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錯位所致疾病~胃痛

胃脘部疼痛俗稱「心口痛」,它是以疼痛為主要症狀的一種常見病,多見於胃及十二指腸病變的患者。

 

支配胃的交感神經的機能主要是抑制胃的運動,減少胃液分泌並傳出痛覺;迷走神經的機能主要是促進胃的運動,增加胃液的分泌。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互相拮抗,共同維持胃的正常功能活動。

 

【臨床表現】

【症狀】

早期可出現胃脘部的間歇性悶脹和不適,甚至鈍痛和絞痛。疼痛範圍較大,可沿肋間神經走行方向逆向出現,伴胸背部酸痛不適、食欲不振、噯氣返酸、或噁心與嘔吐。日久可逐漸出現胃脘部的饑餓樣痛或灼痛感,持續時間較長。患者可能會出現便秘或腹瀉,少數出現柏油樣黑便。此時需要及時住院檢查,以防不測。

 

【體徵】

胃脘部可出現壓痛,腹軟、無壓痛、反跳痛;胸椎棘突可出現後突移位,以第6-10胸椎棘突多見。且局部壓痛明顯,椎旁可捫及條索狀物或結節。

 

【臨床檢查】

胃鏡檢查、X光鋇餐檢查及胃液分析,可能無異常或呈輕度炎性改變。病程長者,有可能呈潰瘍性改變。胸椎正側位片大多無陽性發現,或呈輕度骨質增生樣改變。

 

【診斷要點】

(1)胃脘部經常出現脹痛、鈍痛、灼痛等,可沿肋間神經行走方向逆行出現,常伴胸背酸痛、全身不適、食欲不振或返酸噯氣等。

(2)有長期低頭伏案工作勞損史或胸背部外傷史。

(3)胃脘部可出現脹氣、輕度壓痛,腹軟、無反跳痛。胸椎可觸及後突或增粗,以第610胸椎多見,椎旁可捫及條索狀硬塊,有明顯壓痛。

(4)X光片示胸椎無異常或見椎間隙模糊變窄。纖維胃鏡可能有炎性或潰瘍性改變。

 


 

【鑒別診斷】

(1)急性結石性膽囊炎

右上腹部脹痛,或間歇性絞痛,右肩胛下區可出現放射痛,伴噁心嘔吐。但大都起病突然,腹痛多呈持續性,伴發熱、右上腹部壓痛、腹肌緊張、腹式呼吸受限,莫非氏症陽性。血常規檢查多見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高,B超檢查有炎性改變或呈結石性炎症改變。

 

(2)急性胰腺炎

多表現為上腹部劇痛,並向腰背部放射。此病起病急驟,一般為持續性刀割樣痛,陣發性加劇,伴高熱、畏寒、噁心、嘔吐,腹肌緊張、壓痛、反跳痛,血、尿澱粉酶檢測均可增高。

 

【手法治療】

點按揉壓胸椎兩側,以解除肌肉痙攣,調整錯位小關節,並注意調理脾胃功能。患者取俯臥位,醫者用拇指分別按揉脊椎兩旁之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等穴位;再換仰臥位,術者用拇指分別按揉上脘、中脘、氣海、天樞、足三裏等穴位,力度以患者感覺到酸麻脹為宜。另外還可讓患者俯臥位,術者用拇指分別沿著脊椎兩側走太陽膀胱,經順序從杼穴向下推按至三焦焦俞,每側施術57遍。

 

【特效點穴治療】

(1)膈俞、肝俞、脾俞:分別位於背部肩胛骨的下方,第7胸椎棘突下,第9胸椎棘突下,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2)足三裏穴:位於小腿前外側,腓骨小凸下緣三橫指與脛骨交叉處的下方。

(3)梁丘穴:位於大腿前面(屈膝),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處。

(4)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另可配合點委中、曲池等穴。

 

【運動與保養】

(1)注意頸胸椎的保養,防止過度疲勞和外傷造成椎體及小關節錯位。

(2)持續摩腹。以肚臍為圓心,順時針和逆時針各轉36圈。摩腹後再按揉肚臍3~5分鐘,每天一次。

(3)持續按揉足三裏、三陰交、上、中脘等穴位。

(4)保持樂觀情緒,注意飲食調節,戒烟戒酒,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A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