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的基本手法 

 歷代醫家的按摩的手法繁多,作者將按摩手法歸納為十三個基本手法。

撫摩、揉、捏、揉捏、挫、摩擦、推壓、搖晃、抖動、彈提、振動、扣擊、按壓、

 

01、撫摩

【手法】:

 用單手操作,以手掌或指腹貼放在皮膚上。輕輕地作來回線形的或圓形的或螺旋形的撫摩動作。

 

【作用】:

 能使皮膚表面衰老細胞脫落,改善皮脂腺和汗腺機能,恢復皮膚敏感性,緩解肌肉疼痛和緊張狀態,有助於局部消腫、止痛、消除麻木。此外,對神經系統還有鎮靜、催眠的作用。

 

【應用】:按摩的開始和結束,都運用此手法。

 

02、揉

【手法】:

 用手掌或掌根或指腹(拇指腹或四指指腹)貼於皮膚上,輕輕迴旋的揉動,也可用與肌纖維縱軸相交的橫向移動。

 

【作用】:

 消除外傷引起的腫脹和氣血凝滯,促進血液淋巴液通暢,也有緩和刺激和減輕疼痛的作用。

 

【應用】:四肢、軀幹、腹部、頭部等處,均可用此法。

 

03、捏

【手法】:

 手掌自然伸開,四指併攏,每指外展,成鉗形,拇指和四指捏著被按摩者肢體,不斷地用力作對合動作。操作進移動或不移動均可,但拇指和四指力量要平衡。

 手指捏:用於手、足、肌腱肌腹、跟腱及脊背。

 掌指捏:肩部、頸部、腰臀部、大腿、小腿。

 

【作用】:

 促進萎縮肌肉張力的恢復。同時也可以消除組織的腫脹和肌肉酸脹的疲勞感,緩解肌腱攣縮等。

 

【應用】:

 關節脫位,四肢骨折,尤其是陳舊性肘關節和指關節傷患所致的功能障礙,常用此手法。

 

04、揉捏

【手法】:

 手掌自然伸開,四指併攏,拇指外展,手呈鉗形,將掌心和各指緊貼於皮膚上,五指和掌心用力,作不移動的揉捏,或線型向前移動的揉捏,或螺旋形向前移動的揉捏。揉捏到一定的距離時,手掌不離開皮膚迅速抽回,如此反復進行。

 

【作用】:

 使深部組織、血管、神經均受到良好的刺激,能鬆解深部的肌肉,肌腱。關節和韌帶粘連,通經活絡,使深部組織的新陳代謝旺盛,是消除疼痛麻木和散瘀的手法。

 

【應用】:多用於肌肉勞損,風濕症和陳舊性損傷瘀血遲遲不散。

 

05、搓

【手法】:

 兩手掌自然伸開,五指併攏,對合著緊貼於皮膚上,相對用力,方向相反,來回搓動肌肉。搓必須用雙手進行。

 

【作用】:

 使皮膚肌肉鬆馳,血流通暢,促進組織代謝,消除肌肉酸脹,疲勞,提高皮溫,肌群的工作能力。

 

【應用】:

 在四肢胸部和腰背部的肌肉,以及肩、膝關節等多用搓,它常在按摩後階段應用。初學者較難熟練掌握。因此,平時應加強訓練。

 

06、摩擦

【手法】:

 手掌自然伸開,五指伸直併攏。全掌緊緊貼於皮膚上,作直線形或迴旋形的摩擦,也有用拇指指腹作的。

 

【作用】:

 對組織是一種強有力的良性刺激。能興奮肌纖維和神經,摩磨擦後,局部產生大量的熱。能提高局部溫度,加速血液、淋巴液的迴圈,調整血液重新分配和改善組織營養等。

 

【應用】:

 多用於腰背部和肌肉豐滿部位,對肌肉麻痹、萎縮、慢性勞損的酸痛和風濕痛等。

 

 


 

07、推壓

【手法】:

 手掌自然伸開,四指併攏,拇指外展,手成鉗形,以手的掌根和小魚際肌側緊貼於皮膚上,作直線向前的推壓。在脊柱上,是用兩拇指成「八」字形,沿脊柱兩側推壓。

 

【作用】:消散積氣,散發瘀血,舒筋活血,消腫止痛。

 

【應用】:

 用於消除腹部脹滿,腰部疼痛,亦適用於消除四肢肌肉疼痛和瘀血腫脹等症。

 

08、搖晃

【手法】:

 一手握著關節近端肢體,另一手握著關節遠端肢體,作迴旋轉動或屈伸運動。主要關節的搖晃手法,分述如下:

 手指及指關節:一手握著患肢手掌,另一手捏著患指指尖,作屈伸和迴旋運動。

 

 腕關節:一手握患肢腕關節上部,另一手捏著患手四個指頭,作旋轉搖晃。

 

 肘關節:一手握著患肢的腕部,另一手托著肘關節後部,然後使前臂旋後,同時屈肘,待屈至一定程度(以病人不痛為限)後,再伸肘。

 

 肩關節:一手握患肢肘部,使手臂伸直,另一手按著近側肩頭以固定,作肩臂的環繞旋轉運動

 

