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顏面部疔瘡

【疾病科屬】:外科

【疾病概述】:

本病是發生於顏面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由於發生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稱,如生於眉心的叫眉心疔;生於兩眉棱的叫眉棱疔;生於顴部的叫顴疔;生於頰部的叫頰疔;生於鼻部的叫鼻疔;生於人中穴部位的叫人中疔;生於人中兩旁的叫虎須疔;生於口角的叫鎖口疔;生在唇部的唇疔。因其特徵是瘡形如粟,堅硬根深,狀如釘丁,統稱為顏面部疔瘡。相當於現代醫學的顏面部癤﹝furuncle﹞和癰﹝carbuncle﹞。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1、多發於額前、顴、頰、鼻、口唇等部位。

2、初起皮膚上有一粟粒狀膿頭,或癢或麻,以後漸漸紅腫熱痛,結塊範圍在3~6釐米左右,頂突根深堅硬。約5~7日間腫勢逐漸增大,四周浸潤明顯,疼痛加劇,膿頭破潰。約7~10日間頂高根軟潰膿,疔根隨膿外出,腫消痛止。病程一般10~14日。

3、本病需與癤﹝furuncle﹞及有鑒別。癤﹝furuncle﹞雖亦好發於顏面部,但紅腫範圍不超過3~6釐米,無明顯根腳,一般無全身症狀。有頭疽雖初起亦有粟粒狀膿頭,但逐漸形成多頭及蜂窩狀,紅腫範圍往往超過9~12釐米以上,多發於項背部皮肉堅厚之處,發展較慢,病程較長。

【辨證分析】:

1、本病主要因火毒為患,其毒或因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炙煿,以致臟腑蘊熱,火毒結聚;或由感受火熱之氣,或因昆蟲咬傷,或因抓破染毒,毒邪蘊蒸肌膚,以致經絡阻隔、氣血凝滯而成本病。

2、本病雖可由內外因素引起,但發病卻有輕重之別。一般外感時邪即發病者輕,由臟腑積熱蘊毒而發者重。以瘡腫形色言,則色紅活者輕,色紫暗者重。腫勢局限,頂突根束者為毒聚易愈;結塊木硬,漫腫無頭,肉腫瘡不腫者為毒散難癒。若腫勢迅速擴大,瘡形平塌,乾陷無膿,兼見壯熱煩渴﹝polydipsia﹞,頭痛﹝headache﹞如裂,泛惡嘔吐,甚至神昏譫語,是為疔毒走散,入於營血的走黃危證。若毒邪內傳臟腑,可引起內癰﹝carbuncle﹞,或毒邪流竄於肌肉經絡而形成流注,或毒邪流竄於骨骼而形成附骨疽。本病以清熱解毒為基本治療

【辨證論治】:

初期:

【證見】:患部有粟粒狀膿頭,癢麻粗兼,或無明顯膿頭而木硬暴腫,焮熱堅硬,狀如釘丁,疼痛應心。輕者無全身症狀,重者伴有全身不適,惡寒發熱,頭痛﹝headache﹞身楚。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散結。

【方藥】:

→主方:七星劍(陳實功《外科正宗》)加減;

→→處方:野菊花9克,蒼耳子9克,豨薟草9克,半枝蓮9克,紫花地丁9克,麻黃3克,七葉一枝花6克,金銀花12克,象貝母9克。加入黃酒500克,煎藥至1碗,熱服,汗出為度,每日1劑。

→中成藥:

 ㄅ、清解征,每次5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ㄆ、解毒消炎丸,每次4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ㄇ、蟾酥丸,每次3丸,用蔥白嚼爛,包藥於內,熱黃酒1杯送服,被蓋臥,出法為度。輕者1次,重者再服。

→單方驗方:

 ㄅ、李道士治疔方(房學賢等《古今民間妙方》)

→→處方:紫花地丁30克,金銀花30克,白果20克,桔梗﹝radix_platycodi﹞9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9克,知母9克。水煎服,每日1劑。

 ㄆ、蒼耳蟲(朱仁康《中醫外科學》)

→→處方:蒼耳蟲(蒼耳草莖內之蠹蟲,也稱為麻蟲),於陰曆七月間采集,浸泡於麻油或蓖麻油中,並加少許朱砂末。肜時取2~3條置於疔頭,外貼黃連膏。如未預先製備,臨時採用亦可。用之初起可消,成膿期可促其局限化膿,拔脫疔根。

成膿:

