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增添別本經驗諸方:

治癰疽發背:

內補散:

 專治癰疽發背,潰濃出多,內虛少力,不進飲食。有陰證惡重者,亦治之。

 人參、白茯苓、當歸、黃耆、桂心、遠志﹝各半兩﹞;川芎﹝一兩﹞、麥門冬﹝一兩﹞、甘草﹝半兩﹞、白芍、陳皮、熟地黃、五味子﹝各一兩﹞。

 上咀,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三枚,同煎溫服。

 又方用:附子、桂心、乾薑、白蘞、人參、川椒﹝各二錢﹞;川芎﹝二兩﹞、赤小豆﹝一合半﹞、黃芩、防風、甘草﹝各一兩半﹞

 上為咀,每服四錢,入酒煎,溫服之。

內補黃耆散:

 治癰疽,內虛不足,膿水不絕,四肢乏弱,不進飲食。久不好者,必為內漏。

 附子、黃耆、肉蓯蓉、遠志、麥門冬、熟地黃、巴戟﹝各一兩﹞;白茯苓、白芍、人參石斛、甘草﹝各三錢﹞;北五味、山茱萸、菟絲子、當歸、川芎、地脈、石葦﹝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荊芥湯送下。

 治消渴證﹝diabetes_mellitus﹞,多發癰疽之疾,吃此水立效。

 上收下臘月水,以挹取絲留湯,澄清冷,溫服二十三次,病退不渴。

沉香散:

 治諸發腫毒入腹,心煩脹滿,不進飲食。

 沉香、木香、熏陸香、丁香、大黃﹝各一兩﹞;麝香﹝少許﹞

 上為咀,入水煎溫服。

乳香散:

 治發背內潰,及毒氣攻沖,嘔逆噁心,內攻危證。

 凡惡疽、疔瘡癤,宜日進一二服便毒出外,不攻臟腑之證。

 乳香﹝別研﹞、真綠豆粉﹝以綠豆去皮亦可用﹞

 上研為極細末,每服一錢重,新汲井水少許調服,細細呷之要。

 經絡發背、大疽,自肩下連腰脅腫盛,其堅如石,極紫黑,醫以陳藥敷之,中夜大嘔,乃連進此藥三四服,嘔遂止,既而瘡潰,出赤水淋漓四十日而癒。

 又有一患瘰癧﹝scrofula﹞者,疼痛輒嘔,服此嘔逆即止,草節煎湯調服亦可。

內消散:

 治癰疽發背,諸瘡癤結硬,疼痛不止。

 人參、當歸、黃耆、川升麻、沉香、黃芩、防己、防風、瞿麥、白蘞、甘草﹝各一兩﹞、赤小豆﹝一合,炒熟﹞。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溫酒調服。

麥門冬散:

 治發背乳癰﹝acute_mastitis﹞赤腫,疼痛體熱,大煩渴不止。

 黃耆、黃芩、門冬﹝各一兩半﹞、川升麻、赤茯苓、赤芍、玄參、當歸、甘草、知母、栝蔞根﹝各一兩﹞;生地黃。

 上咀,每服四錢,水煎,溫服。熱甚,加淡竹葉、燈草。

木通散:

 治癰疽諸發氣壅,大小便不通。

 木通、黃芩、大黃、土瓜根、漏蘆、甘草、樸硝﹝各二錢﹞;梔子仁﹝三錢﹞。

 上咀,水煎,溫服,以利為度。

瞿麥散:

 治癰疽發背,排膿止痛,利小便。

 桂心、赤芍、當歸、黃耆、川芎、瞿麥、白蘞、門冬﹝各等分﹞;赤小豆﹝一合,酒浸,炒乾﹞。

 如諸癰已潰、未潰,瘡中膿血不絕,痛不可忍者,加細辛、白芷、白蘞、薏苡仁。

上為咀,每服四錢,酒煎溫服。

不止麒麟散:

 治癰疽惡瘡,生肌後行房事,用力勞動、努複出血不止。

 血竭、檳榔、白芨、黃連、黃柏、訶子﹝各半兩﹞。

 總為細末,用雞子白調塗敷之,用紙貼之。藥乾即換,不用水調。

仙方化痰丹:

 明礬、遲礬、大半夏﹝湯洗七次﹞、大南星﹝各二兩,一半湯洗七次,一半皂角煮﹞;

