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足少陽膽經﹝GB﹞穴歌:

 少陽足經瞳子﹝GB01﹞。四十三穴行迢迢。

 聽會﹝GB02﹞,客主﹝GB03﹞,頷厭﹝GB04﹞集。

 懸顱﹝GB05﹞,懸厘﹝GB06﹞,曲鬢,﹝GB07﹞翹。

 率谷﹝GB08﹞,天衝﹝GB09﹞,浮白﹝GB10﹞次。

 竅陰﹝GB11﹞,完骨﹝GB12﹞,本神﹝GB13﹞企。

 陽白﹝GB14﹞,臨泣﹝GB15﹞,開目窗﹝GB16﹞。

 正營﹝GB17﹞,承靈﹝GB18﹞,及腦空﹝GB19﹞。

 風池﹝GB20﹞,肩井﹝GB21﹞,淵液﹝GB22﹞長,

 輒筋﹝GB23﹞,日月﹝GB24﹞,京門﹝GB25﹞當。

 帶脈﹝DM﹞,五樞﹝GB27﹞,維道﹝GB28﹞續。

 居﹝GB29﹞,環跳﹝GB30﹞下中瀆﹝GB32﹞。

 陽關﹝GB33﹞,陽陵﹝GB34﹞,復陽交﹝GB35﹞。

 外丘﹝GB36﹞,光明﹝GB37﹞,陽輔﹝GB38﹞高。

 懸鐘﹝GB39﹞,丘墟﹝GB40﹞,足臨泣﹝GB41﹞。

 地五﹝GB42﹞,俠谿﹝GB43﹞,竅陰﹝GB44﹞畢。

發揮-A11-足少陽膽經﹝GB﹞之圖  

足少陽膽經﹝GB﹞之圖:

 此經:頭部,自瞳子﹝GB01﹞至風池﹝GB20﹞,凡二十穴,作三折,向外而行。始瞳子﹝GB01﹞,至完骨﹝GB12﹞是一折。

 又自完骨﹝GB12﹞外折,上至陽﹝DU09﹞白﹝GB14﹞,會睛明﹝BL01﹞是一折。

 又自睛明﹝BL01﹞上行,循頭臨泣﹝GB15﹞,風池﹝GB20﹞是一折。緣其穴曲折外,多難為科牽,故此作一至二十,次第以該之。

 一瞳子﹝GB01﹞,二聽會﹝GB02﹞:三客主人﹝GB03﹞,四頷厭﹝GB04﹞,五懸顱﹝GB05﹞:六懸厘﹝GB06﹞,七曲鬢﹝GB07﹞,八率谷﹝GB08﹞,九天衝﹝GB09﹞,十浮白﹝GB10﹞,十一頭竅陰﹝GB11﹞,十二完骨﹝GB12﹞,十三本神﹝GB13﹞,十四陽白﹝GB14﹞,十五頭臨泣﹝GB15﹞,十六目窗﹝GB16﹞,十七正營﹝GB17﹞,十八承靈﹝GB18﹞,十九腦空﹝GB19﹞,二十風池﹝GB20﹞。

 足少陽,膽之經。凡四十三穴,左右共八十六穴。

  是經多氣少血。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二兩三銖,包精汁三合。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

 足少陽經:起目銳眥之瞳子﹝GB01﹞,於是循聽會﹝GB02﹞:客主人﹝GB03﹞,上抵頭角,循頷厭﹝GB04﹞,下懸顱﹝GB05﹞,懸厘﹝GB06﹞,曲懸厘﹝GB06﹞外循耳上髮際,至曲鬢﹝GB07﹞,率谷﹝GB08﹞,由率谷﹝GB08﹞外折,下耳後,循天衝﹝GB09﹞,浮白﹝GB10﹞,頭竅陰﹝GB11﹞,完骨﹝GB12﹞,又自完骨﹝GB12﹞外折,上過角孫﹝SJ20﹞,循本神﹝GB13﹞,過曲差﹝BL04﹞,下至陽白﹝GB14﹞會睛明﹝BL01﹞。

