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脊椎炎

 化膿性脊椎炎比較少見。

臨床上有兩種類型,一種為椎體化膿性骨髓炎,另一種為椎間隙感染。

 

一、椎體化膿性骨髓炎的致病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最為多見。

 病原菌進入脊椎的途徑有三種:

  A、通過血液途徑播散。先有皮膚及粘膜化膿性感染病灶,經血液途徑播散;

  B、鄰近脊椎的軟組織感染直接侵犯;

  C、經淋巴引流蔓延至椎體。

 本病多見於成人,以腰椎最為常見,其次為胸椎,頸椎發病少見。病變多數局限於椎體,向椎間盤與上下椎體擴散,偶有向椎弓擴散侵入椎管內的。大多數病例則形成椎旁膿腫,在腰椎則為腰大肌膿腫,在上頸椎則為咽後壁膿腫。病變發展迅速,並有硬化骨形成,彼此融合成骨橋,甚至出現椎體間融合。

 起病常急驟,有畏寒、寒顫及高熱,毒血症症狀明顯。腰背痛或頸背痛明顯,臥床不起,不能翻身或轉頸。椎旁肌肉痙攣明顯,並有叩擊痛。大型腰大肌膿腫可在股部觸及。早期x線檢查往往無異常發現。至少在一個月後才出現椎體內蟲蝕狀破壞,一旦出現x線徵象後,發展迅速,向鄰近椎體蔓延,可見椎旁膿腫,並有硬化骨形成。最後形成骨橋或椎體間骨性融合。CT與MRI檢查可以提前發現椎體內破壞灶與椎旁膿腫。

 治療上必須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索,血培養可以幫助檢出致病菌與挑選合適的抗生素。大型的椎旁膿腫必須引流。睡石膏床可以緩解疼痛並有利於組織的修復。

 

二、椎間隙感染的致病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與白色葡萄球菌最為常見。

 細菌進入椎間隙的途徑有兩種:

  A、經手術器械的污染直接帶人椎間隙,如椎間盤手術後感染;

  B、經血液途徑播散。皮膚粘膜或泌尿道感染都可以經血液播散至椎問盤內。以泌尿道感染晟為常見,細菌系來自脊椎靜脈叢的返流。

 因手術污染所致的椎間隙感染起病或急驟,或緩慢。由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感染往往起病急驟,有寒顫與高熱,腰背痛加劇.並有明顯的神經根刺激症狀,患者因劇烈疼痛而不敢翻身,輕微的震動都可以觸發抽搐狀疼痛而大叫。體征則有腰部肌痙攣與壓痛,活動障礙,原有的神經根刺激體征都加重做直腿高舉試驗時甚至足跟難以離開床面,而病員往往因疼痛劇烈而拒絕作任何檢查。由毒性較低的細菌,如白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感染則起病緩慢,全身症狀與體征都比較輕些,病程趨向於慢性。

 血源性椎間隙感染一般見於年輕成人、兒童則比較少見。腰椎的發病率較高。一般起病緩慢,有發熱、食欲不振等症狀,腰椎病變者都有腰背痛與坐骨神經痛。體征則有壓痛,腰肌痙攣和活動障礙。經過石膏、抗生素治療後症狀可緩解,一旦活動過多或停止治療症狀叉加重。病程趨向慢性。在發熱期白細胞計數增高,但血沉持續增快提示病變仍處於活動。

 椎間隙感染的x線表現要遲至一個月左右時才出現。

 可以分成4個階段:

  A、第一階段:為椎間隙變窄,發生於起病開頭3個月以內。

  B、第二階段:從3個月後開始,表現為軟骨下骨質進行性硬化,鄰近椎體密度增加,側位元片上特別明顯,這是由於骨膜下新骨形成。

  C、第三階段:為鄰近椎體骨板進行性不規則,椎體緣出現反應性硬化,說明炎症進展。

  D、第四階段:為椎問隙成氣球樣改變伴椎體侵蝕.仍可見鄰近椎體密度變化。

 經過治療後約l/2病例病變局限於椎間盤內,另1/2病變炎症擴散至鄰近椎體。後期表現為出現骨橋,極為硬化,但很少有骨性融合。

 

 治療以非手術療法為主,選用足量抗生素與全身支持療法。神經根刺激症狀明顯難以忍受者可行椎間盤穿刺抽吸,或留細塑膠管引流,並可獲得病原菌。由於診斷往往遲延,特別是血源性椎間隙感染診斷不易,使局部組織粘連明顯,手術操作困難,併發症多,因此手術僅適用於保守治療無效和已出現截癱的患者。手術方法有兩種:椎體切除減壓術和病灶清除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