 內用南星一半,切作片子,卻用不蛀皂角截斷七片,各長一寸,用水同南星煮乾為度,去了皂角,只用南星焙乾,將前藥總為細末,水打硬麵糊候冷,用濃生薑自然汁,在內化開,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空心臥用淡薑湯吞下,立效。

肺癰黃耆散:

﹝亦名桔梗湯﹞、治肺癰﹝lung_abscess﹞,心胸氣壅,咳嗽膿血,肩背煩悶,小便赤黃,大便多澀,不進飲食。

 黃耆、天門冬、川大黃、紫蘇葉、赤茯、桑白皮、生乾地黃﹝各一兩﹞;杏仁、蒺藜、枳殼﹝各一錢﹞;當歸、甘草﹝各半兩﹞加貝母、薏苡仁。

 上為咀,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桔梗丸:

 治肺癰﹝lung_abscess﹞,胸中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硬米粥者用;

 桔梗﹝半兩﹞、貝母﹝半兩﹞、巴豆﹝去油,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強人進粥飲下五丸,羸人下三丸。

 若病在膈上者,吐出也;若膈下者,利出也;若下多不止者,冷飯三四匙,補之即止。

 治腸癰,壯熱大,微汗氣急,小腹腫痛,小便澀似淋,或大便澀難,如刀刺痛﹝stabbing_pain﹞,及背肺疼痛,腸中已成膿,或大便下膿者用;

 當歸﹝微炒,一兩﹞、甜瓜子﹝一合﹞、蛇蛻皮﹝一尺長﹞

 上為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服之。利下惡物,為妙效矣。

牡丹散:

 治腸中未成膿,腹中疼痛不可忍者。

 木香、牡丹、敗醬、甜瓜子、赤芍、桃仁、芒硝、川大黃﹝微炒,各三兩﹞;

 上為咀散,用水煎服。

茯苓湯:

 治腸癰,小腹牽強,按之疼痛,小便不利,時時有汗出,惡寒脈遲,未成膿也。

 赤茯、桃仁、甜瓜子、川大黃﹝微炒﹞、川芒硝、牡丹:

 上咀,用水煎服,三四日即癒。

牛黃散:

 治腸癰成膿者,治之。

 牛黃﹝一錢﹞、血竭﹝半錢﹞、大黃、牙硝、牽牛、牛蒡子、破故紙

 總為細末,用溫酒調服,以利下膿血為度。

 《千金方》:凡人患腸癰,其狀兩耳葉文理甲錯,初患腹中苦疼痛,或繞臍痛,有瘡如粟,皮熱,便膿血似赤白下者,不治者必死也。

漏蘆湯:

 漏蘆、黃芩、白芨、麻黃﹝去節﹞、大黃﹝各三兩﹞;升麻、白薇、枳殼﹝去白麵,炒﹞、芍藥、粉草﹝炙,各二兩﹞;

 上為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七分,空心熱服。

 本方黃芩去之。

 若見熱而實者,加大黃五兩,或加芒硝亦可。

升麻和氣飲:

 治瘡疥發於四肢,痛癢不常,甚至憎寒發熱腫下濕癢,並皆治之。

 升麻、乾葛、桔梗、蒼術﹝各一兩﹞;枳殼、半夏﹝制﹞、乾薑﹝各半兩﹞;陳皮、白芷、甘草﹝各一兩﹞;茯苓、當歸、大黃﹝蒸,各半兩﹞;芍藥﹝七錢半﹞。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燈心同煎,食前溫服。

複元通氣散:

 治諸氣澀,耳聾,腹癰,便癰,瘡疽無頭。止痛消腫。

 青皮、陳皮﹝各四兩﹞;穿山甲﹝炮﹞、甘草﹝半生熟﹞、栝蔞根﹝各三兩﹞;金銀花﹝一兩,加連翹﹞、大黃耆、當歸﹝各半兩﹞,皂角刺﹝一兩﹞。

 上為細末,熱酒調下,或用酒煎亦可。

黃茯苓湯:

 治諸癰疽膿出大多,虛熱不停。

 赤茯苓、升麻、大黃、黃耆、黃芩、遠志、赤芍﹝各一兩﹞;甘草、人參、當歸、生地黃﹝各二兩﹞;麥門冬﹝一兩半﹞。

 上咀,每服四錢,水煎服之,大效。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