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概述】

心悸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証。

 

發作時常伴氣短、胸悶、甚至眩暈、喘促,脈或數或遲,節律不齊。心悸多呈陣發性,不發時如常人,病情較輕者為悸;較重者為怔忡。《素問·舉痛論篇》指出:「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凡具有心悸臨床表現的,均可參考本節辨証論治,如心動過速、心動過緩、過早搏動、心房顫動或撲動、房室傳導阻滯、病態竇房結綜合症、預激綜合症。

 

【病因病機】:

心悸的發病,或由驚恐惱怒,動搖心神,而為驚悸;或因久病體虛,勞累過度,耗傷氣血,心神失養,無驚自悸,悸動不已。

 

心悸的病機主要有虛實兩方面。

虛者為氣血陰陽虧損,心神失養而致。

實者多由痰火,水飲,瘀血,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

虛實之間可相互夾雜或轉化。如實証日久,正氣虧耗,可分別兼見氣、血、陰、陽之虧損,而虛証也可因虛致實,往往兼見實証表現。總之,本病為本虛標實,其本為氣血陰陽虧損,其標是氣滯、血瘀、痰濁、水飲,臨床表現多為虛實夾雜。

 

1、心虛膽怯:

突然驚恐使心驚神慌不能自主則心悸。大怒傷肝,大恐傷腎,怒則氣逆,恐則精卻,都可動撼心神而發驚悸;如痰熱內蘊,複加鬱怒,胃失和降,痰火互結,上擾心神,亦可導致心悸的發生。

 

2、心血不足:

久病體虛,陰血虧損,心失所養,不能藏神,故神不安而志不寧,發為心悸;若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耗傷心血,影響脾胃生化之源,漸至氣血兩虧,不能上奉於心者,發生心悸。

 

3、陰虛火旺:

久病體虛或房勞過度,傷及腎陰;腎水素虧,水不濟火,虛火妄動,上擾心神,亦能導致本病。


 

4、心陽不振:

大病久病之後,陽氣不能溫養心脈,故心悸不安。

 

5、水飲淩心:

脾腎陽虛,水液停聚而為飲,飲邪上犯,心陽被抑,引起心悸。

 

6,瘀血阻絡:

心陽不振,血液運行不暢;風寒濕邪搏於血脈,以致心脈痹阻,營血運行不暢,引起心悸。

 

【臨床表現】:

心悸的基本証候特點是自覺發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劇烈,不能自主,或一過性、陣發性,或持續時間較長,或一日數次發作,或數日一次發作。

(一)、心虛膽怯:心悸,善驚易恐,少寐多夢,舌苔薄白或如常,脈象數或虛弦。

(二)、心血不足:心悸頭暈,面色不華,舌質淡紅,脈象細弱。

(三)、陰虛火旺:心悸不寧,心煩少寐,手足心熱,耳鳴腰酸,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象細數。

(四)、心陽不振:心悸不安,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質淡白,脈象虛弱或沉

(五)、水飲淩心:心悸眩暈,胸脘痞滿,形寒肢冷或下肢浮腫,渴不欲飲。惡心吐涎,舌苔白滑,脈象弦滑。

(六)心血瘀阻:心悸不安,心痛時作,或見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代。

 

【治療】:

(一)、治療原則:養心,安神,定悸。

(二)、取穴及部位:印堂、風池、百會、眉弓,頭面部,心俞、肺俞、膈俞、膻中、中府、雲門,背部。

(三)、主要手法:揉法、推法、按法、一指禪推法。

(四)、操作方法:

一、基本操作

推印堂、眉弓5遍。自上而下推橋弓,先左側,再右側,每側約1分鐘,後按揉百會、風池3分鐘。一指禪推法推心俞、肺俞、膈俞3分鐘,揉膻中,操作時間約1分鐘。

 

二、辨証加減

1、心膽虛怯

(1)、加按巨闕,拿風池、玉枕。

(2)、小魚際沿胸骨正中分別向左右腋中線推運至兩脅部,以心悸減輕為度。

 

2、心血不足

(1)、加揉中脘,拿血海、足三裏。

(2)、雙手掌重疊按揉,施術於心俞、華佗夾脊穴5分鐘。

 

3、陰虛火旺

(1)、加推腎俞,推太陽、聽宮、聽會、耳門。

(2)、按揉翳風,拿風池,按啞門。


 

4、水飲淩心

(1)、按揉章門、期門,搓兩脅。

(2)、運腹部約5分鐘。

 

5、陽氣衰弱

(1)、摩小腹,按中極,推關元、氣海。

(2)、揉八髎、腎俞、命門、三陰交。

 

6、心血瘀阻

按揉大包、京門、膈俞,以透熱為度。

 

【輔助療法】

1、耳壓療法:取心、脾、神門、肺、小腸。

 

【注意事項】:

(1)、心悸常見於多種心臟疾病中,首先應分清疾病的性質,找出原發病,如為功能性疾病,大多呈陣發性,經推拿治療很快緩解,癒後良好。如為器質性病變所致的,或心律失常發作頻繁者,在推拿的同時應積極配合藥物治療,以免貽誤病情。

 

(2)、治療期間應儘量避免精神上的刺激。加強生活護理,少食辛辣食物。

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