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明•周王、朱橚撰)西元1406年

 卷二:

 論三陽、三陰經脈:

黃帝正經者,是先聖之遺教。乃後人之令範。是以先明流注孔穴。指的其原。若或苟從異說臟腑。

 故《經》云: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手三陰之脈。從胸至手。

 足三陽之脈。從頭至足。

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

 是謂日夜循環。陰陽會合。

 又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緣春夏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是以春夏各致一陰。

 秋冬各致一陽者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鍼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needling_sensation﹞乃引致之陰陰。

 秋冬必致一陽者也大法也。

 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腧。秋刺經。冬刺合也。

肺出少商﹝LU11﹞為井。手太陰脈也。

 流于魚際﹝LU10﹞為滎。

 注于太淵﹝LU09﹞為腧。

 過于列缺﹝LU07﹞為原。

 行于經渠﹝LU08﹞為經。

 入于尺澤﹝LU05﹞為合。

心出少衝﹝HT09﹞為井。手少陰脈也。

 流于少府﹝HT08﹞為滎。

 注于神門﹝HT07﹞為腧。

 過于通理﹝HT05﹞為原。

 行于靈道﹝HT04﹞。

心包絡脈﹝collaterals﹞。手厥陰之脈也。

 出於中衝﹝PC09﹞為井。

 流于勞宮﹝PC08﹞為滎。

 注于大陵﹝PC07﹞為腧。

 過于內關﹝PC06﹞為原。

 行于間使﹝PC05﹞為經。

 入于曲澤﹝PC03﹞為合。

大腸出於商陽﹝LI01﹞為井。手陽明脈也。

 流于二間﹝LI02﹞為滎。

 注于三間﹝LI03﹞為腧。

 過于合谷﹝LI04﹞為原。

 行于陽谿﹝LI05﹞為經。

 入于曲池﹝LI11﹞為合。

三焦出於關衝﹝SJ01﹞為井。手少陽脈也。

 流于腋門﹝GB22﹞為滎。

 注于中渚﹝SJ03﹞為腧。

 過于陽池﹝SJ04﹞為原。

 行于小腸出少澤﹝SI01﹞為井。手太陽脈也。

 流于前谷﹝SI02﹞為滎。

 注于後谿﹝SI03﹞為腧。

 過于腕骨﹝SI04﹞為原。

 行于陽足三陰、三陽穴流注者,

胃出厲兌﹝ST45﹞為井。足陽明脈也。

 流于內庭﹝ST44﹞為滎。

 注于陷谷﹝ST43﹞為腧。

 過于衝陽﹝ST42﹞為原。

 行于解谿﹝ST41﹞,膽出竅陰﹝GB11﹞為井。足少陽脈也。

 流于俠谿﹝GB43﹞為滎。

 注于臨泣﹝GB15﹞為腧。

 過于丘墟﹝GB40﹞為原。

 行于陽輔﹝GB38﹞為經。

 入于陽陵泉﹝GB34﹞為合。

膀胱出於至陰﹝BL67﹞為井。足太陽脈也。

 流于通谷﹝BL66﹞為滎。

 注于束骨﹝BL65﹞為腧。

 過于京骨﹝BL64﹞為原。

 行于昆侖﹝BL60﹞為經。

 入于委中﹝BL40﹞為合。

脾出隱白﹝SP01﹞為井。足太陰脈也。

 流于大都﹝SP02﹞為滎。

 注于太白﹝SP03﹞為腧。

 過于公孫﹝SP04﹞為原。

 行于商丘﹝SP05﹞為經。

 入于陰陵泉﹝SP09﹞為合。

肝出大敦﹝LR01﹞為井。足厥陰脈也。

 流于行間﹝LR02﹞為滎,注於太衝﹝LR03﹞為腧。

 過于中都﹝LR06﹞為原。

 行于中封﹝LR04﹞,腎出湧泉﹝KI01﹞為井。足少陰脈也。

 流于然谷﹝KI02﹞為滎。

 注于太谿﹝KI03﹞為腧。

 過于水泉﹝KI05﹞為原。

 行于復溜﹝KI07﹞為經。

 入于陰谷﹝KI10﹞為合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