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陽明大腸經﹝LI﹞:

(一)【經脈循行】

手陽明大腸經﹝LI﹞起於食指橈側端,循行於上肢外側的前緣,上走肩,入缺盆﹝ST12﹞,絡肺屬大腸;從缺盆﹝ST12﹞上走頸,經頸部入下齒,過人中溝,止於對側鼻旁。

02-手陽明大腸經穴位  

【原文】:

《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LI04﹞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上肩,出骨﹝LI15﹞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ST12﹞,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ST12﹞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注釋:合谷﹝LI04﹞兩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兩筋:指拇長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過腕關節處。骨﹝LI15﹞:讀作隅,角的意思,此指肩峰部。柱骨之會上:「柱骨」意指頸椎;「會上」指大椎﹝DU14﹞。

 手陽明大腸經﹝LI﹞脈循行示意圖

(二)【主治概要】

本經腧穴﹝acupoint﹞:主治頭面五官疾患、熱病、皮膚病、腸胃病、神志病等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三)【本經腧穴﹝acupoint﹞】:(20穴)

1、商陽﹝LI01﹞:井穴

【定位】:食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

【解剖】:有指及掌背動、靜脈網;布有來自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橈神經的指背側神經。

【主治】:齒痛,咽喉腫痛﹝sore_throat﹞等五官疾患;熱病,昏迷。

【操作】: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2、二間﹝LI02﹞:滎穴

【定位】:微握拳,當食指橈側第2掌指關節前凹陷中。

【解剖】:有指屈淺、深肌腱;有來自橈動脈的指背及掌側動、靜脈,布有橈神經的指背側固有神經,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主治】:鼻衄,齒痛等五官疾患;熱病。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2~0.3寸。

3、三間﹝LI03﹞:輸穴

【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橈側第2掌指關節後凹陷處。

【解剖】:有第一骨間背側肌,深層為拇內收肌橫頭;有手背靜脈網(頭靜脈其示部),指掌側有固有動脈;布有橈神經淺支。

【主治】:齒痛,咽喉腫痛﹝sore_throat﹞;腹脹,腸鳴;嗜睡。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3~0.5寸。

4、合谷﹝LI04﹞:原穴﹝Yuan-Primary_point﹞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簡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又名虎口﹝LI04﹞。

【解剖】:在第一、二掌骨之間,第一骨間背側肌中,深層有拇收肌橫頭;有手背靜脈網,為頭靜脈的起部,腧穴﹝acupoint﹞近側正當橈動脈從手背穿向手掌之處;布有橈神經淺支的掌背側神經,深部有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主治】:頭痛﹝headache﹞,目赤腫痛﹝swelling_and_pain_of_eye﹞,鼻衄,齒痛,口眼歪斜,耳聾﹝deafness﹞等頭面五官諸疾;諸痛症;熱病,無汗,多汗;經閉﹝amenorrhea﹞,滯產。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l寸,針刺時手呈半握拳狀。孕婦不宜針。

5、陽谿﹝LI05﹞:經穴

【定位】:腕背橫紋橈側,當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解剖】:當拇短、長伸肌腱之間;有頭靜脈、橈動脈的腕背支;布有橈神經淺支。

【主治】:手腕痛;頭痛﹝headache﹞,目赤腫痛﹝swelling_and_pain_of_eye﹞,耳聾﹝deafness﹞等頭面五官疾患。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0.8寸。

6、偏歷﹝LI06﹞:絡穴﹝Luo-Connecting_point﹞

【定位】:屈肘,在陽谿穴﹝LI05﹞與曲池穴﹝LI11﹞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處。

【解剖】:在橈骨遠端,橈側腕伸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有頭靜脈;掌側為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背側為前臂背側皮神經和前臂骨間背側神經。

【主治】:耳鳴﹝tinnitus﹞,鼻衄等五官疾患;手臂酸痛;腹部脹滿,水腫。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或斜刺﹝oblique_needling﹞0.5~0.8寸。

7、溫溜﹝LI07﹞:郄穴﹝Xi-Cleft_point﹞

【定位】:屈肘,在陽谿穴﹝LI05﹞與曲池穴﹝LI11﹞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處。

【解剖】:在橈側腕伸肌肌腹與拇長展肌之間;有橈動脈分支及頭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與橈神經深支。

【主治】:急性腸鳴腹痛﹝bellyache﹞;疔瘡;頭痛﹝headache﹞,面腫,咽喉腫痛﹝sore_throat﹞;肩背酸痛。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l寸。

8、下廉﹝LI08﹞:

【定位】:在陽谿穴﹝LI05﹞與曲池穴﹝LI11﹞連線上,肘橫紋下4寸處。

【解剖】:在橈骨的橈側,橈側有腕伸短肌及腕伸長肌,深層有旋後肌;有橈動脈分支;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深支。

【主治】:肘臂痛;頭痛﹝headache﹞,眩暈﹝vertigo﹞,目痛;腹脹,腹痛﹝bellyache﹞。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l寸。

9、上廉﹝LI09﹞:

