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療法

一、刮痧療法

 刮痧是我國古老的民間療法之一,這種療法,既方便又經濟,實踐證明確有療效,故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刮痧就是用手指或借助薑、硬幣、小湯匙等物粘上植物油、白酒等抓扯或刨刮人體一定部位,以使皮膚發紅充血的一種治病方法。它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瘀症,急救昏厥。

 1、痧症概述:痧症相當於現代醫學的什麼病,目前尚難確定,但痧症所包括的範圍很廣。現存中醫古籍中有關痧症的記載,則涉及到內、外、婦、兒等各種疾病。《痧驚合壁》一書就記載了40多種痧症,連附屬的共100多種。根據描述症狀分析:「角弓反張痧」類似現代醫學的破傷風,「墜腸痧」類似腹股溝疝,「倒經痧」類似代償性月經,「膨脹痧」類似腹水,「盤腸痧」類似腸梗阻。「頭風痧」類似偏頭痛,「縮腳癰痧」類似急性闌尾炎等等。

 2、刮痧療法的作用原理:根據中醫的臟腑、經絡、營衛氣血等基礎理論,並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運用手法強刺激經絡,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從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的效用。由於其刺激部位為經絡結聚之處,從而可以疏經絡、行氣血、協調陰陽。

 3、刮痧的作用手法

  A、刮痧:是用銅錢、瓷匙、鈕扣等鈍緣面物體蘸植物油或清水,反覆刮動,摩擦患者某處皮膚,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刮痧法是根據中醫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施以調治的方法。

   ㄅ)工具:現多用刮痧板,由犀牛角製成,形狀為長方形,邊緣鈍圓。

   ㄆ)體位:背部刮痧取側臥位或俯臥位,胸部取正坐位。

   ㄇ)手法操作:刮痧板以45度斜度與皮膚接觸,刮拭面儘量拉長,胸部、腹部、肩部由內向外,其他部位由上向下刮拭。

   ㄈ)要領:關節部位,刮痧板用棱角刮拭,用力要均勻適中,一般採用腕力,並不斷詢問受術者有無疼痛,調節刮力的輕重。在同一部位上必須刮至出現斑點,再刮拭其他地方。施術部位要塗抹介質,然後用刮痧板按經絡循行方向進行刮拭,以疏經活血時。間只需數分鐘。施術部位刮拭後會出現青紫色出血點,病情輕者為紅色,重者為紫色。嚴重者為紫塊。第二次刮拭需等患處無疼痛時再進行。

   ㄉ)施術部位。

   ㄊ)作用:疏暢氣血,開竅醒腦,清熱解表,行氣止痛,健脾和胃、化濁。

   ㄋ)適應症:絞腸痧、中暑、瘟疫、感冒、風濕性關節炎、腸胃病、肩周炎、頭痛、支氣管炎等病症。

  B、撮痧:術者用食、中指或拇、食指相對用力,擰提病人體表的一定部位,至擰出痧痕為止。

   ㄅ)手法操作:

 基本手法:術者五指屈曲,用食、中指的第二指節對準撮痧部位,把皮膚與肌肉挾起,然後鬆開,這樣一挾一放,反覆進行5~6次。

 具體操作:術者以兩拇指自兩眉間開始沿正中線往上推至前髮際,然後分別向左右外側分抹至太陽穴,繞過耳後至兩側後髮際,並用手指勾點風池穴,抓兩側肩板筋,以促使患者清醒,再沿背部督脈和足太陽經從上向下抓至腰板筋為止;胸部則從胸骨上的華蓋穴撮起,然後沿左右第二肋間隙,一左一右地對稱撮,一般撮出5~7道疹痕即可。上肢從腋前開始,先抓手三陽經這一側,後再抓手三陰經的另一側,最後分別拔伸雙手五指,掐虎口。

