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腸病證-蛔蟲病﹝Ascarides_disease﹞:

蛔蟲病﹝Ascarides_disease﹞是蛔蟲寄生在人體小腸所致的疾病,它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常見病、多發病,尤以農村為多見。

我國古代對本病早有認識,將蛔蟲稱為蛟牆、魷﹝squid﹞、長蟲。

 如《靈樞‧厥病篇》說:「腸中有蟲瘕及絞牆,……心腸痛,懊憹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牆也。」

【病因病機﹝Etiology_and_Pathogenesis﹞】:

蛔蟲病﹝Ascarides_disease﹞是由於誤食沾有蛔蟲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潔之物而引起的。

 蛔蟲寄生在小腸內,擾亂脾胃氣機,吸食水穀精微。

 由於蛔蟲具有喜溫,惡寒﹝aversion_to_cold﹞怕熱,性動好竄,善於鑽孔的特性,故當人體脾胃功能失調,或有全身發熱﹝fever﹞性疾患時,蛔蟲即易在腹中亂竄而引起多種病症。

 若蛔蟲鑽入膽道、闌門﹝screen_gate﹞,或蛔蟲數量較多,在腸中纏結成團,則出現多種病變及症狀。

【臨床表現﹝Clinical_Situation﹞】:

蛔蟲病﹝Ascarides_disease﹞的臨床表現差異較大,其症狀的輕重不僅取決於蛔蟲數目的多少,而且與蛔蟲所在部位和狀態有密切關係。

 輕者可無任何症狀,或有食慾不佳和腹痛﹝abdominal_pain﹞,疼痛一般不重,多位於臍周或稍上方。

 痛無定時,反復發作,持續時間不定。

 痛時喜按揉腹部,腹部無壓痛﹝Pressing_Pain﹞,腹壁不緊張。

如蛔蟲上竄入胃,使胃失和降,引起噁心﹝nausea﹞、嘔吐﹝vomiting﹞、吐蛔﹝vomiting_ascaris﹞,甚或蟲從口鼻而出;

 鑽入膽道,使肝氣閉鬱、膽氣不行,脘腹劇痛﹝Painful﹞而形成蛔厥﹝syncope_due_to_ascariasis﹞;

 鑽入闌門﹝screen_gate﹞,使氣滯血瘀﹝stagnation_of_qi_and_blood_stasis﹞,肉腐血敗,則形成腸癰﹝intestinal_welling-abscess﹞;

 蛔蟲數量多時,纏結成團,阻塞腸中,使傳化不行,腑氣不通而形成蛔蟲性腸梗阻。

【診斷﹝Diagnosis﹞】:

 01、有吐蛔﹝vomiting_ascaris﹞或排蛔史。

 02、反復臍周隱痛﹝dull_pain﹞或陣痛﹝labor_pain﹞,甚或異嗜,消瘦﹝emaciation﹞。

 03、大便檢查發現蛔蟲卵。

【辨證論治﹝Treatment_based_on_syndrome_differentiation﹞】

臍周腹痛﹝abdominal_pain﹞,作止無定,甚則異嗜,消瘦﹝emaciation﹞是蛔蟲病﹝Ascarides_disease﹞的臨床特徵,而吐蛔﹝vomiting_ascaris﹞或便蛔則無疑屬於蛔蟲病﹝Ascarides_disease﹞。

 治療主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採用驅蟲、安蛔、調理脾胃等法。

 【症狀﹝Symptom﹞】:臍周腹痛﹝abdominal_pain﹞,時作時止,胃脘嘈雜﹝belching﹞,甚或吐蟲、便蟲、腹中蟲瘕。

 較嚴重者表現不思飲食,面黃肌瘦,鼻子作癢,睡中口齒流涎﹝salivation﹞。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安蛔、驅蛔,健運脾胃﹝move_the_spleen_and_stomach﹞。

 【方藥﹝medicinal﹞】:腹中疼痛較劇及有噁心﹝nausea﹞、嘔吐者﹝vomiting﹞,宜先用烏梅丸安蛔定痛。方中以烏梅、川椒、細辛酸辛安蛔;黃連、黃柏苦可下蛔,寒可清熱;乾薑、附子、桂枝溫臟祛寒;人參、當歸補氣養血。

在蛔蟲病﹝Ascarides_disease﹞腹不痛或腹痛﹝abdominal_pain﹞不劇時,宜驅除蛔蟲,以消除病因。

 可用化蟲丸加減,本方以鶴虱、苦棟根皮、檳榔、蕪荑、使君子等驅除蛔蟲。

若患蛔蟲病﹝Ascarides_disease﹞已久,面黃肌瘦;或驅蟲之後,脾胃運化尚未恢復,則用香砂六君子湯健運脾胃﹝move_the_spleen_and_stomach﹞。

【預防與調攝﹝Prevention_and_health_care﹞】:

蛔蟲病﹝Ascarides_disease﹞的預防﹝Prevention﹞主要是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從小養成清潔衛生的良好習慣。

 不飲生水,不吃腐爛不潔的瓜果。

 提倡熟食,不吃未煮熟的蔬菜,以減少蛔蟲的感染。

【結語﹝Summary﹞】:

蛔蟲病﹝Ascarides_disease﹞是由蛔蟲寄生在人體所引起的一種常見病。

 由於蛔蟲具有喜溫,惡寒﹝aversion_to_cold﹞怕熱,性動好竄,善於鑽孔的特性,故當人體脾胃功能失調,或有全身發熱﹝fever﹞性疾患時,蛔蟲即易在腹中亂竄而引起多種病症。

 蛔蟲病﹝Ascarides_disease﹞的臨床表現差異較大,輕者可無任何症狀,或有食慾不佳和腹痛﹝abdominal_pain﹞,疼痛一般不重,多位於臍周或稍上方。

 痛時喜按揉腹部,腹部無壓痛﹝Pressing_Pain﹞,腹壁不緊張。

 臍周腹痛﹝abdominal_pain﹞,作止無定,甚則異嗜,消瘦﹝emaciation﹞是蛔蟲病﹝Ascarides_disease﹞的臨床特徵,而吐蛔﹝vomiting_ascaris﹞或便蛔則無疑屬於蛔蟲病﹝Ascarides_disease﹞。

 治療主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採用驅蟲、安蛔、調理脾胃等法。

 養成清潔衛生的良好習慣是預防﹝Prevention﹞蛔蟲病﹝Ascarides_disease﹞的主要措施。

【文獻摘要】:

《諸病源候論‧蚘蟲候》:「就蟲者,是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或因府藏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發動則腹中痛。」

《聖濟總錄‧蛔蟲》:「蓋較之他蟲害人為多。觀其發作冷氣,臍腹撮痛,變為嘔逆,以至心中痛甚如錐刺」。

《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七》:「諸蟲依腸胃之間,若臟腑﹝zang-fu_viscera﹞氣實則不為害,若虛則能侵蝕,隨其蟲之變動,而成諸疾也。」。

《景岳全書‧諸蟲》:「凡諸蟲之中,惟蛔蟲最多」。「凡蟲痛證必時作時止,來去無定,或嘔吐﹝vomiting﹞青黃綠水,或吐出蟲,或痛而坐臥不安,或大痛不可忍,面色或青或黃或白,而唇則紅,然痛定則能飲食者,便是蟲積之證,速宜治之。」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