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手法原理

 在按摩的過程中,術者要長時間地運用手法,勢必消耗很大的能量,所以,術者一定要合理運用手法,掌握用力原理,熟練手法,才能更好地發揮按摩的作用。

一、在振顫手法中力的運用

 振顫手法的特點是往返性和重複性。可以用頻率、週期來描述其特點。振顫週期是振顫一次全振動的時間,一般用1表示,單位是秒。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全振動的次數,就是振動的頻率。頻率一般用f來表示,單位赫茲,赫茲符號Hz。它們之間關係式是:

 1赫茲等於1秒或f等於t分之1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在某位置進行振顫類手法,按摩的力度與手法的頻率、週期有關。頻率越大,每個週期力度越小。

 另外,振顫與振動範圍也有關係,一般用振幅表示,按幅點離開平衡位冒的最大距離,用符號A表示。振顫能量與振幅平方、角瀕率平方成正比,角頻率用符號w表示,就有如下表示振顫能量E的公式。

 EoCw2A2

 這個公式說明振顫能量與振幅、頻率都有關係,振幅越大,振顫能量越大。如果沒有摩擦阻力,通過保持原有的振幅,振顫將永不停息地持續下去。實際上由於摩擦阻力,以及一部分能量轉化為熱能,振顫的能量將越來越小,振幅也越來越小,最終會停止,此種狀態稱阻尼振動。機械振動在任何媒質中的傳播稱機械波,簡稱為波,在按摩中波源振動以後,傳導每個質點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進行有規律的振動。波動時,每個質點振動頻率與週期相同。在媒質傳導的速度叫波速,用符號C表示,波速由媒質決定,與頻率無關。波速與頻率的比值叫波長,用符號A表示,關係如下:

 A等於f分之C

 此公式表示:在一次全振動時,與波源遠端質點與波源作相同的全振動時,我們可把波的傳動分為橫波傳動與縱波傳動,振動方向與傳導方向行垂直稱為橫波傳動,振動方向與傳導方向同向的稱為縱波。

 總之,振顫類手法是帶有週期性的,它包括振法等。

 1、力在振法中的運用:以一手掌面平放在治療部位,用指端或手掌面著力,上肢部作靜止性用力,使手臂發出強烈的振顫,並傳導到機體內轉為振法。

 在振法操作時要求使功力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身體其之部位要放鬆,施術時指端或手掌著力都不可過於向下用力按壓。動作要連續,使振顫不斷地傳導到機體內。一般要求連續應用2分鐘以上。頻率要快,一般每分鐘達400至600次。用力要大,振幅隨作用力的增大而增大,並向機體深處傳遞,從而形成波。這使我們看出,振動手法產生的波,與頻率和振幅成正比。頻率越快,在受術者內部傳導越深。

 2、力在滾法中的運用:滾法是由腕關節的伸屈運動帶動前臂的旋轉運動。術者手指自然彎曲,用手背近小指側部分,或小指、無名指、中指的掌指關節突起部分著力,附著在被按摩部位上,通過腕關節屈伸的連續動作,帶動前臂的外旋和內旋,使小魚際及掌背部在按摩部位上來回滾動。此時頻率每分鐘120~160次。操作時肩關節要自然下垂,肩臂不能過分緊張。肘關節屈曲120°~140°左右,角度過大,不利於前臂的旋轉活動;角度過小,有礙於腕關節活動。腕部要放鬆,屈伸度要大,手背滾動幅度一般在120°左右,腕關節屈伸時向外滾動80度左右,腕關節伸展時向內滾動40度左右。小魚際及掌背小指側著力點在滾動時不可跳動,壓力要均勻,動作要協調,要有節奏、不可忽快忽慢。手指要自然彎曲,掌部放鬆,過於緊張會影響力度。此種手法的特點是,首先,接觸面積大,作用範圍廣;其次,作用力大,手臂的各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張力傳導到腕關節,術者部分體重先通過手臂傳遞到腕關節,再通過腕關節屈伸傳出。根據力的分解原理,這種力與垂直方向的夾角很小,使垂直方向得到較大的分力,因而會產生較大的作用力。當術者用力一定時,要想增大垂直方向的力,也就要減小手臂的傾斜程度,使手臂儘量靠近自己的身體。如果想增大向前滾動的推力,可使手臂遠離身體。為此,術者應掌握用力的技巧,當手臂靠近自己身體時,產生垂直方向的作用力大,術者本身也省力,當手臂遠離自己身體時,產生的作用力小,而且術者比較費力。此種手法:在運用時,要壓中有滾,滾中有壓。使按摩部位中心處有受壓感,兩側則一壓一鬆,使按摩部位在受壓刺激的同時,也在作振動。這種振動要消耗能量,於是振動的機械能就轉化為機體內部的熱能,所以在滾壓處有微微發熱的感覺。

