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鎖骨骨折﹝clavicular_fracture﹞

【疾病科屬】:骨傷科

【疾病概述】:

鎖骨骨折﹝clavicular_fracture﹞是常見的上肢骨折之一,又稱為缺盆骨骨折、鎖子骨斷傷,多見於兒童及青壯年。

【診斷要點】:

1、外傷後鎖骨局部疼痛,腫脹明顯,鎖骨上、下窩變淺或消失,骨折處異常隆起。

2、患側肩下垂並向前、內傾斜,頭向患側傾斜,下頜偏向健側,常以健手托住患側肘部。

3、患側上臂不能抬舉。

4、骨折處壓痛明顯,可於皮下摸到移位的骨折端。

5、幼兒青枝骨折,上提其手或從腋下托起時,則疼痛哭鬧。

6、有移位的鎖骨外1/3骨折與肩鎖關節脫位,均有肩外側腫脹、疼痛,但後者在肩鎖關節處可捫及一凹陷溝,局部按壓有明顯彈跳感。

7、鎖骨正位元X-ray ,可顯示骨折類型和移位元方向。

【辨證分析】:

1、多因跌倒時肩部外側著地或以手掌撐地,外力經肩鎖關節傳至鎖骨而折斷。以短斜形骨折為多,多發生在鎖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外。也可由於重物撞擊、棒打等直接暴力作用於鎖骨,而造成橫斷或粉碎骨折。骨折後,內側段可因胸鎖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_m.﹞的牽拉向後上方移位,外側段由於上肢的重力和胸大肌、三角肌﹝Deltoid_m.﹞的牽拉而向前下方移位。

2、骨折後脈絡受損,氣機阻滯,不通則痛。離經之血,阻塞經道,瘀滯於肌膚腠理而局部腫脹。骨折後則失去骨為幹的作用,致患肢出現功能障礙,上臂不能抬舉。因此,骨折初期出現氣滯血瘀之證候。

【辨證論治】:

幼兒無移位骨折或青枝骨折可僅有三角巾懸吊患側上肢,輕度移位者用「」字繃帶或雙圈固定,有移位骨折,則必須進行手法整復和固定。

【整復方法】

患者正坐凳上,挺胸抬頭,雙手叉腰,術者在背後一足踏於凳緣上,將膝部頂位住患者背部正中,雙手握其兩肩外側,向背部徐徐牽引,使患者挺胸、肩部後伸﹝extension﹞,以矯正骨折端重疊移位。如仍有側方移位,術者以兩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分別捏住兩骨折端,一手將骨折內側段向前下方板位,另一手將骨折外側段向後上方推按,使之復位。

【固定方法】

骨折端放置一高低墊,厚的一端放於鎖骨上窩內,緊壓骨折內側段,使之向前、向下,薄的一端搭於鎖骨上,用膠布兩條將高低墊固定於皮膚上。接著外蓋一厚紙板,也用膠布固定於皮膚上。然後採用雙肩「8」字繃帶固定,於兩腋下各置一棉墊,用寬繃帶從患側肩後經肩前上方,繞過腋下,橫過背部,經對側肩前上方,繞過腋下,繞回背部至患側肩前上方,如此反覆包繞8~12層,包紮後用三角巾懸吊患肢於胸前。也可用單肩「8」字繃帶固定,即繃帶從患側肩前上方經腋下,然後繞回肩前上方,橫過胸部,繞過健側腋下,再練回患肩,如此反覆包繞8~12層,固定

【藥物治療】:

1、【初期治法】: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主方:肢傷一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當歸12克,赤芍12克,生地黃12克,桃仁10克,黃柏10克,防風10克,木通10克,紅花6克,甘草6克,乳香5克。水煎服。

2、【中期治法】:和營生新、接骨續損。

→主方:肢傷二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桑寄生30克,生薏苡仁30克,當歸12克,赤芍12克,續斷12克,威靈仁12克,骨碎補12克勤克儉,五加皮12克。水煎服。

3、【後期治法】:養氣血、補肝腎、壯筋骨。

→主方:肢傷三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熟地黃15克,黃芪15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續斷12克,骨碎補12克,威靈仙12克,川木瓜12克,天花粉12克,自然銅10克,土鱉蟲10克。水煎服。

【運動訓練﹝Exercise_training﹞】:

骨折復位固定後,即可作肘、腕關節、手指的屈伸活動和用力握拳。

中期可加作肩後伸﹝extension﹞的擴胸活動。解除固定後,可逐漸作肩關節的各種活動,重點是肩外展﹝protraction﹞和旋轉活動,防止肩關節因固定時間太長,而導致活動功能受限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