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臥位檢查

俯臥位檢查時,一般在患者腹部墊一薄枕,可使腰背部肌肉放鬆,以利於檢查。臉需向一側偏轉,以免口鼻受壓產生不適。兩上肢自然置於軀幹兩側,切不可將兩臂支撐於胸前或頭部,否則腰背部肌肉則不能放鬆。檢查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姿勢

觀察俯臥姿勢是否自然舒適,腰背部左右是否對稱,脊柱有無側彎、後凸等。

 

2.肌肉及張力

觀察肌肉能否放鬆,有無肌痙攣,兩側的肌肉緊張度是否相等。如果在俯臥位時肌肉仍不能放鬆,尤其是骶棘肌仍很緊張,則往往表示脊柱本身或其肌肉、韌帶附著處有創傷或疼痛性疾患。常見的有急性腰扭傷、後小關節囊損傷、橫突骨折、椎體及關節突骨折、椎問盤突出、脊椎結核或化膿性感染等。

神經根或脊髓受到損害,常可出現肌張力減弱或完全麻痹現象,通過測定肌張力,有助於診斷。肌肉從正常到完全麻痹共分6級,檢查時,令患者用力作肌肉收縮,術者採用視診及觸診進行檢查。

0級:肌肉完全無收縮的能力。

l級:肌肉雖有輕微收縮的能力,但無力帶動關節的活動。

2級:要在避開地心引力的情况下,肌肉收縮方可帶動關節活動。

3級:在有地心引力下,可以帶動關節的活動,但還不能對抗術者的阻力。

4級:可以對抗術者的阻力,仉肌力還比正常肌肉弱。

5級:完全正常的肌力。

 

測定肌力的方法:

(1)肩胛肌:術者一手壓住患者一側肩部,令患者用力提肩,另一手J觸摸提肩胛肌的肌張力大小。

 

(2)鎖乳突肌:術者用手置於患者被檢測面部作阻力,令患者用力將頭部向檢測傾斜。

 

(3)斜方肌:術者用手置於肩上作阻力,令患者作聳肩動作。

 

(4)岡上肌:令患者作肩關節外展15°時,術者用於置於被檢測上肢的外側作阻力。

 

(5)岡下肌:令患者屈肘後作上臂外旋動作,術者對此動作給以阻力。

 

(6)菱形肌:患者雙手叉腰後,兩側肘部向後用力,術者一手對被檢查部位作阻力,另一手在肩胛內側觸摸菱形肌的收縮力。

 

(7)圓肌及肩胛肌:患者屈肘後作上臂內旋動作,術者對此動作給以阻力。

 


 

 (8)背闊肌:患者向上臂外展90°,然後用力作內收動作,術者一手在其肘部內側作阻力,另一手在肩胛骨下角處觸摸背間肌的收縮力。

 

(9)骶棘肌:患者取俯臥位,軀幹作向後背伸的動作,術者一手推背部向下作阻力,另一手可觸摸骶棘肌的收縮力。

 

(10)腰肌:患者取坐位,膝關節自然屈曲於90°位,令患者用力作屈體動作,術者用手壓病人大腿前側作阻力,可測出髂腰肌肌力。

 

(11)肱二頭肌、肱肌及喙肱肌:患者用力作屈肘動作,術者一手置於病人前臂屈側作阻力,另一手可觸摸肱二頭肌、肱肌及喙肱肌的收縮力。

 

(12)肱三頭肌:患者屈肘後作伸肘動作,術者一手置於患者前臂側作阻力,另一手可觸摸肱三頭肌收縮力。

 

(13)臀大肌:患者俯臥位,用力將大腿後伸、小腿屈曲,術者一手給以阻力,另一手可觸摸臀大肌的收縮力。

 

(14)臀中肌:患者取健側在下的側臥位,被檢測下肢伸直並內旋,用力將大腿作外展動作,術者一手給以阻力,另一手可觸摸臀中肌的收縮力。

 

(15)梨狀肌、閉孔內肌、股方肌:患者取仰臥位,下肢伸直並用力外旋,術者用手作阻力,可測知上述諸肌的肌力。

 

(16)運動障礙:頸、胸或腰椎發生錯位、骨脊或椎間盤突出,可以刺激或壓迫神經根的前根(運動神經纖維),造成頸部、腰背部及肢體的運動障礙。有病變的脊柱前屈、後伸、左右側屈或左右旋轉達不到正常的運動範圍,運動障礙也可由於椎周軟組織的受損害所致,如肌肉、韌帶、筋膜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發生肌肉痙攣、無菌性炎症、韌帶鈣化等,均可引起運動障礙。脊柱的正常運動範圍。(如圖49)

 

(17)感覺障礙:神經根的後根(感覺纖維)受累,則該神經纖維所支配的皮層出現麻木感、感覺減退或消失,這是由神經根受損害的程度而定。脊柱錯位引起相關疾病的初部定位診斷,可根據節段與症狀及椎體周圍變化的表現規律大致確定。(具體參號P30頁的「人體疾病與脊柱錯位關係」)

 

