-holding_hand﹞進針,使針身有所依附,保持針垂直,力達針尖,以利於進針,減少刺痛和協助調節、控制針感。具體的進針方法,臨床常用有以下幾種:

1、單手進針法:

多用於較短的毫針﹝filiform_needle﹞。用右手拇、食指持針,中指端緊靠穴位,指腹抵住針體中部,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時,中指也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至所需求的深度。此法三指並用,尤適宜於雙穴同時進針。此外,還有用拇、食指挾持針體,中指尖抵觸穴位,拇、食指所挾持的針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不施撚轉。針入穴位後,中指即離開應針之穴,此時拇、食、中指可隨意配合,施行補瀉。

2、雙手進針法:

(1)指切進針法:

 又稱爪切進針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acupoint﹞位置的旁邊,右手持針,緊靠左手指甲面將針刺入腧穴。此法適宜於短針的進針。

(2)夾持進針法:

 或稱駢指進針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幹棉球,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所刺腧穴﹝acupoint﹞的皮膚表面位置,右手撚動針柄,將針刺入腧穴。此法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臨床上也有採用插刺進針的,即單用右手拇、食二指夾持消毒幹棉球,夾住針身下端,使針尖露出2~3分,對準腧穴﹝acupoint﹞的位置,將針迅速刺入腧穴﹝acupoint﹞,然後將針撚轉刺入一定深度,並根據需要選用適當押手配合行針。

(3)舒張進針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將針刺入腧穴﹝acupoint﹞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繃緊,右手持針,使針從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間刺入。此注主要用於皮膚鬆弛部位的腧穴﹝acupoint﹞。

(4)提捏進針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將針刺入腧穴﹝acupoint﹞部位的皮膚提起,右手持針,從捏起的上端將針刺入,此法主要用於皮肉淺薄部位的腧穴﹝acupoint﹞,如印堂﹝DU29﹞穴。

 以上各種進針方法在臨床上應根據腧穴﹝acupoint﹞所在部位的解剖特點,針刺深淺和手法的要求靈活選用,以便於進針和減少病人的疼痛。此外,也有針管進針的,即備好塑膠、玻璃或金屬製成的針管,針管長度約比毫針﹝filiform_needle﹞短2~3分,以便露出針柄。針管的直徑,以能順利通過針尾為宜。進針時左手持針管,將針裝入管內,針尖與針管下端平齊,置於應刺的腧穴﹝acupoint﹞上,針管上端露出針柄2~3分,用右手食指叩打針尾或用中指彈擊針尾,即可使針刺入,然後退出針﹝withdrawing_needle﹞管,再運用行針手法。

3、管針進針法:

將針先插入用玻璃、塑膠或金屬製成的比針短3分左右的小針管內,放在穴位皮膚上,左手壓緊針管,右手食指對準針柄一擊,使針尖迅速刺入皮膚,然後將針管去掉,再將針刺入穴內,此法進針不痛,多用於兒童和懼針者。也有用安裝彈簧的特製進針器進行者。

(二)針刺的角度和深度﹝angle_and_depth_of_needling﹞

針刺的角度和深度﹝angle_and_depth_of_needling﹞:是指毫針﹝filiform_needle﹞刺入皮下後的具體操作要求。在針刺操作過程中,掌握正確的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強針感、提高療效、防止意外的關鍵。腧穴﹝acupoint﹞定位的正確,不應僅限於體表的位置,還必須與正確的進針角度、方向、深度等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效應。臨床上同一腧穴﹝acupoint﹞,由於針刺的角度、方向、深度的不同,所產生針感的強弱、感傳的方向和治療效果常有明顯的差異。正確掌握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要根據施術腧穴﹝acupoint﹞所在的具體位置、病人體質、病情需要和針刺手法等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1、角度:針刺的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面所形成的夾角。它是根據腧穴﹝acupoint﹞所在的位置和醫者針刺時所要達到的目的結合起來。一般分為以下三種角度:

(1)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

 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垂直刺入。此法適用於人體大部分腧穴﹝acupoint﹞。

(2)斜刺﹝oblique_needling﹞:

 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左右傾斜刺﹝oblique_needling﹞。此法適用於肌肉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或不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深刺的腧穴﹝acupoint﹞。

(3)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

 即橫刺、沿皮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適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acupoint﹞,如頭部的腧穴﹝acupoint﹞等。

2、深度:

 針刺的深度是指針身刺入人體內的深淺度數,每個腧穴﹝acupoint﹞的針刺深度,在腧穴﹝acupoint﹞各論中已有詳述,在此僅從臨床實踐中,患者的體質、年齡、病情、部位等方面做一介紹。

(1)年齡:年老體弱,氣血衰退;小兒嬌嫩,稚陰稚陽,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強體壯者,可適當深刺。

(2)體質:對形瘦體弱者,宜相應淺刺;形盛體強者,宜深刺。

(3)病情:陽證、新病宜淺刺;陰證、久病宜深刺。

(4)部位:頭面、胸腹及皮薄肉少處的腧穴﹝acupoint﹞宜淺刺。四肢、臂、腹及肌肉豐滿處的腧穴﹝acupoint﹞宜深刺。

針刺的角度和深度﹝angle_and_depth_of_needling﹞關係極為密切,一般來說,深刺多用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淺刺多用斜刺﹝oblique_needling﹞、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對天突﹝RN22﹞、風府﹝DU16﹞、啞門﹝DU15﹞等穴以及眼區、胸背和重要臟器部位的腧穴﹝acupoint﹞,尤其應注意掌握好針刺角度和深度。至於不同季節,對針刺深淺也有影響,也應予以重視。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