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法

 揉法的手法操作:施術要領和作用詳見揉法。現介紹揉法的手法應用。

一、揉太陽法

 1、體位:坐位或仰臥位。

 2、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指腹著力於兩側太陽穴,輕而和緩地揉動1~3分鐘。後以一手扶頭部,另一手拇指腹自頭維穴向外下方經過太陽穴摩動到耳門,反覆調整。

 3、要領:

  A、指揉時宜輕緩、柔和,摩動可稍用些力量。

  B、術時有酸脹及放射感到前額;術後頭腦清爽。

 4、作用:疏風散熱,清頭明目。

二、揉風池法

 1、體位:坐位。

 2、操作:術者一手扶前額,另一手拇、食指分別置於兩側風池穴處,指揉1~3分鐘。再以拇指掌側自腦空穴向下摩動,經過風池到肩井穴止,反覆調整。

 3、要領:

  A、術時頭宜直立,不可偏斜。

  B、指揉方向,向前並微向上方。

  C、術時局部有酸、脹、溫熱感;術後頸部、肩部舒適,頭腦清爽。

 4、作用:疏風清熱,清頭開竅。

 5、注意:體弱者可俯臥位。

三、膻中揉摩法

 1、體位:仰臥位。

 2、操作:術者以一手中指或食指貼於膻中穴上,沿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各揉30次。後以大魚際同樣各揉30次。

 3、要領:

  A、迎隨呼吸而起伏。

  B、用力要均勻,緩慢而有力。

 4、作用:寬胸解悶,行氣活血。

四、揉大椎、陽關法

 1、體位:坐位或俯臥位。

 2、操作:術者以一手拇指指腹揉大椎穴1~3分鐘,再指揉陽關穴1~3分鐘。再以掌心於大椎、陽關穴處進行團摩1~3分鐘。

 3、要領:

  A、揉大椎穴用力重於揉陽關穴。

  B、團摩用力緩慢而有力,以皮膚微汗為度。

  C、指揉時局部有酸、脹感。團摩時有溫熱感。術後腰背肌及腹部舒適。

 4、作用:疏風散寒,溫補脾腎。

 


 

五、背部拳揉法

 1、體位:俯臥位。

 2、操作:術者以手握拳,以拳面四指的本節部分著力於背部左、右肩中俞穴處,進行拳揉1~2分鐘。再兩側大抒穴的高度,沿脊柱兩側經過脾俞、胃俞、腎俞到大腸俞,反覆拳揉約1~2分鐘。

 3、要領:

  A、體壯者用實拳,體質虛弱或久病後宜用空拳揉。

  B、術時宜著力,但移動宜緩慢,揉動以皮膚微紅為度。

  C、肩髃、背、頸、項強痛者,拳揉肩中俞用力宜加重。胃腸有病宜重揉脾俞、胃俞。腰痛者宜重揉腎俞、大腸俞。

  D、術時局部有沉重、舒適感;術後皮膚發熱,胸、腹、腰部舒適。

 4、作用:振奮脾陽,化濕消滯。

 5、注意:年老體弱者慎用。

六、揉臀部法

 1、體位:俯臥位。

 2、操作:術者以手握拳,以臀部秩邊穴為中心,拳揉1~3分鐘。再沿骶髂關節上緣向下經臀部拳揉到承扶穴處,反覆調整。

 3、要領:

  A、體弱者用空拳,體壯者用實拳拳揉。

  B、術時局部有酸、脹、沉重感。術後感到腰背輕鬆,溫熱。

 4、作用:強健腰膝,寧心安神。

七、股內側揉捏法

 1、體位:仰臥位。

 2、操作:術者以兩手四指置股內側上方陰廉、五裏穴處。自上向下進行揉捏,經過陰包到陰陵泉穴止。反覆調整。

 3、要領:

  A、自上向下揉捏時手法應緩慢而有力。

  B、沿經穴位陰廉、五裏、陰包、血海等處應配合按法。

  C、術時下肢酸、脹,有放射性溫熱感;術後胸腹舒適,頭腦清爽。

 4、作用:溫通經脈,活血化瘀。

八、小腿內側揉捏法

 1、體位:仰臥位。

 2、操作:術者以兩手四指置陰陵泉穴處,拇指置陽陵泉,自上向下進行揉捏,經地機、漏谷、三陰交到踝下照海穴後,再以四指摩動到隱白穴止。並將拇趾屈曲按壓,反覆調整。

 3、要領:

