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疽-炙法歌

【方歌】:

 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疼灸至不疼時。

 法以濕紙覆其上,乾處先灸不宜遲,蒜灸黃蠟附子灸,豆豉蠐螬各用之。

 

【注】:

 凡癰疽初起,七日以前,開結拔毒,非灸不可。不痛者灸至知痛,瘡疼者灸至不疼。

 蓋著毒則不痛,至好肉則痛,必灸至知痛者,令火氣至好肉方止也。

 著皮肉未壞處則痛,著毒則不痛,必灸至不疼者,令火氣著毒方止也。

 法以紙蘸水滿覆患上,看紙先乾處,即先灸之。

 

 


 

但灸法貴于早施,如證起二、三日即灸,十證可全八九;

 四、五日灸者,十證可全六七;

 六、七日灸者,十證可全四五,愈早愈妙。

其法不一,有隔蒜灸者,有當肉灸者,有用黃蠟灸者,有用附子灸、豆豉灸、蠐螬灸者。

 

一壯灸至百壯,以效為度。至艾壯之大小,則量瘡勢以定之。

 然灸有應忌者,如腎俞發不宜灸,恐消腎液;手指不宜,灸因皮肉澆薄,恐皮裂肉努。

 至於頭乃諸陽之首,諸書俱雲禁灸,若誤灸逼毒入裡,令人痰喘上湧,反加大腫。

 然遇純陰下陷之證,必當灸之,不灸則不能回陽。若半陰半陽之證,則仍當禁而不灸。

 

【隔蒜炎法】

大蒜切成片,約三錢,厚安瘡頭上,用大艾壯灸之,三壯即換一蒜片。

若漫腫無頭者,以濕紙覆其上,視其先乾處,置蒜片灸之。

 兩三處先乾,兩三處齊灸之。

有一點白粒如粟,四圍紅腫如錢者,即于白粒上灸之。

若瘡勢大,日數多者,以蒜搗爛,鋪於瘡上,艾鋪蒜上灸之。

 蒜敗再易,以知痛甚為效。

 

凡癰疽流注、鶴膝風,每日灸二、三十壯,癰疽陰瘡等證,艾數必多,宜先服護心散,以防火氣入內。

灸小兒,先將蒜置大人臂上,燃艾候蒜溫,即移于小兒毒上,其法照前。

 《經》云: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從之,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則肉腐為膿。

蓋毒原本於火,然與外寒相搏,故以艾火、蒜灸之,使開結其毒,以移深居淺也。

 

【黃蠟灸法】

 凡癰疽、發背、惡瘡、頑瘡,先以濕面隨腫根作圈,高寸餘,實貼皮上,如井口形,勿令滲漏,圈週邊布數重,防火氣烘膚,圈內鋪蠟屑三、四分厚,次以銅漏杓盛桑木炭火,懸蠟上烘之,令蠟化至滾,再添蠟屑,隨添以井滿為度。皮不痛者毒淺,灸至知痛為度;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為度。

 

 去火杓,即噴冷水少許於蠟上,俟冷起蠟,蠟底之色青黑,此毒出之症也。

 如漫腫無頭者,亦以濕紙試之,於先乾處灸之,初起者一、二次即消,已成者二、三次即潰。

 瘡久潰不斂,四圍頑硬者,即於瘡口上灸之,蠟從孔入,愈深愈妙,其頑腐瘀膿盡化,收斂甚速。

 

 


 

【附子餅灸法】

 生川附子為末,黃酒合作餅如三錢厚,安瘡上以艾壯灸之,每日灸數壯,但令微熱,勿令疼痛。

 如餅乾,再易餅灸之,務以瘡口紅活為度。

 治潰瘍氣血俱虛,不能收斂,或風寒襲之,以致血氣不能運行者,實有奇驗。

 

【豆豉餅灸法】

 癰疽發背,已潰未潰,用江西淡豆豉為末,量瘡大小,黃酒合作餅,厚三分,置患處灸之,餅乾再易餅。如已有瘡孔,勿覆孔上,四布豉餅,列艾其上灸之,使微熱,勿令肉破,如熱痛急易之。

 日灸三度,令瘡孔出汗即瘥。

 

【蠐螬灸法】

疳瘺惡瘡,諸藥不驗者,取蠐螬剪去兩頭,安瘡口上,以艾灸之,七壯一易,不過七枚,無不效者。

 

【麥冬粳米飲】

 此方治癰疽陰瘡,法當艾灸,或灸太過者,或陽瘡不應灸而誤灸者,以致火毒入裡,令患者頭項浮腫,神昏痰湧,吁吁作喘,急服此藥,以清解火毒甚效。

組成:麥門冬(去心)、粳米(各三錢)、水二鐘,煎一鐘,徐徐熱服。

 

【方歌】:

 麥門粳米各等分,能醫灸後頭項腫,神昏痰湧作喘聲,水煎徐徐功最勇。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