   ㄆ)施術要領力量要輕重適宜,手法要輕快。

   ㄇ)作用行氣開閉,調暢氣機,宣瀉痧毒。

   ㄈ)適應症暑痧、產後痧、脘痛痧、盤腸痧等病症。

  C、扯痧法

   ㄅ)操作:術者用大拇指與食指用力扯提受術者撮瘀部位,使毛細血管破裂,以扯出瘀點為止。

   ㄆ)要領:力要作用在皮膚上,手法輕重適宜,不能用猛力。

   ㄇ)施術部位:頭額、項背、頸、太陽穴和印堂穴處。

   ㄈ)作用:調暢氣機,宣洩痧毒。

   ㄉ)適應症:瘟痧等病症。

  D、擠痧法

   ㄅ)操作術者用兩手拇指或單手拇、食兩指,在疼痛部位用力擠壓以治療疾病。

   ㄆ)要領手法要輕重適宜,不能用猛力,以擠出紫紅痧斑為宜。

   ㄇ)施術部位前額、項背、太陽穴和印堂穴處。

   ㄈ)作用:行氣開閉。宣瀉痧毒。

   ㄉ)適應症頭風痧、胎前痧等症。

  E、揪痧法

   ㄅ)操作:術者以右手食、中兩指屈曲,指背蘸清水或低度酒,在受術者體表用力揪拔,並發出「啪啪」的響聲。

   ㄆ)要領:手法要輕重適宜。不能用猛力。

   ㄇ)作用:調和氣機,宣瀉痧毒。

   ㄈ)適應症:寒痧、盤腸痧等症。

  F、挑痧法:是術者用針挑受術者體表一定部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ㄅ)操作和要領:術者先以75%酒精對局部皮膚進行消毒,然後用左手在挑刺部位提起肌肉,右手持針,迅速地刺入並向外挑,每個部位挑三下,再用雙手擠出紫暗色瘀血,反覆5~6次,最後用消毒棉擦淨。

   ㄆ)施術部位:太陽穴,頸部兩側,項部兩側各一少痧痕點,華蓋穴及其左右各2個痧痕點,中脘、肚臍兩側,氣海穴兩側各1個痧痕點,腰部兩側膀胱經及委中穴。

   ㄇ)作用:行氣活血,清熱瀉毒,疏肝理氣。

   ㄈ)適應症:傷暑症、暗痧、宿痧、鬱痧、悶痧等症。

 

二、外用藥物按摩法

 外用藥物按摩,就是根據藥物的性味歸經、主治作用等情況,使用單方或複方,按一定方法加工搗汁、粉末,或經加熱、泡酒、調合等,結合按摩手法,施術於受術者一定部位的一種治病方法。它的特點是具有藥物和按摩的雙重作用,臨床應用廣泛,尤其是應用於各種急慢性痛症。

 


 

 1、作用原理:

  A、根據中醫臟腑、經絡學說的基礎理論,根據藥物的性味與歸經對症選用,辨證取穴,或發表散寒,或鎮痛法邪,或舒肝理氣,或清熱解毒,或消瘡祛積,或補腎壯陽,或活血通絡,續筋接骨等等。

  B、通過使用按摩手法,可以促進藥物的吸收、利用,增強治療效果,同時可減少因手法對機體造成的損傷,如使用酒劑、油劑或粉劑為介質,既可增強療效,又可緩衝手法對皮膚的磨擦力。

 2、作用:手法常用手法有揉法、擦法、抹法、拍法、推法、熱燙法、膏摩法、酒洗法。

  A、揉法:術者以外用藥物揉動一定部位,使皮膚濕潤為度。

  B、擦法:術者以外用藥物摩擦一定部位,使皮膚擦紅為度。

  C、抹法:術者以外用藥物如水劑、敷藥等,抹徐一定部位,使皮膚感覺到一定的藥物刺激。

  D、拍法:術者將藥物貼在一定部位,然後用手拍打藥物,通過拍擊使藥液滲入肌膚。

  E、推法:受術者用手握捏藥物,使手掌有熱感為度,術者可協助握捏。

  F、熱燙法:術者將藥物加熱後,用燙熱的藥物在一定部位滾動。

  G、膏摩法:術者將藥物研成細未調成膏狀後,塗敷在受術者一定部位上,再進行摩動揉捏。

 H、酒洗法:術者將藥物用酒浸泡,一般在7天后取出,然後用藥酒擦洗推搓患者一定部位。

 3、施術部位:

  A、頭頸部:如印堂、太陽、百會、囟會、頸窩等穴位。

  B、軀幹部:如胸心、背心、臍心、脘腹、丹田、命門、八髎、天宗等部位或穴位。

  C、肢體部包括手心、合谷、大陵、肘窩、內關、足心、承山、足三裏、窩。環跳、解溪等部位或穴位。

 四、手法應用:

  A、頭頸部

 1)揉太陽;2)分抹額面(包括印堂);3)揉囟會;4)揉百會;5)擦項窩;6)拍頸窩;7)熱燙頸後窩;8)揉頸窩。

  B、軀幹部

 1)揉胸心;2)擦胸心;3)抹胸心;4)熱燙胸心;5)拍胸心;6)揉脘腹;7)揉肚臍與丹田;8)膏摩脘腹;9)膏摩肚臍;10)膏摩丹田;11)熱燙脘腹;12)熱燙丹田;13)抹丹田、命門、背心;14)拍背心;15)擦背心;16)拍命門;17)揉八髎;18)膏摩背心、命門;19)擦八髎;20)熱燙背心、命門、八髎 21)拍命門、八髎;22)揉天宗。

  C、四肢部

 1)手握捏藥物;2)擦手足心;3)膏摩手足心;4)揉合谷、大陵、足三裏、承山、環跳;5)拍肘(膝)窩;6)膏摩肘窩、腋窩;7)酒洗患肢;8)熱燙環跳;9)熱燙足心等。

 

 

A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