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急性腰扭傷﹝acute_back_sprain﹞

【解剖】:

參與腰部功能活動的肌肉主要有五組:

 前屈肌:腹直肌﹝abdomen_m.﹞、腰大肌﹝greater_psoas_m.﹞,

 後伸肌:骶棘肌,

 側屈肌:骶棘肌、腰大肌﹝greater_psoas_m.﹞和腰方肌﹝Quadratus_lumborum_m.﹞,

 旋轉肌:橫突棘肌﹝Transversospinales_m.﹞即多裂肌﹝Multifidi_m.﹞。

※腹直肌﹝abdomen_m.﹞起自第5~7肋軟骨外面和劍突前面,向下止於恥骨脊及恥骨聯合前面;

 腰大肌﹝greater_psoas_m.﹞起於各腰椎間盤側面、椎間盤毗鄰的腰椎體側方的下緣與上緣、同一椎體上、下緣之間的腱性弓和各腰椎橫突根的下緣,肌束經腹股溝韌帶後方、髖關節前方向下集中移行為堅強的腱,止於股骨小轉子;

 骶棘肌緊列於棘突外側,下迄骶骨上達枕骨,沿途均有起止,它以總腱及肌束起於骶骨背面,髂脊﹝iliac_crest﹞後部、腰椎棘突及胸腰筋膜,肌向上分為外側、中部及內側三列縱行的肌柱,外側列附著於肋骨,稱為髂肋肌,中間列附著於橫突稱為最長肌,內側列附著於棘突稱為棘肌,最薄弱;腰方肌﹝Quadratus_lumborum_m.﹞位於腹後壁腰椎兩側,它起於髂脊﹝iliac_crest﹞後分內唇、髂腰韌帶﹝Iliolumbar_lig.﹞以及下位3~4個腰椎橫突,肌束上行,止於第12肋內側半下緣、上位4個腰椎橫突及第12胸椎體;

 橫突棘肌﹝Transversospinales_m.﹞位於豎脊肌的深面,由許多斜行的肌束組成,分別起自下位椎骨的橫突,斜向上內一定距離,止於椎骨的棘突。

腰背筋膜位於背部,居於淺、深肌之間較薄,到腰部致密,分淺、中、深三層。

 淺層最為強厚,覆蓋骶棘肌,向內側附著於腰椎棘突、骶中脊及棘上韌帶﹝supraspinous_lig.﹞,向下與髂脊﹝iliac_crest﹞和骶外側脊處的骨膜融合;

 中層位於骶棘肌深面,向內側附著於腰椎橫突尖和橫突間韌帶﹝intertransverse_lig.﹞,向下至髂脊﹝iliac_crest﹞,向上至第12肋下緣;

 深層覆蓋于腰方肌﹝Quadratus_lumborum_m.﹞前面,其內側緣附著於腰椎橫突的前面,下至髂腰韌帶﹝Iliolumbar_lig.﹞和髂脊﹝iliac_crest﹞,上端形成外側弓狀韌帶。

腰部的主要韌帶有:

 棘上韌帶﹝supraspinous_lig.﹞,是一條連接棘突的堅強韌帶,起自頸7棘突至骶中脊,在腰部發育良好,附著於棘突末端的後方及兩側,能控制脊柱過度前屈;

 棘間韌帶﹝interspinous_lig.﹞,位於二棘突間的較深處,不如棘上韌帶﹝supraspinous_lig.﹞堅韌,附著於下一椎板之上緣及椎骨棘突的基底,朝上後至上一椎骨的棘突,朝前與黃韌帶融合,其胸部者短,腰部者厚而長;

 橫突間韌帶﹝intertransverse_lig.﹞張於鄰位橫突之間,分內外兩部,在上腰椎橫突間隙,外側部發育不良,僅為薄的筋膜層,在下兩個腰椎橫突間隙,參與構成髂腰韌帶﹝Iliolumbar_lig.﹞,在腰5與骶1間,橫突間韌帶﹝intertransverse_lig.﹞即髂腰韌帶﹝Iliolumbar_lig.﹞的腰骶部。

【病因病理】:

