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清•唐容川撰)

 卷六:

 時復:

時復者:謂血家

 春夏得病。至次年春夏復發。

 秋冬得病。至次年秋冬。其病復發。

 值其時而仍病。故曰時復。

 夫人身五臟六腑。與天之氣運。呼吸相通。原是一體。

 故天之陰陽。能構人之疾病。其實非天病患也。乃人身氣血先有偏盛。

 故感天氣之偏盛。而病遂作焉。

血家病得於春者:乃肝經血虛﹝blood_deficiency﹞火旺。春木之氣。內通於肝。肝經感木氣。而風動火發。

 故值春時。舊病復作。其已發吐血者﹝haematemesis﹞。

 宜地骨皮飲。加蒲黃、黃芩、龍膽草、杏仁、柴胡、荊芥。醋,炒大黃治之。

尚未發作者:須服五味逍遙散,加牡蠣、阿膠、龍骨、香附子、五味子。

 或用左歸飲。加阿膠、龜板、牡蠣、五味子。以滋養之。

 使肝腎陰足。則火伏而不動矣。

 凡冬日春時。得血病者:均宜用此法。以養肝腎。使陽氣封謐而不泄。斯病不發矣。

 又凡肝經火動者:必先有熱蒸口苦﹝bitter_taste_in_mouth﹞。魂夢不甯諸證。柴胡清骨散亦治之。

失血之病。得于夏者:乃心經火旺。次逢夏月復發。

 宜瀉心湯,加丹皮、蒲黃、生地黃、木通、甘草梢、降香、牛膝。

其未發時。若見煩熱。即宜預服生地黃散。以遏止之。或天王補心丹以養之。

又按:夏月暑盛。病多發于陽明。以陽明主燥熱。暑熱相合。

 故多屬陽明。病在陽明者:口渴﹝Thirst﹞身熱。煩躁﹝dysphoria﹞、便閉﹝fecal_block﹞。惡聞人聲。脈勢洪大。以此為辨。其吐出之血。亦必甚多。

 宜犀角地黃湯,加葛根、金銀花、知母、蒲黃、大黃、枳殼。

若尚未動血。初覺發熱﹝fever﹞、口渴者﹝Thirst﹞。玉女煎。加蟬蛻、秦皮、茵陳、枳殼。

 或先服甘露飲。以養胃陰。免動燥氣。

秋乃金令。肺氣主之。

 凡失血家。至秋時皮毛收斂。未能秘密。往往外合風氣。內壅熱邪。發咳動血。尤為容易。病家醫家。

 皆須善為調理。庶可補天再造也。

 若是秋時得病。是病本得於肺。次逢秋月。本臟不潤。復發痿燥。

而咳血者﹝Hemoptysis﹞。清燥救肺湯,加生地蒲黃治之。人參清肺湯,加紫菀、當歸、蒲黃亦可。

 葛可久太平丸。既滋肺陰。兼清風痰。尤治肺良方。

若肺氣鬱而不布。衛陽不外達。津液不下降。皮毛灑淅。寒熱作咳者,宜小柴胡。加荊芥、防風、桔梗、杏仁、蒲黃、蘇木、栝蔞根、麥冬、桑皮、陳皮、枇杷葉治之。

風寒客於肺中。久咳不止者,宜千金麥門冬湯。

 其麻黃搗茸炙過。以搜陳寒。或重用太平丸。重加薄荷。亦和散之法。

冬令屬水。腎氣主之。此時陰氣堅凝。則陽氣潛藏。龍雷不作。

 若陰氣不足。則陽氣不潛。況此時陽氣皆入於內。

 人身陰虛者:既多內熱﹝endogenous_heat﹞:加以陽氣入內。兩熱相合。致失冬令寒熱之象。此與冬行夏令無異。是以火迫血動。而復發也。

 治法:宜滋腎陰。泄內熱﹝endogenous_heat﹞。使其陰凝陽秘。復成為大冬之令。斯病癒矣。

 已動血者:玉女煎。加蒲黃、丹皮、蘇木。繼服大補陰丸。六味丸。以收功。乘其未發。

 先用麥味地黃湯滋之。火之不藏。

 如三冬不雪。臘月鳴雷。潛納陽氣。

 皆可加龍骨牡蠣。

 吾於衝脈言之甚詳。須參看。

凡物有根者:逢時必發。失血何根。瘀血﹝blood_stasis﹞即其根也。

 故凡復發者:其中多伏瘀血﹝blood_stasis﹞。以及遇節氣。遇陰雨。而即蒸熱發動者:均是瘀血﹝blood_stasis﹞為病。

 宜血府逐瘀湯,加乾漆桃奴治之。或用仲景大黃蟅蟲丸。少少與之。此理須知。方不為血證﹝blood_syndrome﹞所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