 復從睛明﹝BL01﹞上行,循頭臨泣﹝GB15﹞,目窗﹝GB16﹞,正營﹝GB17﹞,承靈﹝GB18﹞,腦空﹝GB19﹞,風池﹝GB20﹞云。

 瞳子﹝GB01﹞:在目外眥五分。

 聽會﹝GB02﹞:在耳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張口得之。

 客主人﹝GB03﹞:在耳前起骨上廉﹝LI09﹞,開口有空,動脈宛宛中。

 頷厭﹝GB04﹞:在曲周下,顳顬一名腦空上廉。

 懸顱﹝GB05﹞:在曲周上顳顬中。

 懸厘﹝GB06﹞:在曲周上顳顬下廉。

→【顬﹝需頁﹞:音,ㄖㄨˊ;〔顳顬〕頭顱兩側靠近耳朵的部分。簡稱「顳」。】

 曲鬢﹝GB07﹞: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孔。

 率谷﹝GB08﹞:在耳上如前三分,入髮際一寸五分,陷者宛宛中。

 天衝﹝GB09﹞:在耳後髮際二寸耳上,如前三分。

 浮白﹝GB10﹞:在耳後入髮際一寸。

 頭竅陰﹝GB11﹞:在完骨﹝GB12﹞上,枕骨下,搖動有空。

 完骨﹝GB12﹞:在耳後入髮際四分。

 角孫﹝SJ20﹞:見手少陽經,手足少陽之會。

 本神﹝GB13﹞:在曲差﹝BL04﹞旁一寸五分,入髮際四分。

 曲差﹝BL04﹞:見足太陽經。

 陽白﹝GB14﹞:在眉上一寸,直瞳子﹝GB01﹞。

 睛明﹝BL01﹞:見足太陽經,手足太陽,少陽,足陽明,五脈之會。

 頭臨泣﹝GB15﹞: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

 目窗﹝GB16﹞:在頭臨泣﹝GB15﹞後一寸。

 正營﹝GB17﹞:在目窗﹝GB16﹞後一寸。

 承靈﹝GB18﹞:在正營﹝GB17﹞後一寸五分。

 腦空﹝GB19﹞:在承靈﹝GB18﹞後一寸五分,挾玉枕﹝BL09﹞骨下陷中。

 風池﹝GB20﹞:在顳顬後髮際陷中。

→【顬﹝需頁﹞:音,ㄖㄨˊ;〔顳顬〕頭顱兩側靠近耳朵的部分。簡稱「顳」。】

 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少陽之後,入缺盆﹝ST12﹞。

 自風池﹝GB20﹞循頸,過天牖﹝SJ16﹞穴,行手少陽脈之前,下至肩,上循肩井﹝GB21﹞,卻左右相交,出手少陽之後。

 過大椎﹝DU14﹞,大杼﹝BL11﹞,秉風﹝SI12﹞,當秉風﹝SI12﹞前,入缺盆﹝ST12﹞之外。

 天牖﹝SJ16﹞:見手少陽經。

 肩井﹝GB21﹞:在肩上陷中,缺盆﹝ST12﹞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中者是。

 大椎﹝DU14﹞:見督脈﹝Du_Meridian,DU﹞,手足三陽、督脈﹝Du_Meridian,DU﹞之會。

 大杼﹝BL11﹞:見足太陽經,足太陽少陽之會。

 秉風﹝SI12﹞:見手太陽經,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之會。

 缺盆﹝ST12﹞:見足陽明經。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

 其支者:從耳後顳顬間,過翳風﹝SJ17﹞之分,入耳中,過聽宮﹝SI19﹞,出走耳前,復自聽會﹝GB02﹞至目銳眥,瞳子﹝GB01﹞之分也。

 翳風﹝SJ17﹞:見手少陽經,手足少陽之會。

 聽宮﹝SI19﹞:見手太陽經,手足少陽太陽、三脈之會。

 聽會﹝GB02﹞:瞳子﹝GB01﹞見前。

 其支者:別目銳眥,下大迎﹝ST05﹞。合手少陽抵於顬,下加頰車﹝ST06﹞,下頸合缺盆﹝ST12﹞,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

 其支者:別自目外瞳子﹝GB01﹞而下大迎﹝ST05﹞。

 合手少陽於顬,當顴穴﹝SI18﹞之分,下臨頰車﹝ST06﹞,下頸,循本經之前,與前之入缺盆﹝ST12﹞者相合,下胸中天池﹝PC01﹞之外,貫膈:即期門﹝LB14﹞之所絡肝,下至日月﹝GB24﹞之分屬於膽也。

