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十法》 外科症治方藥:

發背:﹝對心發、腎俞發、搭肩、手發、足發﹞

 生於背,名曰發背。

 肺經火毒也。

 生於背下,與心相對,名曰對心發。

 心經火毒也。

 生於腰,名曰腎俞發。

 腎經相火之毒。

 若生於肩脊,名曰搭肩。

 右為肺火,左為肝火也。

 生於手背,名曰手發。

 生於足背,名曰足發。

 脾經濕熱之毒也。

 有如蓮子形者,頭多突起。

 有如蜂窠形者,孔多內陷。

 外結螺靨,此二種,須防毒陷。

 大率此症皆由膏粱厚味,或六淫外客,七情內鬱所致。

 積聚不散,以致榮氣不從,逆於肉理耳。

 初覺腫痛,即宜用藥消散之。

 散而不去,則用艾灸提膿等法。

 癰疽之症,始為熱中,末為寒中,不可不察也。

遠志膏:

 凡一切癰疽腫毒初起之時,隨用遠志肉二三兩,去心,清酒煮爛,搗為泥,敷患處,用油紙隔布紮定。

 越一宿,其毒立消,屢試屢驗,其效如神。

銀花甘草湯:

 治腫毒初起時,皆可立消。

 內服此藥,外敷遠志膏,一切惡毒無不消散。

 但宜早服為妙。

 倘瘡已成膿,無從消散也,必須外潰。

 金銀花﹝二兩﹞、甘草﹝二錢﹞;

 水煎,清酒沖服。若毒在下焦,加牛膝﹝二錢﹞。

陳艾丸:

 每歲端午日,蓄蘄艾一二斤,愈久愈良。

 用時取葉為炷,或加麝香、木香、雄黃末,搓成團,安蒜上灸之,名陳艾丸。

蟾酥餅:

 治疔毒腦疽、乳癰、附骨疽,臀癰。

 一切患症,或不痛而大痛,或麻木,用此敷貼瘡頭。

 蟾蜍﹝一錢,酒化﹞、輕粉﹝五分﹞、乳香、沒藥、雄黃、巴豆﹝各二錢﹞;麝香﹝三分﹞、朱砂﹝一錢﹞、朝腦﹝一錢﹞;

 以上各為細末,於五月五日午時,在淨室中用蟾蜍酒和藥丸如綠豆大,每用一丸。

 口涎調塗,貼疔瘡上以膏蓋之。

菊花甘草湯:

 治疔之仙藥也。

 白菊花﹝四兩﹞、甘草﹝四兩﹞;水煎頓服,渣隨即再煎。

 重者不過二劑即消,至穩至效,一切消疔之劑皆不及此。

芎芷香蘇散:

 凡毒多有挾風寒而發者,宜先用此散之。

 如毒不消,隨服銀花甘草等藥。

 川芎、白芷、紫蘇、赤芍、陳皮、甘草﹝各一錢﹞;荊芥、香附、秦艽﹝各一錢五分﹞;連鬚蔥白﹝二寸﹞;

 水煎服。若兼傷食加山楂、麥芽、葡子。

 若內熱極盛加連翹、蒡子。

烏金膏:

 去腐肉不傷新肉最為平善。

 巴豆去殼,新瓦上炒黑,研細聽用。

 多寡看瘡勢酌量。

防風湯:

 防風、白芷、甘草、赤芍、川芎、歸尾﹝各二錢﹞;雄豬蹄﹝一節﹞;

 加連鬚蔥白五根,用三大碗水煎。

 以絹片蘸水洗之,拭乾,然後上藥。

 其深曲處以羊筆洗之。

海浮散:

 敷此,腐肉自化,新肉自生。

 此外科回生保命之靈丹也。

 乳香、沒藥﹝等分﹞;

 上二味,安箬皮上炙乾,為極細末,敷患處,再貼膏藥。

 此散毒淨則收口,毒不淨則提膿外出。

 其神妙難以言喻。

 敷此,腐肉自化,新肉自生。

 此外科回生保命之靈丹也。

 乳香、沒藥﹝等分﹞。

 上二味,安箬皮上炙乾,為極細末,敷患處,再貼膏藥。

 此散毒淨則收口,毒不淨則提膿外出。

 其神妙難以言喻。

火照散:

 朱砂、血竭、沒藥、明雄黃﹝各三錢﹞;麝香﹝五分﹞;

 上五味為細末,用綿紙條長尺許,每條裹藥三分,真麻油浸點,自外而內周遭照之。

 瘡毒隨藥氣解散,自不內侵臟腑。

 初用三條漸加至五七條。

 瘡勢漸平,又漸減之。

 薰罷隨上烏金膏,貼以萬全膏。

 若腫勢漫延,周遭用芙蓉膏敷之。

 如再薰,須洗去末藥。

 其貼膏藥處,藥油可不必洗。

芙蓉膏:

 用赤小豆﹝四兩﹞、芙蓉葉﹝四兩﹞、香附﹝四兩﹞、菊花葉﹝四兩﹞、白芨﹝四兩﹞;為細末。

 每末一兩加麝香﹝一分﹞,米醋調,塗住根腳,雞子清調亦可。

化腐紫霞膏:

