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用針脈法:

《靈樞經》云: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脈法繁多。用針者以六字概括。曰緩急大小滑澀(一)。急者多寒。

 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

 澀者多血而少氣。微有寒。

 六脈主五臟諸病。詳見經文。不繁贅。惟小脈不可針。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蓋陰陽虛實互有盛衰者。則補之瀉之。人迎主三陽。

 寸口主三陰。人迎大寸口一倍二倍三倍。則三陽氣盛。當瀉三陽而補三陰。

 寸口大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則三陰氣盛。

 當瀉三陰而補三陽。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

 此補瀉寒熱之正法也。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調和營衛之常法也。如久病陰陽血氣皆不足。

 人迎寸口脈皆小。只可用甘淡之藥以調之。則慎用針。再者。藏氣有絕於內外之分。絕於外者。則脈去而不來。

 《金匱》云: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或來而無去。尺中無脈。此藏氣將絕之脈形。如不診其脈而妄針之。下針即死。其死者有躁靜之分。

躁者五臟之氣已先絕於外。

 其脈去而不來。醫者以手按尺脈。則寸關之脈全無。手足厥逆。四末本輸諸井已無所出。而十二原接受三百六十五節氣味轉注之道已絕。

 藏真之氣。不得天氣穀氣入而合之。則藏之氣暴露於外。以致其脈去而不來。不用針亦將死之候。針之即死。其死也躁動不安。蓋因藏真之氣儘量泄於外也。是謂逆厥。

靜者五臟之氣已先絕於內。

 其脈來而不去。醫者以手按寸。則尺關之脈全無。張口短氣。吸而難入。

 蓋藏真之氣將絕。雖有天氣穀氣欲補充之。亦無能為力。不用針亦將死之候。針之即死。蓋藏真之氣先竭而妄針之。重竭其外來之氣。其死也靜。是謂重竭。取五脈者死。其義有二。

(一)五裏﹝LR10﹞脈。尺動脈在五裏﹝LR10﹞。為五之禁。蓋五臟之真氣。嘗賴六腑水穀之氣以養之。五裏﹝LR10﹞乃手陽明之要穴。如藏氣已損而妄針之。則六腑水穀之氣補充五臟之要道隔絕。得穀者昌。絕穀者亡。即此義也。

(二)五臟之氣絕而各有脈形。

 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四季脈代(二)。但弦無胃曰死。

 如按琴瑟。但鉤無胃曰死。前曲後居。

 如操帶鉤。但毛無胃曰死。

 按之蕭索。如風吹毛。但石無胃曰死。

 來如解索。去如彈石。但代無胃曰死。動而中止。不能自還。

 以上五脈。不可用針。

 仲景云: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本調以甘藥之正義。

 然次條釋脈末語云: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脈經定為死脈。賢如仲師。對此脈之斷語。難治之上。加一必字。與不可治之死證。相去幾希。惡可用針乎。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