  A、揉捏移動要緩慢。

  B、揉捏經過陰陵泉、地機、漏谷、三陰交穴位處,配合按法。

  C、術時下肢酸、脹,有放射性溫熱感;術後下肢輕快、胸腹舒適,頭腦清爽。

 4、作用:清化濕熱,通利三焦。

 九、股後揉捏法

 1、位俯臥位。

 2、操作:術者兩手四指置股上方內側,拇指置股外側,做鉗形揉捏。自上向下逐步移動,由承扶經委中,承山到昆侖穴止,反覆調整。

 3、要領:

  A、揉捏時大。小魚際應著皮膚,拇指與四指掌側應著力作緩慢而有節律的移動。

  B、移動時揉捏手勢隨下肢解剖形態而改變著力點。

  C、大腿部用力應重於小腿部。

  D、術時局部微酸、脹,感覺舒適,術後感覺下肢溫熱、輕鬆、有力。

 4、作用:強健腰膝,活血通經。

 


 

十、揉血海法

 1、體位:側臥位,術側下肢屈,曲血海穴向上,置於床上。

 2、操作:術者一手握拳置於血海穴上,做旋轉揉動,反覆調整。再以一手全掌置箕門穴的高度,自上向下撫摩經血海到陰陵泉止。反覆調整。

 3、要領:

  A、拳揉動作應有節律,用力由輕到重,以能耐受為度。

  B、撫摩應緩慢而輕快。

  C、術時有緊張和酸、脹感;術後下肢溫熱、輕鬆,下腹部舒適。

 4、作用:調和氣血,法瘀止痛。

十一、揉足三裏法

 1、體位:仰臥或直坐。

 2、操作:術者以食指屈曲,以指背揉按足三裏穴2~3分鐘。再以四指自陽陵泉穴處,自上向下撫摩到懸鐘穴止。反覆調整。

 3、要領:

  A、按揉時用力不可過大,以能耐受為度。

  B、撫摩宜輕緩。

  C、術時局部有酸、脹感,並向下放射;術後下肢溫熱、,輕鬆,腹部舒適。

 4、作用:調和氣血,補脾和胃。

 5、注意:下肢肌肉萎縮者慎用。

十二、揉三陰交法

 1、體位:側臥位,術側下肢三陰交穴向上屈曲膝關節,平放床上。

 2、操作:術者以一手四指置照海穴,經然谷到隱白穴進行撫摩,並以拇指端點按大足趾頂部。再以一手四指置三陰交穴處進行長按,拇指置懸鐘穴處進行長按2~5分鐘。

 3、要領:

  A、按揉三陰交穴位用力應重於按揉懸鐘穴。

  B、長按以能耐受為度。長按後可配合進行撫摩法。

 4、作用:活血法瘀,通經止痛。

十三、揉懸鐘法

 1、體位:仰臥位或坐位。

 2、操作:術者以一手屈曲食指背按揉懸鐘穴2~3分鐘。再以拇指置小腿外側條口穴,食指置承山穴,著力相對長按2~5分鐘。

 3、要領:

  A、按揉用力以能耐受為度。

  B、頸部不適時,以按揉懸鐘穴為主;下肢不適時以對按條口、承山為主。

  C、術時局部酸、脹感;術後下肢有溫熱及輕鬆感。

 4、作用:調和經脈,舒肝理氣。

 5、注意:皮膚乾燥,肌肉瘦弱者慎用。

十四、雙手揉球法

 1、體位:坐位,上肢自然下垂。

 2、操作:術者雙手掌指略屈曲。兩手掌心對置於肩關節的前後,做一上一下、一前一後相對旋轉揉動,如球在手中揉動。然後緊揉三角肌部位,最後以兩手大魚際對置肩窩前後施力擠合而結束手法。

 3、要領:

  A、著力要均勻,持續。以局部溫熱,皮膚微紅為宜。

  B、術時雙手動作要協調,不可摩擦皮膚。

 4、作用:活血通絡,溫經散寒,滑利關節,消除腫脹。

十五、揉勞宮法

 1、體位:坐位。

 2、操作:術者以一手拇指指腹置於大陵穴處,自上向下經過勞宮推摩到中指第一節指骨處,反覆進行數次。再以拇指置掌心的內勞宮,食指置掌背的外勞宮,做順時針和逆時針合揉2~3分鐘。

 3、要領:

  A、揉動時內勞宮用力重於外勞宮,用力要均勻而有節律。

  B、有惡寒發熱者,宜蘸酒揉。

  C、術時有微酸、脹感;術後局部溫熱。

 4、作用:鎮靜安神,疏通心絡。

 

 

A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