 治癰疽發背,瘀肉不腐,及不作膿者。

 又治惡瘡,內有膿而外肉不穿潰者。

 輕粉、蓖麻仁﹝研各三錢﹞、巴豆﹝研白仁五錢﹞、白結﹝二錢﹞、樟腦、螺獅肉﹝各一錢﹞;金頂砒﹝煅,五分﹞;為末,瓷罐收貯。

 臨用時麻油調塗頑硬肉上,以萬全膏貼之。

 至頑者,不過二次即軟。

 其力大於烏金散。

衛生湯:

 解毒消癰,清熱活血止痛,初起相宜。

 白芷、連翹、花粉﹝各八分﹞;荊芥、甘草節、蒡子﹝各一錢﹞;防風、乳香、沒藥﹝各五分﹞;銀花﹝二錢﹞、貝母、歸尾﹝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若大便閉結,熱勢極盛者,加酒炒大黃﹝二三錢﹞。

透膿散:

 凡癰毒內已成膿,不穿破者服即破。

 黃耆﹝四錢﹞、皂刺、白芷、川芎、牛蒡子、穿山甲﹝炒研,各一錢﹞;金銀花、當歸﹝各五分﹞;

 酒水各半煎服。

參耆內托散:

 丹溪云:癰疽未潰,以疏托解毒為主。

 癰疽既潰,以托補元氣為主。

 二語可為《外科樞要》。

 人參﹝一錢,虛甚者倍用﹞、黃耆﹝酒炒,三錢﹞、當歸﹝二錢﹞、川芎﹝酒炒,五分﹞、炙草﹝一錢五分﹞、陳皮﹝五分﹞、金銀花﹝五錢﹞、丹皮﹝一錢﹞、遠志﹝去心,甘草水泡,炒,一錢五分﹞、大棗﹝五枚﹞,水煎服。

理中湯:

 溫補中氣,挽回元陽。

 人參﹝二錢﹞、黑薑﹝一錢五分﹞、甘草﹝炙,二錢﹞、白術﹝陳土炒,三錢﹞、附子﹝薑汁甘草水制,一錢﹞、大棗,水煎服。

參苓白術散:

 健脾養胃。

 人參﹝一兩﹞、茯苓﹝蒸,二兩﹞、山藥﹝炒﹞、苡仁﹝炒﹞、扁豆﹝炒﹞、蓮肉﹝去心炒,各二錢﹞;砂仁﹝一兩﹞、神曲﹝炒黑﹞、甘草﹝炒,各五分﹞、白術﹝陳土炒,四兩﹞、陳皮﹝微炒,一兩﹞。

 ;共為細末,每用三錢開水下。

補中益氣湯:

 中氣下陷者舉之,巔頂有病需此。

 人參、炙甘草、當歸﹝各一錢﹞;升麻、柴胡﹝各三分﹞、陳皮﹝五分﹞、黃耆﹝二錢﹞、白術﹝一錢五分﹞、大棗﹝二枚﹞、生薑﹝三片﹞。水煎服。

藿香正氣散:

 散風寒,消飲食,止嘔吐瀉利。

 藿香、砂仁、厚樸、茯苓、紫蘇葉、陳皮﹝各一錢﹞;白術﹝陳土炒﹞、半夏、桔梗、白芷﹝各七分﹞;甘草﹝炙,五分﹞、生薑﹝三片﹞。水煎服。

十全大補湯:

 峻補氣血,乃扶危定傾之大藥,為收功保命之神丹。

 人參、白術﹝陳土炒,各三錢﹞;黃耆﹝蜜炙,五錢﹞、茯苓﹝一錢﹞、當歸﹝一錢五分﹞、大熟地﹝九蒸九曬,一錢﹞、白芍﹝酒炒,一錢五分﹞、甘草﹝炙,八分﹞、川芎、肉桂﹝去皮,各五分﹞、大棗﹝五枚﹞、薑﹝三片﹞。

 水煎服,虛甚者,更加附子、鹿茸。

六味湯:

 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凡腎經真水不足,虛火上炎,脈數有熱者宜此。大熟地﹝四錢﹞、山萸、山藥﹝各二錢﹞;丹皮、茯苓﹝各一錢五分﹞;澤瀉﹝一錢﹞。水煎服。

八珍湯:即大補湯去黃耆、肉桂。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榮血不足,睡臥不寧。

 人參、白術、當歸、棗仁﹝炒﹞、白芍﹝各一錢﹞;黃耆﹝一錢五分﹞、遠志﹝去心,甘草水泡,炒﹞、甘草﹝炒各七分﹞、木香﹝五分﹞、龍眼肉﹝五枚﹞;水煎服。

香砂六君子湯:

 理脾化痰,溫胃進食。

 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陳皮、半夏﹝各一錢﹞;砂仁、藿香﹝各八分﹞;薑﹝二片﹞棗﹝三枚﹞;水煎服。

桂附八味湯:

 益火之原以消陰翳。

 凡腎精真陽不足,火衰不能生土,脈虛大無力者宜此。

 大熟地﹝八兩﹞、山萸肉;山藥﹝各四兩﹞;丹皮、茯苓、澤瀉﹝各三兩﹞;附子、肉桂﹝各一兩﹞;用煉蜜丸,每服四錢,淡鹽水下。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