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清•唐容川撰):

《血證論》卷一:

 陰陽水火氣血論:

人之一身。不外陰陽。而陰陽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氣血。水即化氣。火即化血。何以言水即化氣哉?

 氣著於物。復還為水。是明驗也。

 蓋人身之氣。生於臍下丹田氣海之中。臍下者腎與膀胱。水所歸宿之地也。此水不自化為氣。

 又賴鼻間吸入天陽。從肺管引心火。

 下入於臍之下。蒸其水使化為氣。 如易之坎卦。一陽生於水中。而為生氣之根。氣既生。則隨太陽經脈為布護於外。是為衛氣﹝defensive_qi﹞。

 上交於肺。是為呼吸。五臟六腑。息以相吹。止此一氣而已。然氣生於水。即能化水。水化於氣。亦能病氣。氣之所至。水亦無不至焉。

 故太陽之氣達於皮毛則為汗。氣挾水陰而行於外者也。太陽之氣。

 上輸於肺。膀胱腎中之水陰。即隨氣升騰。而為津液。是氣載水陰而行於上者也。

 氣化於下。則水道通而為溺。是氣行水亦行也。設水停不化。

 外則太陽之氣不達。而汗不得出。內則津液不生。痰飲﹝phlegm_and_fluid_retention﹞交動。此病水而即病氣矣。

 又有:肺之制節不行。氣不得降。因而癃閉﹝dribbling_and_retention_of_urine﹞滑數。以及腎中陽氣。不能鎮水。為飲為瀉。不一而足。此病氣即病水矣。

 總之,氣與水本屬一家。治氣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氣

 是以人參補氣。以其生於北方。水中之陽。甘寒滋潤。大生津液。津液充足。而肺金濡潤。肺主氣。其葉下垂以納氣。得人參甘寒之陰。內具陽性。為生氣化水之良品。

 故氣得所補益焉。即如小柴胡。

 仲景自注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stomach_qi﹞因和。是通津液即是和胃氣﹝stomach_qi﹞蓋津液足。則胃上輸肺。肺得潤養。其葉下垂。津液又隨之而下。

 如雨露之降。五臟戴澤。莫不順利。而濁陰全消。亢陽不作。

 肺之所以制節五臟者如此。設水陰不足。津液枯竭。上則痿咳。無水以濟之也。下則閉結。制節不達於下也。外則蒸熱。水陰不能濡於肌膚也。

 凡此之證。

 皆以生水為治法。

 故清燥救肺湯。生津以補肺氣。

 凡此之證。

 皆以生水為治法。

 豬苓湯:潤利以除痰氣。

 凡此之證。

 皆以生水為治法。

 都氣丸:補水以益腎氣。即如發汗。

 所以調衛氣也﹝defensive_qi﹞。而亦戒火攻以傷水陰。

故用白芍之滋陰。以啟汗源。

 凡此之證。

 皆以生水為治法。

 用花粉之生津。以救汗液。即此觀之。

 凡此之證。

 皆以生水為治法。

 可知滋水即是補氣。然補中益氣湯、六君子、腎氣丸。是皆補氣之方也。

何以絕不滋水哉?

 蓋

 無形之水陰。生於下而濟於上。所以奉養是氣者也。此水則宜滋有形之水質。

 入于口而化於下。所以傳道是氣者也。此水則宜瀉。若水質一停。則氣便阻滯。

 故補中湯:用陳術以制水。

 六君子:用苓半以利水。

 腎氣丸:亦用利水之藥。以佐桂附。

 桂附以氣藥化水。

 苓澤即以利水之藥以化氣。

 真武湯尤以術苓利水為主。

 此治水之邪。即以治氣。與滋水之陰。即以補氣者。固並行而不悖也。且水邪不去。則水陰亦不能生。

 故五苓散去水邪。而即能散津止渴。並能發汗退熱。以水邪去。則水陰布故也。然水陰不滋。則水邪亦不能去。

 故小柴胡通達津液。而即能下調水道。

 總見水行則氣行。水止則氣止。能知此者。乃可與言調氣矣。

 何以言火即化血哉?

