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

【解剖】:

側副韌帶位於膝關節兩側,與交叉韌帶是維持膝關節穩定的重要結構。其中 ※脛側副韌帶﹝Ttibial_collateral_lig.﹞呈扁寬三角形,基底向前,尖端向後,為關節囊﹝Joint_capsule﹞纖維層的加厚部分。脛側副韌帶﹝Ttibial_collateral_lig.﹞深層起於股骨內上髁,止於脛骨幹內面和關節邊緣,內面與內側半月板﹝Medial_meniscus﹞緊密相連。脛側副韌帶﹝Ttibial_collateral_lig.﹞淺層分為前縱部、後上斜部和後下斜部。前縱部起於股骨內上髁,纖維縱行向下,止於脛骨上端的內面;後上斜部起於前縱部上端後緣,斜向後下止於脛骨內側髁後緣,並向後延展附著於內側半月板﹝Medial_meniscus﹞後緣;後下斜部起于前縱部下端後緣,斜向後上,越過半膜肌腱﹝Semimenbranosus_t.﹞,也止於脛骨內側髁後緣並附著於內側半月板﹝Medial_meniscus﹞後緣。

腓側副韌帶﹝Fibular_collateral_lig.﹞長約5cm,是一堅韌的圓索。其上起於股骨外上髁外側,向下後方止於腓骨頭尖的稍前。

膝關節側副韌帶、尤其是脛側副韌帶﹝Ttibial_collateral_lig.﹞有保持關節穩定和調節關節活動的功能。脛、腓側副韌帶﹝Fibular_﹝tibial﹞_collateral_lig.﹞均位於膝關節後方,屈膝時,側副韌帶鬆弛,脛骨可稍有內收、外展或旋轉活動。伸膝時,側副韌帶緊張,膝關節變得穩定,可以防止膝過伸。

【病因病理】:

當膝關節處於半屈曲狀態時,由於側副韌帶鬆弛,膝關節不穩,容易使側副韌帶遭受損傷。由於正常的膝關節本身就有10°左右的外翻,膝關節外側又較易於受到外界打擊,所以脛側副韌帶﹝Ttibial_collateral_lig.﹞最易於因半屈膝位過度膝外翻而損傷。由於脛側副韌帶﹝Ttibial_collateral_lig.﹞深層纖維與內側半月板﹝Medial_meniscus﹞相連,故有時損傷會累及內側半月板﹝Medial_meniscus﹞。腓側韌帶損傷較少見,可因膝半屈位時遭遇內側方衝擊而致。

側副韌帶損傷後,膝關節的穩定性下降,使膝關節功能減退,日久可致韌帶粘連、慢性炎症。嚴重者造成韌帶斷裂,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另外,脛側副韌帶﹝Ttibial_collateral_lig.﹞在膝關節屈伸時前後滑動,與脛骨之間反復摩擦容易形成慢性積累性損傷,加之外感風寒濕邪,使韌帶水腫、滲出、粘連硬化失去彈性。

【診斷】:

 急性損傷多見於青壯年,有明確外傷史,臨床症見膝關節內側或外側疼痛腫脹,有時可有皮下瘀斑,膝關節不能伸直、行走困難。慢性勞損多見於中老年人,多病程較長、反復發作,疼痛常伴牽拉感,勞累或天氣變化可誘發或加重疼痛。

查體:可在損傷局部觸及局限性壓痛、腫脹、條索狀﹝Strip_funicular﹞,側副韌帶牽拉試驗陽性。慢性者X光檢查常提示膝關節退行性改變。

【治療】:

反阿是穴治療:本病應根據疼痛所處部位來選擇反阿是穴。脛側副韌帶﹝Ttibial_collateral_lig.﹞損傷在股四頭肌﹝quadriceps_m._of_thigh﹞內側頭肌腹(血海穴)股內收肌腹、半腱肌﹝Semitemdinosus_m.﹞半膜肌﹝Semimenbranosus_m.﹞肌腹或縫匠肌﹝sartorius_m.﹞起點髂前上棘﹝ASIS﹞下方點尋找反阿是穴;腓側副韌帶﹝Fibular_collateral_lig.﹞損傷在大腿外側髂脛束﹝Iliotibial_tract﹞(風市穴上下)、上、股二頭肌﹝biceps_m._of_thigh﹞肌腹上尋找反阿是穴。以指壓時疼痛是否立即消失作為判斷反阿是穴的標準。

本病症輕者,採用反阿是穴的點揉或毫針針刺常可一次痊癒,頑固或嚴重者、尤其是合併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中老年患者,常于治療後不久復發。

推拿時注意在反阿是穴上治療的同時,必須對反阿是穴所在的肌肉做充分的放鬆,必要時選做臀大肌﹝Greater_gluteus_m.﹞、臀中肌﹝Gluteus_medius_m.﹞、闊筋膜張肌﹝tensor_m._of_broad_fascia﹞、腓骨長短肌﹝long,﹝short﹞_peroneal﹞、小腿三頭肌﹝triceps_m._of_calf﹞以及腰部肌肉的放鬆。

本病如遷延日久或為中老年人發病,伴有局部畏冷、喜溫喜按,多伴腎臟的陽氣虧虛,可使用火針在反阿是穴施點刺治療;亦可輔用熱敷、藥熨;還可選用腎俞、命門、關元等穴配合使用。

封閉療法:對於本病病情頑固或較嚴重,局部壓痛明顯者,術後留觀15分鐘以防藥物反應。

針刀治療:局部消毒後,將針刀刀口線平行於肌纖維方向刺入反阿是穴或正反穴內,做縱向的鬆解2~3次後出針。術畢以創可貼粘貼針口。

傳統取穴:可選用大腸俞、居髂、風市、膝陽關、秩邊、委中、血海等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