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個常用穴位的名稱、體位

一、頭面部常用穴位

 百會: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採用坐位和臥位取穴均可。

  效能:開竅甯神,平肝熄風,升陽固脫。

  主治:頭痛,眩暈,高血壓,脫肛等。

 太陽: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1寸凹陷處。採用坐位,或臥位取穴均可。

  效能:疏風止痛,清熱明目。

  主治:頭痛,偏頭痛,眼疾,面癱。

 陽白

  位置:前額、目直視瞳孔正中直上,眉上1寸。

  效能:祛風,明目。

  主治:面癱,頭痛,眼睛疾患等。

 攢竹

  位置:前額眉毛內側端。

  效能:止痛,明目。

  主治:頭痛,眼疾,眉棱骨痛,面癱。

 睛明

  位置:閉目,在目內眥角上方0.1寸處。

  效能:疏風清熱,通絡明目。

  主治:眼科各種病症,面癱。

 風池

  位置: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凹陷處,與乳突平齊。

  效能:疏風解熱,止痛明目。

  主治:感冒,頭痛,頭暈,項強頸痛,眼疾,高血壓病。

 

二、胸腹部常用穴位

 膻中

  位置:兩乳之間,胸骨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

  效能:調氣降逆,寬胸利隔。

  主治:支氣管炎,哮喘,胸痛,肋間神經痛,冠心病。

 中脘

  位置:腹部,前正中線,臍上4寸處。

  效能:調胃理氣,化濕降逆。

  主治:胃痛,胃潰瘍,慢性胃炎,嘔吐,呃逆等。

 天樞

  位置:腹部,肚臍旁開2寸。

  效能:疏調臟腑,理氣消滯。

  主治:急慢性胃炎,腸炎,痢疾,便秘等。

 氣海

  位置:腹部,前正中線,臍下1.5寸。

  效能:調氣機,補虛強身。

  主治:腹脹,腹痛,氣虛體弱。

 關元

  位置:腹部,前正中線,臍下3寸。

  效能:補腎固本,調氣回陽。

  主治:腹痛,腹瀉,痢疾,尿路感染,月經不調,性功能障礙。

 


 

三、腰背部常用穴位

 大椎

  位置:在背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之間正中處。

  效能:解表通陽,清熱寧神。

  主治:發熱,中暑,瘧疾,精神分裂症,呼吸道疾病,頸背部疼痛。

 肩井

  位置:肩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2分之1處。

  主治:肩背部疼痛,中風等。

 風門

  位置: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效能:宣肺,疏風,調氣。

  主治:感冒,呼吸道疾病,肩背部疼痛。

 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效能:調肺理氣,退熱。

  主治:支氣管炎,哮喘,肺炎,自汗,盜汗,背痛等症。

 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效能:寧心安神,理血調氣。

  主治: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冠心病,心跳過速,精神分裂症,背痛等症。

 肝俞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效能:利肝膽,清濕熱,調氣機,明目。

  主治: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胃痛,眼痛,肋間神經痛,神經衰弱,月經不調,背腰痛等症。

 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效能:調脾胃,助消化,除水濕。

  主治:病,神經性嘔吐,腸炎,浮腫,貧血,背腰痛,慢性出血性疾病等。

 腎俞

  位置:第二腰棘突下旁開1.5寸。

  效能:調和腎氣,強腰脊,平耳眼。

  主治:腎病,腰痛,遺精,遺尿,月經不調,哮喘,耳鳴,耳聾,脫髮,腰肌勞損等症。

 華佗夾脊

  位置:第一胸椎起至第五腰椎止,每椎棘突下旁開0.5寸。左右各17個穴。

  效能:調理氣機,調理內臟機能。

  主治:背腰部疼痛,神經衰弱,五臟六腑能失常等。

 

四、上肢部常用穴位

 曲池

  位置:曲成直角,在肘橫紋正中。

  效能:祛風解表,清熱利濕,通經活絡。

  主治:上肢關節疼,癱瘓,麻木,高血壓,高燒,過敏性疾病,皮膚病等。

 合穀

  位置:第一、二掌骨之中點。

  效能:疏風,解表,鎮痛,通絡。

  主治:感冒,五官科,眼科疾病,面神經麻痹,神經科疾病,各種疼痛等。

 尺澤

  位置:在上肢肘窩橫紋上,肱二頭肌腱外側處。

  效能:瀉肺熱,降逆氣。

  主治:咳嗽,哮喘,咽喉腫痛,臂痛,肘關節疼痛,皮膚病等。

 內關

  位置:伸臂,仰掌,前臂內側,腕橫紋上2寸,兩筋之間。

  效能:寧心安神,理氣鎮痛。

  主治:心臟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精神障礙,胃痛,嘔吐,各種疼痛等。

 勞宮

  位置:手掌中心,握拳時,中指尖處。

  效能:清心,泄熱。

  主治:中風昏迷,心絞痛,癔病。手指麻,掌痛等症。

 


 

五、下肢部常用穴位

 環跳

  位置:在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3分之1與內3分之2交界處。

  效能:利腰腿,通經絡。

  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癱瘓,麻木等。

 足三裏

  位置: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

  效能:平肝和胃,降逆和中,通調經絡。

  主治:肝胃不和,噁心嘔吐,胃痛,急性胃腸炎,關節炎,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

 陽陵泉

  位置:屈膝,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效能:利肝膽,清濕熱,強筋骨。

  主治:肝膽疾病,高血壓,偏癱,下肢麻木,疼痛等症。

 委中

  位置:膕窩橫紋之中點。

  效能:泄熱清肺,利腰通絡。

  主治:急性胃炎,嘔吐,腰腿痛,坐骨神經痛,關節炎,偏癱,腰痛,牛皮癬等症。

 三陰交

  位置:內踝尖直上3寸,在脛骨後緣。

  效能:健脾化濕,疏肝益腎。

  主治:脾胃虛弱,腸鳴腹脹,大便溏泄,消化不良,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挺,經閉,不孕,難產,遺精,陽萎,陰莖痛,水腫,小變不利,遺尿,疝氣,足痿,痹痛,腳氣,失眠。

 

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