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夾脊穴」與「河車路」

 

一、「督脈十三針」與「夾脊穴新繪」

 北京金針王樂亭老大夫在1958年前後形成「督脈十三針」方,其組成為:百會、風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陽、筋縮、脊中、懸樞、命門、腰陽關、長強、基本為從百會、風府開始隔一椎取一穴,主要用於治療癱痿、癲狂、癇證等病,另有高立山主任以百會至長強平分十三點針刺為「督脈十三針」方。王老尚根據臨床實踐中醫生與患者雙方體驗的針感敏感區域,將距棘突連線中點半寸的華佗夾脊穴向內移二分,即距各椎棘突下旁開三分,從第二胸椎下緣起,隔一椎取一穴,直至第四腰椎,計十六穴直刺之治療癱瘓、疼痛、神經系統病症等。

 

二、「河車路」

 河車路為四川李仲愚老大夫家傳奇穴,來源於其家族長期的臨床實踐和道家修煉之法,分為頭部河車路和腰背部河車路:

 

頭部河車路計7條:

 中間從印堂至大椎,第二條起自目內眥,第三條起自瞳仁正中,第四條起自目外眥,皆止在相對應的大椎旁,左右對應加正中的大錐線共7條。

 

背部河車路計7條:

 中間一條督脈線,旁開0.5寸、1.5寸、3寸各一條。

 

三、本人的華佗夾脊與背部俞穴應用

(1)頸部俞穴:

 頸部夾脊穴可定為棘突旁開0.5~1寸,較易取得針感,另可加風府、風池、翳明、翳風、完骨、天柱等穴並在這些穴位之間的壓痛點適當針刺,可調節第一頸椎與周圍軟組織的關係,對枕骨、環椎、樞椎之間的對合關係紊亂也有不可忽視的調節作用,從而治療相應的疾病。

 

(2)胸背部俞穴:

 人體以腹為陰,背為陽,胸背部為陽中之陽,此部位腧穴如以穴性而論都能調節人體之陽氣,尤須注意者是胸椎棘突下河車路旁開諸穴,並不限定具體位置,以陽性反應點施治,可調節多種疑難雜症。個人感覺遇各種病症治療效果不佳時都可以在此區域施治,董氏奇穴治雙鳳穴組,周楣聲前輩「陽光普照」針方也在此部,都可用治多種疑難雜症。本人臨床也感覺胸椎雖然活動範圍小,但常常「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相繼影響上下椎體的而產生疾病。須提醒各位注意膈俞平面諸穴,此部分腧穴通過調節膈肌可對多個內臟器官產生影響。另外,多種特殊灸法的選穴也在此區域,如騎竹馬、六華、膏肓等,足見此部腧穴之重要。

 


 

 

(3)腰背部腧穴:

 腰背部為陽中之陰,此部腧穴以穴性論之都能兼調陰陽而偏於調陽——其實我不太同意穴性的提法,但此是勉為其難而論了。此部腧穴本人認為較須注意者為腰骶部的八髎、環跳、秩邊、長強等。八髎穴、長強、腰俞等穴與董氏奇學之沖霄穴組位置接近,所以除局部和相應脊神經節段病症外尚可治療後頭部病症、高血壓等,環跳本為回陽九針之一,可以用於補益陽氣。有不少初學針灸者常反應刺環跳時扎不准坐骨神經。

 

 此處介紹「靳三針」之「坐骨點」以供參考:俯臥,在臀溝盡頭水準,後正中線旁開3寸,本人感覺有時稍向內斜刺較容易刺中坐骨神經,當然神經傳導不是針感,各位請牢記!日人議穀公良、西園寺正幸等在學習中醫正骨術基礎上分別認為股骨頭轉位為萬病之源,認為骨盆偏歪為萬病之源,而刺激骨盆、骶髂關節、股骨頭周圍穴位可有效改善骨盆周圍軟組織與相應骨骼關節之間的關係治療相應疾病。

 

(4)綜合應用:

 背部腧穴應用一般都本著「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的原則選定陽性反應點施治。當然圖省事也有簡單的按照「五臟俞加膈俞」、「六府俞加膈俞」等方法選穴即可。

 

 背俞穴直刺過深容易產生危險,所以常用灸法,以澤田法或無極保健灸法比較溫和較為病人接受。

 

拔罐法可按上肢疾患區:第4頸椎棘突旁開1.5寸以下,至第3胸椎旁開3寸以上的區域;

 

呼吸系統疾病治療區:第7頸椎棘突旁開3寸以下至第4胸椎棘突旁開3寸以上區域;

 

循環系統疾病治療區:第3胸椎棘突旁開3寸以下至第7胸椎棘突旁開3寸以上區域;

 

消化系統疾病治療區:第5胸椎棘突旁開3寸以下至第1腰椎棘突旁開3寸以上區域;

 

腹部與下肢疾病治療區:第1腰椎棘突旁開3寸以下至第2骶椎棘突旁開3寸以上區域;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治療區:第1~5骶椎操作或用走罐法通調之。

 

背俞透夾脊:

 實際為背俞線向夾脊線沿皮透刺,或夾脊線向背俞線沿皮透刺,與浮針進針法相同,但改為毫針,可行浮針掃散或抖針鬆解,有止痛解痙之功效,對脊柱周圍陽性反應物施治可治療脊柱病或脊柱相關疾病。

 

 經云:「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