【證見】:瘡形已成,根盤漸收,頂凸根軟,高腫疼痛,伴有壯熱頭痛﹝headache﹞,口臭﹝halitosis﹞氣粗,煩渴﹝polydipsia﹞喜飲,便秘﹝obstipation﹞溲赤,舌苔黃膩,脈滑數。此期邪毒熾盛,若因擠壓,易出現瘡色紫暗、瘡面倒陷,應警惕疔毒走黃。

【治法】:清熱解毒

【方藥】:

→主方:五味消毒飲(吳謙等《醫宗金鑒》)合黃連解毒湯(王燾《外台秘要》)加減;

→→處方:地丁30克,野菊花9克,半枝蓮9克,金銀花9克,連翹9克,赤芍9克,牡丹皮9克,鮮生地18克,黃芩9克,七葉一枝花9克,生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3克。水煎服,每日1劑。

毒盛腫甚者,加黃連3克、大青葉30克。壯熱煩渴﹝polydipsia﹞者,加竹葉6克、生石膏18克(打碎)、生山梔9克。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9克(後下)、元明粉9克(沖服)。透膿加皂角刺9克。

→中成藥:琥珀蠟礬丸,每次30粒,每日早晚飲後溫開水送服。膿潰為度。其餘參照初期中成藥。

→單方驗方:參照初期單方驗方。

潰後:

【證見】:疔根脫出,局部腫痛漸消,全身症狀漸減。膿腐出淨,新肉漸生而癒,若治不徹底,膿毒未淨而斂口太速,則可遺留硬結作痛,此為餘毒未盡。若見午後潮熱﹝hot_flush﹞,口乾﹝xerostomia﹞乏津,心煩納呆。舌紅脈數,是為火毒傷陰。

【治法】:清解餘熱,兼以護陰。

【方藥】:

→主方:五味消毒飲(吳謙等《醫宗金鑒》)合益胃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野菊花9克,金銀花9克,蒲公英15克,北沙參﹝radix_glehniae﹞30克,麥冬9克,金石斛克,生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3克,天花粉12克,玉竹﹝Fragrant_Solomonseal_Rhizome﹞9克。水煎服,每日1劑。

→中成藥:

 ㄅ、六應丸,參照「一般癰﹝carbuncle﹞」用法。

 ㄆ、清解片,參照初期用法。

→單方驗方:參照初期單方驗方。

【其他療法】:

【外治法】:

1、初期宜箍毒消腫。用玉露膏或千捶膏外貼;或用天仙子或金黃散適量,水調成糊狀圍敷,露出疔頭;或用六神丸或紫金錠研碎,醋調塗敷。

2、成膿宜聚毒排膿。膿成未潰,中央已軟有波動感時,可切開排膿,瘡口摻以淩氏拔疔散或五五丹少許,外貼玉露膏、黃連膏。若瘡頭

已潰,疔腳不化,可於瘡頭插入拔毒釘或立馬回疔丹1粒,或藥制蒼耳蟲放於瘡頂,外貼玉露膏或千捶膏以蝕拔疔根。唇部疔瘡,不宜在唇內側使用丹藥及藥膏,可用蟾酥丸研細摻瘡口,或用銀花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煎湯濕敷患處。

3、潰後宜提膿祛腐,生肌收口。初潰時膿腐未盡,瘡口可摻淩氏拔疔散或九一丹,外敷生肌玉紅膏。

【飲食療法﹝dietetic_therapy﹞】:

 ㄅ、菊花飲:鮮菊花根葉適量,洗淨搗汁100毫升,滾黃酒調服,蓋被臥取汗。每日1次。適用於初期。

 ㄆ、涼攔馬齒莧:馬齒莧500克,洗兆切段;仙人掌60克,去刺皮切絲。兩味在沸水中焯過,加入白糖、醋、麻油適量,攔拌勻佐餐。

 ㄇ、芪棗橘粥:生黃芪﹝radix_astragali﹞30~60克,紅棗30~60克,入沙煲中濃煎取汁;再入粳米100克,紅糖30克同煮成粥;粥將成時調入陳皮﹝pericarpium_citri_reticulatae﹞末1克,稍沸即可食用。適用於疔瘡後期膿潰腫消患者。

【預防調護】:

 ㄅ、全身症狀明顯者,宜臥床。

 ㄆ、忌內服辛溫發散藥。

 ㄇ、忌灸法、早期切開及針挑患處。

 ㄈ、忌擠膿,防止跌跤、碰傷患處。

 ㄉ、忌煙酒、辛辣及魚腥之品。

 ㄊ、忌房事及忿怒。

 ㄋ、勿拔鬍鬚、鼻毛及眉毛,以防誘生本病。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