【定位】:在陽谿穴﹝LI05﹞與曲池穴﹝LI11﹞連線上,肘橫紋下3寸處。

【解剖】:在橈側腕伸肌肌腹與拇長展肌之間;有橈動脈分支及頭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與橈神經深支。

【主治】:肘臂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頭痛﹝headache﹞;腸鳴腹痛﹝bellyache﹞。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l寸。

10、手三裏﹝LI10﹞:

【定位】:在陽谿穴﹝LI05﹞與曲池穴﹝LI11﹞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

【解剖】:肌肉、神經同下廉穴﹝LI08﹞,血管為橈返動脈的分支。

【主治】:手臂無力,上肢不遂;腹痛﹝bellyache﹞,腹瀉﹝diarrhea﹞;齒痛,頰腫。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8~1.2寸。

11、曲池﹝LI11﹞: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解剖】:橈側腕長伸肌起始部,肱橈肌的撓側;有橈返動脈的分支;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為橈神經本幹。

【主治】: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熱病,高血壓,癲狂﹝depressive_and_manic_psychosis﹞;腹痛﹝bellyache﹞,吐瀉;五官疼痛;癮疹﹝urticaria﹞:濕疹,瘰癧。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l寸。

12、肘髎  ﹝LI12﹞:

【定位】:屈肘,曲池穴﹝LI11﹞外上方1寸,當肱骨邊緣處。

【解剖】:在橈骨外上髁上緣肱肌起始部,肱三頭肌外緣;有橈側副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

【主治】:肘臂部疼痛、麻木、攣急。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l寸。

13、手五裏﹝LI13﹞:

【定位】:在曲池穴﹝LI11﹞與肩穴﹝LI15﹞連線上,曲池穴﹝LI11﹞上3寸處。

【解剖】:在肱骨橈側,為肱橈肌起點,外側為肱三頭肌前緣;稍深為橈側副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內側為橈神經。

【主治】:肘臂攣痛;瘰癧。

【操作】:避開動脈,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l寸。

14.臂臑﹝LI14﹞:

【定位】:在曲池穴﹝LI11﹞與肩穴﹝LI15﹞連線上,曲池穴﹝LI11﹞上7寸,三角肌止點處。

【解剖】:在肱骨橈側,三角肌下端,肱三頭肌外側頭的前緣;有旋肱後動脈的分支及肱深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本幹。

【主治】:肩臂疼痛不遂,頸項拘攣;瘰癧;目疾。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或向上斜刺﹝oblique_needling﹞0.8~1.5寸。

15.肩髃﹝LI15﹞:

【定位】:肩峰端下緣,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舉時,肩部出現兩個凹陷,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解剖】:有旋肱後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腋神經。

【主治】:肩臂攣痛,上肢不遂;癮疹﹝urticaria﹞。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或向下斜刺﹝oblique_needling﹞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關節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oblique_needling﹞。

16、巨骨﹝LI16﹞:

【定位】:在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解剖】:在斜方肌與岡上肌中;深層有肩胛上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分支,副神經分支,深層有肩胛上神經。

【主治】:肩臂攣痛,臂不舉;瘰癧,癭氣。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微斜向外下方,進針0.5~l寸。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不可過深,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氣胸。

17、天鼎﹝LI17﹞:

【定位】:在胸鎖乳突肌後緣,扶突﹝LI18﹞穴直下1寸。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下部後緣,淺層為頸闊肌,深層為中斜角肌起點;有頸外淺靜脈;為副神經、頸皮神經在胸鎖乳突肌後緣穿出處,深層為膈神經的起點。

【主治】:氣梗,咽喉腫痛﹝sore_throat﹞;瘰癧,癭氣。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0.8寸。

18、扶突﹝LI18﹞:

【定位】:在結喉旁約3寸,當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胸骨頭間頸闊肌中,深層為肩胛提肌起始點;深層內側有頸升動脈;布有耳大神經,頸皮神經,枕小神經及副神經。

【主治】:咽喉腫痛﹝sore_throat﹞,暴癭氣,瘰癧;咳嗽﹝cough﹞,氣喘;頸部手術針麻用穴。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0.5~0.8寸。注意避開頸動脈,不可過深。一般不使用電針,以免引起迷走神經反應。

19、口禾髎﹝LI19﹞:

【定位】:在上唇部,水溝穴﹝DU26﹞旁0.5寸,當鼻孔外緣直下。

【解剖】:在上頜骨犬齒窩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動、靜脈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經、三叉神經第二支下支與眶下神經的吻合叢。

【主治】:鼻塞,鼽衄;口歪,口噤。

【操作】:直刺﹝perpendicular_needling﹞或斜刺﹝oblique_needling﹞0.3~0.5寸。

20、迎香﹝LI20﹞:

【定位】: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約0.5寸,當鼻唇溝中。

【解剖】:在上唇方肌中,深部為梨狀孔的邊緣;_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與眶下神經的吻合叢。

【主治】:鼻塞,鼽衄;口歪;膽道蛔蟲症﹝ascariasis_of_biliary_tract﹞。

【操作】:略向內上方斜刺﹝oblique_needling﹞或平刺﹝horizontal_needling﹞0.3~0.5寸。

圖3~13手陽明大腸經﹝LI﹞腧穴總圖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