3.棘突檢查法

檢查者握拳,自上而下輕輕叩擊各脊椎的棘突,觀察患者在捶擊時有何反應,並詢問其有元疼痛。此法主要用於檢查椎體及椎弓的創傷或疾病,如脊椎結核、骨折、腫瘤等。嚴重的椎問盤突出尤其是中央型突出也可出現疼痛,並引起坐骨神經放射性疼痛。另一方法足術者用右手食、中二指並攏,置於棘突兩旁,作上下滑動對比,遇棘突高低不平或偏歪者,表示有脊椎錯位。

 


 

4.棘間韌帶檢查法

檢查者用拇指自上而下逐一在各棘突間按壓,觀察有無疼痛,並注意各棘突間寬度有無改變,亦可瞭解棘上韌帶的創傷。

一般輕扣即痛者多由棘上韌帶病變所致,較深的壓痛可能來自棘間韌帶。

 

5.橫突、關節突檢查法

多用於頸椎。檢查者用右手拇指、食指輕置患者頸椎橫突後方與關節突處(先從乳突尖處觸及第一頸椎橫突,然後向下後方移動至23頸椎後關節處),向上下滑動對比,摸清關節突有無隆起和橫突左右是否對稱。如有異常,應檢查是否同時有壓痛和病理陽性反應物——硬結、肌痙攣的條索狀物、摩擦音等。若有,即為脊椎小關節錯位體徵;若無則有可能是先天性畸形。由於頸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長短懸殊,故確診時易出現偏差,確診時以檢查橫突關節突較為準確。

 

6.棘旁壓痛點檢查法

棘旁壓痛點是指上、下棘突間兩側旁開23em處的較深壓痛,此處的深部組織為後小關節囊、黃韌帶及椎間孔。這些部位的創傷或病變,均可發生壓痛。腰椎間盤突出,常由於神經根擠壓於突出物與關節突及肥厚的黃韌帶之間,故可發生明顯的壓痛及坐骨神經放射痛(如圖410)。若是腰34間的椎間盤突出,則受壓的是第4腰神經根,此神經根參與股神經及坐骨神經的構成,故除了坐骨神經痛以外,還可引起大腿及膝前內側的放射痛,股神經牽張試驗可出現陽性。{如圖411)

 


 

7.肩胛部壓痛點檢查法

附著於肩胛骨的肌肉很多,肩胛內上角有提肩胛肌止點,岡上窩處有岡上肌起點,肩胛岡上緣有斜方肌止點,下緣有三角肌起點,岡下窩處有面積較大的岡下肌起點,脊柱緣有小菱形肌和大菱性肌止點,腋緣有小圓肌和大圓肌起點,肩關節盂下有肱三頭肌長頭起點。總的來說,這寫肌肉在肩胛骨的附符處均可因創傷或勞損而形成壓痛點,其中較多見的則有,肩胛內上角的壓痛點(提肩胛肌止點)、岡上窩壓痛點岡上肌起點)、岡下窩壓痛點(岡下肌起點)、肩胛骨脊柱緣壓痛點(人、小菱形肌止點)、肩胛腋緣壓痛點(大、小圓肌起點)、肩胛岡上及岡下壓痛點(斜方肌止點)(如圖412)

 

8.髂脊部壓痛點檢查法

髂後上棘內側壓痛點,位於髂後上脊內側,為髂腰韌帶附著處。髂後下棘壓痛點,為骶髂韌帶附著處。髂脊壓痛點,在髂脊最高處的稍後下方,為背闊肌和臀中肌的附著處,稍下處並可摸到臀上皮神經。髂脊外側壓痛點,位於髂脊外側中點,為闊筋膜張肌的起點處。

 

要證實這些捱痛點是引起腰背痛的真正原因,較好的辦法就是在壓痛點用0.25%.0.5%的奴夫卡因24ml(用前需先作皮試),或2%利多卡因2~5ml作封閉注射,深度要達到該處肌肉或韌帶在骨膜的附著處。可改變針頭方向,稍向周圍作浸潤。如注射後局部壓痛及反射痛立即消失或明顯減輕,則說明該壓痛點正是引起腰背痛及反射性疼痛的主要原因。

 

9.梨狀肌緊張試驗

術者握住小腿下端,使患者(俯臥位)膝關節屈曲到90°,再將小腿向外旋轉,使髖關節內旋,從而使梨狀肌緊張,若發生坐骨神經放射性痛則為陽性。此試驗一般用於「梨狀肌綜合徵」的診斷,實際上坐骨神經受梨狀肌的壓迫而產生坐骨神經痛是極少見的,故不宜隨便下此診斷。

 

10.脊柱過伸試驗

患者取立位,術者立其側面,並用雙手作保護姿勢,令患者作脊柱向背面作過伸。若出現腰、腿痛,彎腰不能者為陽性,可能有椎管狹窄症。

 

11.骨盆搖擺試驗

患者取仰臥位,將雙髖關節及雙膝關節完全屈曲,術者一手扶持患者雙膝,另一手托起病人臀部,做腰骶部被動屈曲及骨盆左右擺動活動。如出現腰痛為陽性,可能腰骶部有病變或上腰部軟組織勞損。

 

12.陽性反應物觸診檢查法

術者用拇指在患者脊椎的棘突旁、橫突、關節突上下揉按觸摩,並檢查與患椎相連的肌肉遠端附著點有無摩擦音、壓痛和條索狀硬結。若有,即為勞損點或脊椎錯位後的反應物。

 

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