 3、力在一指禪淮法中的運用:術者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用拇指端或拇指羅紋面著力於受力部位。操作時沉肩髃、垂肘、懸腕,利用腕部往返擺動,帶動拇指間關節的屈伸活動,使產生的功力輕重交替,剛柔結合,持續不斷,頻率應在每分鐘120~160次。關鍵是要求緊推慢移,推動頻率要快,拇指著力點的移動要緩慢,隨著腕部擺動,使拇指慢移。推動頻率快的關鍵,就是拇指指間關節的移動與腕關節的擺動要協調,並且肩關節要放鬆,肘關節要自然下垂,使肘部的位置略低於腕部,腕關節自然懸屈,但不可將腕關節用力勾緊,否則腕關節要失去靈活性,使力浮在腕部,影響功力的深部透入。為使腕關節自然放鬆,可使腕懸屈90°。手掌同時也要放鬆,自然彎曲,使拇指著力,其餘四指放鬆。在作用力一定時,面積越大,壓強越小。一指禪推法中的指端推、羅紋面推、偏峰推的三種推法接觸面積大小不一,羅紋面推的面積大於指端推的面積,而指端推的面積又大於偏峰推的面積,所以產生的壓強不一樣。術者作指端推或羅紋面推時,拇指取豎直位,以前臂的屈腕肌收縮時產生的張力為動力,並伴有其他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張力,共同沿拇指縱向傳遞,豎直作用於按摩部位。作用力較大,而作偏峰推時,術者拇指是傾斜的,各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張力並非沿拇指縱向傳遞,而是通過傾斜著的拇指傳遞。由於其力臂較小,力的傳遞又是傾斜傳遞,所以偏峰推時產生的作用力也很小,一般適用於肌肉薄弱的面部按摩。

 


 

二、力在擠壓類手法中的作用原理

 1、力在按法中的作用原理:術者的手指、手掌緊貼賓客按摩部位表面皮膚,用力由輕至重,垂直向下,使力逐漸滲透到機體內部。切不可左右移動,或者突然用力。其手法主要看作用在哪個部位。按法的強度可用壓強來描述,壓強就是單位面積的壓力,可用公式p等於S分之N:來表示,由此看來,要減少平面用力,增加垂直用力,從而增大壓強。在同樣用力的情況下,掌按法接觸面積較指按法大,所以,指按法刺激強度大於掌按法。指按法容易控制用力的強度,作用力較為強烈;而掌按法接觸面積大,作用力較為緩和。

 2、力在點法中的作用原理:術者手握拳,使食指近端關節屈曲突起部著力,用手逐漸下壓所取部位,使力逐漸滲透機體內部。點法刺激強度大於指按法。但時間不能過長,常與揉法組成「點揉」複合手法,適用全身各部位。

 3、力在拿法中的作用原理:術者用拇指和食、中兩指,或用拇指和其他四指作對稱用力,對一定部位進行一緊一鬆的拿捏。操作時肩臂要自然放鬆,以腕關節和掌指關節活動為主,以手指羅紋面為著力點,動作緩和而又連貫,用力由輕至重,每分鐘拿6~10次。拿法是通過手指把皮下組織提起,然後用拇指與其他四指在機體組織兩頭向中間用力捏拿,以擠壓穴位。壓力越大,刺激強度也越大。在被提拿過程中,拿法宜由小漸大,通過壓縮、鬆弛加快氣血流動,可使皮下組織盡可能多地吸收能量並轉化為內能。本法刺激量大,適用於頸、肩及四肢。

 

三、力在摩擦類手法中的作用原理

 1、力在摩法中的作用原理:摩法要求肩髃、肘髎、腕關節放鬆,肘關節微屈,指掌關節自然伸直,輕輕地放在按摩部位上,然後連同前臂作環旋撫摩運作,平均每分鐘120次左右。在摩法中術者所作的功轉化為受術部位表面熱運動的內能,使表面皮膚溫度升高,然後通過熱傳導向皮下組織滲透。由於肌肉等組織是不良導體,所以這種升溫比通過內摩擦直接升溫慢得多。

 2、力在擦法中的作用原理:術者操作時腕關節要放平,手的著力部分要緊貼在受術部位上,以肩關節為支點,手掌沿上下或左右方向作直線往返運動,往返距離可達到很大,頻率為每分鐘160次左右。手法使受術部位產生熱效應是摩擦力所做的功,為了收到更好的按摩效果,必須保持前臂和手的平直,使之產生較大的牽引力,獲得較大的速度。

 3、力在揉法中的作用原理:術者用手掌、大魚際、掌根吸定於一定部位,作輕柔緩和的環旋轉動,術者與受術者相互接觸表面,產生靜摩擦。揉動過程可以看作是術者通過靜摩擦牽動受術者表皮,帶動皮下組織運動,產生內摩擦,使術者的功能化為熱運動的內能的過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