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頸椎病

【疾病科屬】:骨傷科

【疾病概述】: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老年性頸部疾患,又稱為頸椎綜合證、頸肩綜合證。多發生於40歲以上的中年人及老年人。

 臨床上可分為痹痛型:(神經根型)、眩暈型(椎動脈型)、癱瘓型(脊髓型)等,其中以痹痛型:最為多見。男性發病略高於女性。

【診斷要點】:

1、痹痛型:頸部和一側(或雙側)上肢疼痛,患側手指麻木,握力減退,活動失誤,頸椎棘突、棘突旁或肩胛骨肉上角有壓痛點。牽拉試驗、壓頭試驗均可為陽性。

2、眩暈型:頭暈頭痛,噁心嘔吐,頭頸旋轉是眩暈加重,甚至猝倒,但意識無障礙,肢體麻木,持物落地。

3、癱瘓型:肩頸部疼痛,四肢麻木,力量減弱、僵硬發抖,步態笨拙,走路不穩或有踩棉花感。部分病人出現胸或腹部束帶感,甚至大便失禁,小便瀦留,肌力減弱,肌肉萎縮﹝Muscular_dystrophy,MD﹞,痛覺減弱或消失,膝反射亢進;可引出病理反射,髕陣攣、踝陣攣亦常有出現。

4、頸椎正、側、斜位X-ray ,常顯示頸椎生理前凸消失或呈反曲線,椎間隙狹窄,椎體前後緣骨質增生,椎間孔變小,鉤突關節增生。

5、頸椎CT檢查或核磁共振(MRI)檢查,可協助診斷,並可以定位。

【辨證分析】:

長期低頭工作,頸部筋肉較易勞損,而致營衛不和,氣血阻滯,風寒濕邪則易侵襲,且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體質漸衰,肝腎之氣漸失亢盛,氣血虛弱,筋失榮養,筋骨懈惰,引起頸椎間盤退變,黃韌帶肥厚、變性,骨質增生等改變,而出現頸肩部疼痛、麻木諸證。若腎水虧損,肝陽上亢,則可見頭目眩暈,甚至暈厥。若肝腎虧甚,則筋骨萎弱,宗筋弛縱,四肢乏力,步履蹣跚。若痰瘀交陰,則肢體麻木,甚至癱瘓。

【辨證論治】:

頸椎病的治療,可採用手法理筋、牽引、藥物治療等綜合治療。

【理筋手法】

患者端坐,頸稍前屈,術者點按風池、天柱、大椎、肩髃、手三裏、阿是穴,約3~5分鐘。然後自頸部下至背、再至肩反覆捏揉和推按數次,再用雙手拇、食指橫向彈撥緊張或痙攣的肌肉,反覆二三次。等患者疼痛減輕、肌肉痙攣緩解後,術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頜,一手托枕部,緩緩用力向上牽引,同時輕輕左、右旋轉頸部3~4次,最後一次穩穩用力,以增加旋轉範圍,但切忌粗暴。每日或隔日按摩1次。

【頜枕帶牽引】:

患者坐位或仰臥位,頸部稍前傾或中立位,牽引重量為2~5公斤,每次牽引20~30分鐘,每日1~2次。通過牽引可緩解肌肉痙攣,擴大椎間隙,使氣血流通,症狀緩解。牽引重量的大小,可從輕開始,適應後再逐漸加重。牽引時間的長短,可從短開始,然後再逐漸延長,以患者舒適為宜。

【藥物治療】:

1、痹痛型:

【治法】:活血通絡,補肝益腎。

 ㄅ、主方:舒筋湯(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當歸10克,白芍10克,薑黃6克,寬筋藤15克,海桐皮12克,羌活10克,防風10克,續斷10克,鬆節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疼痛較重者,加細辛5克、威靈仙12克。肝腎虧損者,加杜仲12克、鹿角霜15克。氣血虛弱者,加黃芪15克、首烏30克。

 ㄆ、中成藥

  A、骨仙片,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開水送服。

  B、骨質增生丸,口服,每次2丸,每日2~3次,開水送服。

  C、骨刺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3次,開水送服。

  D、壯骨關節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飯後開水送服。

2、眩暈型:

【治法】:滋水涵木,平肝熄風。

→主方:天麻鉤藤飲(胡光慈《雜病證治新義》)

→→處方:天麻6克,鉤藤10克,牛膝12克,石決明15克(先煎),杜仲12克,黃芩6克,梔子6克,益母草10克,桑寄生10克,夜交藤10克,茯神10克。水煎服,每日1劑。肝腎虧虛者,去黃芩、梔子,加熟地黃15克,山萸肉10克。氣血兩虛者,加黃芪20克、首烏30克、川芎6克。痰濕中阻者,加法半夏12克、陳皮3克。

3、癱瘓型:

【治法】:散瘀化痰,疏通經絡。

 ㄅ、主方:補陽還五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

→→處方:黃芪30克,當歸尾6克,赤芍4.5克,地龍3克,川芎3克,桃仁3克,紅花3克,威靈仙15克,白僵蠶10克,白附子5克。水煎服,每日1劑。肝腎虧虛者,加杜仲12克、肉蓯蓉12克、山萸肉10克。

 ㄆ、單方驗方:全蠍粉,口服,每次1.5克,早晚各1次,開水送服。

【運動訓練﹝Exercise_training﹞】:

症狀稍減輕後,應每日堅持練頸功,如望後觀瞧、與項爭力等動作,以鞏固療效及預防復發,但眩暈型患者不宜作頸部旋轉動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