 血色。火赤之色也。火者心之所主。化生血液。以濡周身。火為陽。而生血之陰。即賴陰血﹝yin-blood﹞以養火。

 故火不上炎。而血液下注。內藏於肝。寄居血海。由衝、任、帶三脈。行達周身。以溫養肢體。

 男子則血之轉輸。無從驗。

 女子則血之轉輸。月事時下。血下注於血海之中。心火隨之下濟。

 故血盛而火不亢烈。是以男子無病。而女子受胎﹝fecundation﹞也。

 如或血虛﹝blood_deficiency﹞。則肝失所藏。木旺而愈動火。心失所養。火旺而益傷血。是血病即火病矣。

 治法:宜大補其血。歸地是也。然血由火生。補血而不清火。則火終亢而不能生血。

故滋血必用清火諸藥。

 四物湯所以用白芍。

 天王補心丹所以用二冬。

 歸脾湯所以用棗仁。

 仲景炙甘草湯所以用二冬阿膠。

 皆是清水之法。

 至於六黃湯、四生丸。則又以大瀉火熱為主。是火化太過。反失其化。抑之即以培之。清火即是補血。

 又有:火化不及。而血不能生者。仲景炙甘草湯所以有桂枝。以宣心火。人參養榮湯所以用遠志肉桂。以補心火。

 皆是補火生血之法。

 其有血寒﹝cold_in_blood﹞、血痹﹝Blood_impediment﹞者。則用桂枝細辛艾葉乾薑等。稟受火氣之藥。以溫達之。則知治火即是治血。血與火原一家。知此乃可與言調血矣。

 夫水火氣血。固是對子。然亦互相維繫。

 水病則累血。血病則累氣。

 氣分之水陰不足。則陽氣乘陰而乾血。

 陰分之血液不足。則津液不下而病氣。

 故汗出﹝sweating﹞過多則傷血。

 下後亡津液﹝fluid_collapse﹞則傷血。

 熱結膀胱則下血﹝hematochezia﹞。是水病而累血也。

 吐血﹝haematemesis﹞、咳血﹝Hemoptysis﹞。必兼痰飲﹝phlegm_and_fluid_retention﹞。

 血虛﹝blood_deficiency﹞則精竭水結。痰凝不散。失血家往往水腫﹝edema﹞。瘀血﹝blood_stasis﹞化水。亦發水腫﹝edema﹞。是血病而兼水也。蓋在下焦。則血海膀胱。同居一地。

 在上焦。則肺主水道。心主血脈。又並域而居。在軀殼外。則汗出﹝sweating﹞皮毛。血循經脈。亦相倚而行。一陰一陽。互相維繫。而況運血者即是氣。守氣者即是血。

 氣為陽。氣盛即為火盛。血為陰。血虛﹝blood_deficiency﹞即是水虛。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人必深明此理。而後治血理氣。調陰和陽。可以左右逢源。

 又曰:血生於心火。而下藏於肝。氣生於腎水﹝kidney_edema﹞。而上主於肺。其間運上下者。脾也。水火二藏。

 皆系先天。人之初胎。以先天生後天。人之既育。以後天生先天。

 故水火兩藏。全賴於脾。食氣入胃。脾經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變化而赤。是之謂血。

 故治血者。必治脾為主。仲景炙甘草湯。

 皆是此義。

 以及大黃下血﹝hematochezia﹞。亦因大黃秉土之色。而大泄地道故也。地黃生血。亦因地黃秉土之潤。而大滋脾燥故也。

 其餘參芪。運血統血。

 皆是補脾。可知治血者。必以脾為主。乃為有要。

 至於治氣。亦宜以脾為主。氣雖生於腎中。然食氣入胃。脾經化水。下輸於腎。腎之陽氣。乃從水中蒸騰而上。清氣﹝clear_qi﹞升而津液四布。濁氣降而水道下行。水道下行者。猶地有江河。以流其惡也。津液上升者。猶土膏脈動。而雨露升也。

故治氣者必治脾為主。

 六君子湯:和脾利水以調氣。

 真武湯:扶脾鎮水以生氣。

 十棗陷胸等湯:攻脾奪水以通氣。

 此去水邪以補氣之法也。

 又有:水津不灌。壯火食氣。則用人參滋脾以益氣﹝benefiting_qi﹞。花粉清脾以和氣。凡治氣者。亦必知以脾為主。而後有得也。

 李東垣治病:以氣為主。

 故專主脾胃。然用藥偏於剛燥。不知脾不制水固宜燥。脾不升津則宜滋。

 氣分不可留水邪。氣分亦不可無水津也。

 朱丹溪治病:以血為主。

 故用藥偏於寒涼。不知病在火臟宜寒涼。病在土臟宜甘緩也。

 此論不專為失血立說。然治血者。必先知之。而後於調氣和血。無差爽云。

 →【覘﹝占見﹞:音,ㄓㄢ。意:看,偷偷地察看。】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