腰部負擔著人體60%以上的重量,又具有前屈、後伸、側向和旋轉等各種複雜的運動功能,其前方只有鬆軟的腹腔和腰大肌﹝greater_psoas_m.﹞、腰方肌﹝Quadratus_lumborum_m.﹞,附近也僅有一些肌肉、筋膜和韌帶,除了腰椎之外,無其他的骨性結構保護。所以在腰部用力不協調、用力過猛、活動過度、受到外來打擊、本身肌肉狀態不好(如受涼、姿勢不良、已有急慢性勞損存在)先天性解剖結構異常時,容易拉傷骶棘肌、棘上韌帶﹝supraspinous_lig.﹞、棘間韌帶﹝interspinous_lig.﹞、腰背筋膜、關節囊﹝Joint_capsule﹞等組織,導致組織充血或腫脹,日久瘀腫機化形成粘連和慢性炎症。

疼痛常常使腰部肌肉產生較廣泛的緊張狀態或痙攣,這導致了肌肉的缺血狀態,缺血狀態使損傷無法恢復並出現新的損害。惡性循環使損傷慢性化並奠定了下一次急性扭傷的基礎。

【診斷】:

本病多發病急驟,且病因明確。病人常訴在做某一動作如彎腰、轉身、搬重物時,突然出現腰部疼痛並多能指出疼痛的準確部位,部分病人在扭傷的一刹那可感到有清脆的響聲或韌帶撕裂感。疼痛多為持續性,一般不向下肢放射,伴腰部活動障礙,嚴重的病人坐起或翻身均困難。一部分病人一發病即有明顯疼痛,亦有部分病人開始僅有輕度疼痛,數小時(尤其是次日晨起)、後疼痛加重。

查體:可發現脊柱側凸,一側或兩側腰肌痙攣,壓痛點多位於第3腰椎橫突、髂骨脊後部、骶棘肌起點、腰骶關節間隙等部位,壓叩痛一般不向下肢放射,腰部功能有不同程度受限。

X光檢查:部分病人可有腰椎退行性改變,生理彎曲減弱呈消失。

【治療】:

反阿是穴治療:急性腰扭傷﹝acute_back_sprain﹞的反阿是穴主要分佈在胸椎下部和腰椎的棘突旁。

如疼痛位於腰的中上部如第三腰椎橫突,可在第12胸椎或第3腰椎上下的棘突旁尋找反阿是穴;如疼痛位於腰的下部,可在第4腰椎以下的棘突旁尋找反阿是穴。

腰中上部疼痛患者在反阿是穴上多可觸及壓痛或酸脹感,而下腰部疼痛患者的反阿是穴則不一定能觸及壓痛。故在下腰部疼痛患者身上尋找反阿是穴時,應注意要根據是否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來確定反阿是穴的部位,在指壓的同時不斷囑患者活動腰部以檢驗所壓的點是否正確。

本病輕症者,採用反阿是穴點揉或毫針針刺治療常可一次而癒,頑固或嚴重者,其疼痛常於治療後不久復發,可按療程在反阿是穴上行多次毫針針刺治療。

推拿時注意在反阿是穴上治療的同時,必須做整個腰、背部肌肉的充分放鬆,並選做臀中肌﹝Gluteus_medius_m.﹞、臀大肌﹝Greater_gluteus_m.﹞、髂腰肌﹝iliopsoas_m.﹞的放鬆。

急性腰扭傷﹝acute_back_sprain﹞遷延日久,可轉化成慢性並成為下一次扭傷的基礎,如伴有局部畏冷、喜溫喜按,可使用火針在反阿是穴或局部正反穴點刺治療,或施用艾灸。亦可輔用熱敷、藥熨。還可選用大椎、命門等穴。

急性腰扭傷﹝acute_back_sprain﹞若非極嚴重者,應鼓勵其休息之餘,做一些適當的活動。因為曾有調查發現:急性腰扭傷﹝acute_back_sprain﹞後,有些做適當活動的患者,其恢復速度比單純臥床者要快得多。

針刀治療:局部消毒後,將針刀刀口線平行於肌纖維走向刺入反阿是穴或正反穴內,做縱向的鬆解2~3次後出針。術畢以創可貼粘貼針口。

傳統取穴:可選用後溪、養老、手三裏、人中、攢竹、天柱、委中、昆侖等穴。有時可有意料不到的療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