 頸部:一手扶按病人枕後部,另一手扶托下頜部,輕輕地作左右旋轉,或作前俯後仰的屈伸運動,待肌肉放鬆適應後,突然用力向患側扳動(但用力不能過大),然後再按照前法向對側扳動一次。此法常與正骨手法中的端法配合應用。

 

 髖關節:一手握踝關節上部,另一手按於膝關節上部,膝關節始終保持屈成銳角,作由內向外,或由外向內的運動,使髖關節旋轉。

 

 膝關節:一手握小腿下部,另一手支持著膝關節,作向內或向外的搖晃、屈伸運動。

 

 踝關節:一手握小腿下部,一手握足作旋轉運動。

 

【作用】:

 鬆解關節滑膜、韌帶、關節囊的粘連和皺縮,靈活關節,尤其在關節功能障礙、強硬等情況下,用此手法極其有益於關節功能的恢復。

 

【應用】:

 多用於四肢關節,但應根據關節活動範圍,作不同幅度的搖晃,不可用力過猛。一般的關節酸軟痛、陳舊性損傷和功能障礙等都可用。但損傷重者或剛傷後不能用。

 

09、抖動

【手法】:抖動適用於以下部位:

 腕部:兩手握腕關節上部,病人的手下垂,作輕輕的上下的柔和抖動。

 

 肘部:一手握病人的手,另一手握著肘關節上部,病人微微屈肘,緩和地作左右或上下方向的抖動。

 

 肩部:一手按肩部加以固定,另一手握患肢的手,向下牽拉,並輕輕抖動肢體。

 

 腰部:醫生和病人相互背對背,肘挽肘地由醫生背起來,醫生的臀部抵在病人的腰部,作左右搖晃後的上下抖動。此外,也可讓病人俯臥,雙手上舉握固按摩床前沿,醫生站于足端,雙手握小腿下部,在牽拉下作上下抖動。

 

 髖部:病人取仰臥或俯臥姿勢,醫生雙手握著踝部,提起下肢抖動。

 

【作用】:

 鬆弛肢體肌肉骨節,加寬椎間隙,有利椎間盤突出物的還納和解脫小關節突移錯,緩解傷後所引起的關節功能障礙。

 

【應用】:多用於四肢關節,常與搖晃法聯合應用,以取得協同的效果。

 

10、提彈

【手法】:

 根據部位的不同需要,用拇、食、中三指或拇指與其餘四指,將肌肉或肌腱提起,然後,當放開時用手指一彈(似提彈弓弦)。

 

【作用】:

 能強烈地刺激神經、肌肉和肌腱,有助於使緊張的肌肉鬆弛,促進血液暢通,恢復神經感覺,強健萎縮的肌腱。

 

【應用】:

 適用於胸鎖乳突肌、斜方肌、三角肌、胸大肌、背闊肌、肱二頭肌、股直肌、豎脊肌、小腿三頭肌和跟腱等的勞損緊縮和麻痹,以及坐骨神經痛等病變。

 

11、振動

【手法】:一手掌貼於皮膚上,另一手握空拳,有節奏地擊打貼於皮膚上的手背。

 

【作用】:

 能間接振動深層組織和內臟各器官,有順理氣血,消除悶氣、凝滯等作用。

 

【應用】:多用於胸、背部深層組織的損傷和頭部損傷。

 

12、叩擊

【手法】:

 是用手指指尖或握成空拳叩擊肌肉的一種按摩手法。根據手形的不同,可以分以下五種:

 空拳蓋擊:各指向拳心屈曲,呈空拳狀各指中節指背和掌聲根部叩擊肌肉。

 

 空拳豎擊:手握成空拳狀,與蓋擊手法相似,但在叩擊肌肉時,是以手之側方(小指側)錘擊,與肌肉接觸面較空拳蓋擊小,振動組織較深而重。

 

 指尖叩擊:各指略為分開,並微屈手指指關節,用指尖叩擊。用於頭部。

 

 掌側擊:兩手各指伸直,並自然地微微分開,以手的側方(小指側)叩擊肌肉。側擊頸部時,應以小指外側叩擊,拋腕用力,動作宜輕快。而其他部位,如肩、腰、腿部,可用小魚際肌叩擊,以肘關節帶動前臂,腕關節不鎖死,動作幅度稍大,好似「剁肉餡」一般。

 

 拍擊:以手指或手掌在肢體上作有節律的輕輕拍擊動作,用單手或雙手操作均可。

 

【作用】:

 能使肌肉受到較大振動,有興奮肌纖維、神經的作用,消除因傷而引起的瘀血凝滯,促使血液迴圈暢通,消除疲勞、酸脹和神經麻木。

 

【應用】:

 在腰部、臀部、腿部等肌肉肥厚的區域,用空拳蓋擊、豎擊或掌側擊;胸背部用拍擊;頭部用指尖叩擊。

 

13、按壓

【手法】:

 用掌根或掌心緊緊地貼在肌膚上,用較大的力量向下按壓,用單手或雙手重迭操作。

 

【作用】:

 能説明輕微移位的骨骼還位。

 

【應用】:

 適用於腰骶部外傷,如對腰椎間盤突出,小關節突輕微移位,以及骶髂關節輕度錯縫等病例,常用此手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