 大迎﹝ST05﹞:見足陽明經。

 顴﹝SI18﹞,頰車﹝ST06﹞:手太陽穴。

 天池﹝PC01﹞:手心主穴,手厥陰,足少陽之會。

 期門﹝LB14﹞:足厥陰穴。

 日月﹝GB24﹞:見下文,膽之募也。

 循脅裏,出氣衝﹝ST30﹞,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脅,胠也。腋下為脅。

 曲骨﹝RN02﹞之分為毛際。毛際兩旁動脈中為氣衝﹝ST30﹞。

 捷骨之下為髀厭。

 即髀樞也。自屬膽處,循脅內章門﹝LR13﹞之裏,出氣衝﹝ST30﹞,遶毛際,遂橫入髀厭中之環跳﹝GB30﹞也。

 章門﹝LR13﹞:足厥陰穴,足少陽,厥陰之會。

 氣衝﹝ST30﹞:足陽明穴。

 環跳﹝GB30﹞:在髀樞中。

 其直者:從缺盆﹝ST12﹞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

 脅骨之下為季脅。

 此直者:從缺盆﹝ST12﹞直下腋,循胸,歷淵液﹝GB22﹞,輒筋﹝GB23﹞,日月穴﹝GB24﹞,過季脅,循京門﹝GB25﹞,帶脈﹝Dai_Meridian﹞,五樞﹝GB27﹞,維道﹝GB28﹞,居﹝GB29﹞,由居﹝GB29﹞入上﹝BL31﹞,中﹝BL33﹞,長強﹝DU01﹞,而下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

 乃下循髀外,行太陽,陽明之間,歷中瀆﹝GB32﹞,陽關﹝GB33﹞,出膝外廉,抵陽陵泉﹝GB34﹞也。

 淵腋﹝GB22﹞:在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

 輒筋﹝GB23﹞: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陷中。

 日月﹝GB24﹞:在期門﹝LB14﹞下五分。

 京門﹝GB25﹞:在監骨下,腰中挾脊季肋本。

 帶脈﹝Dai_Meridian﹞:在季肋下一寸八分。

 五樞﹝GB27﹞:在帶脈﹝Dai_Meridian﹞下三寸。

 維道﹝GB28﹞:在章門﹝LR13﹞下五寸三分。

 居﹝GB29﹞:在章門﹝LR13﹞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

 上﹝BL31﹞,中﹝BL33﹞:並見足太陽經,上﹝BL31﹞為足少陽,太陽之絡。

 中﹝BL33﹞則足少陰,少陽所結之會也。

 長強﹝DU01﹞:見督脈﹝Du_Meridian,DU﹞,足少陰,少陽所結之會。

 中瀆﹝GB32﹞:在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

 膝陽關﹝GB33﹞:在陽陵泉﹝GB34﹞上三寸,犢鼻﹝ST35﹞外陷中。

 陽陵泉﹝GB34﹞: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

 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

 外為輔骨,外踝以上為絕骨。足面為跗。自陽陵泉﹝GB34﹞下外輔骨前,歷陽交﹝GB35﹞,外丘﹝GB36﹞,光明﹝GB37﹞,直下抵絕骨之端。

 循陽輔﹝GB38﹞,懸鐘﹝GB39﹞而下,出外踝之前至丘墟﹝GB40﹞,循足面之頭臨泣﹝GB15﹞,地五會﹝GB42﹞,俠谿﹝GB43﹞,乃上入小指次指之間,至頭竅陰﹝GB11﹞而終也。

→【䯒﹝骨行﹞:音,ㄏㄥˊ。意:脛骨】

 陽交﹝GB35﹞:在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之間。

 外丘﹝GB36﹞:在足外踝上七寸。

 光明﹝GB37﹞:在足外踝上五寸。

 陽輔﹝GB38﹞: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GB40﹞七寸。

 懸鐘﹝GB39﹞: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

 丘墟﹝GB40﹞:在足外踝下,如前去足臨泣﹝GB41﹞三寸。

 足臨泣﹝GB41﹞: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去俠谿﹝GB43﹞一寸半。

 地五會﹝GB42﹞: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

 俠谿﹝GB43﹞: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前陷中。

 足竅陰竅陰﹝GB44﹞: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

 足大指本節後為歧骨。大指爪甲後為三毛。

 其支者:自足跗上足臨泣穴﹝GB41﹞,別行入大指,循歧骨內出大指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交於足厥陰也。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有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

 所生病者:頭角頷痛,目銳眥痛,缺盆﹝ST12﹞中腫痛,腋下,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窌廣韻力嘲切,深空之貌,即穴隙之謂也,江西席橫家鍼炙書中,諸侫字皆作窌,豈侫窌聲相近而然,今悉儗改定,雖然,所改有不盡者,亦不必苦求之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