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脛前肌﹝Tibialis_anterior_m.﹞綜合徵

【解剖】:

脛前肌﹝Tibialis_anterior_m.﹞群包括脛前肌﹝Tibialis_anterior_m.﹞、趾長伸肌﹝long_extensor_m._of_digits﹞、拇長伸肌﹝long_aextensor_m._of_thumb﹞。脛前肌﹝Tibialis_anterior_m.﹞起於脛骨外側髁及脛骨外側面的上2/3、鄰近的小腿骨間膜、小腿深筋膜,肌腱經小腿橫韌帶及小腿十字韌帶﹝Ligamentum_cruciatum﹞之下,止於第1楔骨內側面與第1蹠骨底背側面及內側面。脛前肌﹝Tibialis_anterior_m.﹞有背屈踝關節和內翻足的作用;

趾長伸肌﹝long_extensor_m._of_digits﹞起於腓骨前面、小腿骨間膜、脛骨上端外側面,止於第2~5趾的趾背腱膜,有伸趾、背屈踝關節的作用;

 姆長伸肌起於腓骨內側面、小腿骨間膜,止於足姆趾遠節趾骨底背面,有伸足姆趾、背屈踝關節及內翻足的作用。

脛前肌﹝Tibialis_anterior_m.﹞筋膜腔的外側為腓骨和前骨間膜,內側為脛骨,前方為深部筋膜,後方為脛腓骨間膜,上方為脛腓關節,下方為伸肌支持帶,這樣使該筋膜腔成為一個由堅韌結構包圍的圓柱狀間隙。

【病因病理】:

由於脛前肌﹝Tibialis_anterior_m.﹞筋膜腔是一個被骨和筋膜所包圍的近乎密閉的腔隙,當此筋膜腔內容物突然增加時,其周圍組織不能相應擴大(如同顱骨腔及其內容物),壓力迅速增高,導致脛前肌﹝Tibialis_anterior_m.﹞群血液迴圈特別是肌肉內微循環障礙,造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肌肉缺血性壞死。

導致筋膜腔內壓力增高的原因有:急性過度勞損如遠距離急行軍、跑步等運動後,由於肌肉過度疲勞,細胞外液積聚,使肌肉的體積增加;局部肌肉的直接外傷,使肌肉出血、滲出、水腫,肌肉腫脹、體積增加;另外脛前動脈栓塞,也會造成脛前肌﹝Tibialis_anterior_m.﹞群壞死。

【診斷】:

本病多見於青壯年男子,多因平素較少運動,突然進行了劇烈的以下肢為主的運動而致。臨床症見脛前肌﹝Tibialis_anterior_m.﹞疼痛,腫脹、潮紅,行走困難。重者出現脛前肌﹝Tibialis_anterior_m.﹞麻痹。查體局部腫脹壓痛,重者足下垂、足背攣縮、第1、2趾間背面三角區感覺減退,有時有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實驗室檢查可見白細胞輕度增高,肌酸磷酸激酶、穀草轉氨酶、穀丙轉氨酶增高。 肌電圖檢查脛前肌﹝Tibialis_anterior_m.﹞一般無電活動,對電刺激也無反應。

【治療】:

反阿是穴治療:脛前肌﹝Tibialis_anterior_m.﹞綜合徵的反阿是穴主要在脛前肌﹝Tibialis_anterior_m.﹞的起點以及肌腹上(足三裏下方1~2寸)、處尋找。參閱圖21。

本病一旦出現症狀,應立即停止患肢活動,必要時予以制動。在治療上應嚴格把握適應證,如病情較重,出現足下垂、皮膚感覺減退、足背動脈搏動消失等情況時應及時尋求外科治療。

本病症輕者,可使用反阿是穴點揉或毫針刺治療,多可一次取效,頑固者則需一定的療程。

推拿時注意在反阿是穴上治療的同時,必須對脛前肌﹝Tibialis_anterior_m.﹞群做充分的放鬆,必要時選做股四頭肌﹝quadriceps_m._of_thigh﹞、闊筋膜張肌﹝tensor_m._of_broad_fascia﹞、臀中肌﹝Gluteus_medius_m.﹞、腓骨長短肌﹝long,﹝short﹞_peroneal﹞、以及髂腰肌﹝iliopsoas_m.﹞的放鬆。

針刀治療:局部消毒後,將針刀刀口線平行於小腿方向刺入反阿是穴,做縱向的鬆解2~3次後出針。術畢以創可貼粘貼針口。

傳統取穴:可選用足三裏、陽陵泉、解溪、髀關、伏兔、血海等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